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文化教育   284篇
  2021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6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教育中技术的本质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中技术的本质是对教育系统的利人的能动性改造,是人的价值体现,是历史的、生成的。在技术、人、教育的关系中,人是目的,教育是手段,技术是环境条件;人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教育,技术服务和服从于教育发展的需要,教育提供了人和技术发展的空间。必须从人的本质力量的角度来理解教育系统的技术的价值,以"以人为本"为准则不断调节技术与人的各种具体关系,从而促进技术、教育与人的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德育课程是德育工作的核心,美国小学德育课程模式在数百年发展中经历了从单纯移植到建立国家德育体系,并随社会变革使德育课程模式逐步向现代转型,再到从小学德育的世纪改革走向综合德育课程模式新兴的演进历程。数次重大的转型推进了美国德育的现代变革,形成了一个兼容并包、整合互动的德育课程模式,对美国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女性主义伦理学视野下道德教育的性别和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女性主义伦理学研究表明,道德是有“性别”之分的,男女两性在道德价值重心、思维方式和发展方式上均有差异。但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客观存在的性别歧视,导致道德教育的性别失衡和性别冲突,从而限制了道德教育的发展。实现道德教育的性别和谐应该消除性别歧视,重新定义道德和有道德的人,使道德教育的核心概念包容女性气质。在此基础上,重建道德教育大厦,使其矗立于理性和情感的根基之上。  相似文献   
4.
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经历了试点实验,全面展开两个阶段,现已取得阶段性成效。针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症结,应该速择以下路径进行改革:加强高等教育的分层研究;用法规规范评估活动;发挥核心利益相关者的作用;形成我国新的高等教育评估主体;注意评估方式选择与评估定位的一致;推动评估专家队伍的认证。  相似文献   
5.
从多媒体教室管理的内涵、策略、管理目标三个侧面对多媒体教室管理进行综合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6.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从其犯罪主体上看具有其特殊性,其犯罪侵犯了国家工作人员廉洁自律制度,危害了国家正常的秩序,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刑法》中加大对此类犯罪的打击力度。  相似文献   
7.
充分发挥高校学生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高校学生党组织建设的关键。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常规性、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需要高校学生党组织的机制建设。构建长效的组织保障机制、教育管理机制、高效的专业党务工作队伍,体现了高校学生党组织建设的时代需求。  相似文献   
8.
通过正交试验的方法考察了NH_4Cl、磷酸盐、(NH_4)_2SO_4、MgSO_4、ZnSO_4、CoCl_2、NoCl、FeSO_4、MnSO_4等无机盐对三元能量处理后的妥布拉霉素(TOB)诱变菌株发酵水平及主组份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以NHCI的影响最为显著,K_3HPO_4次之,NaCI最小,用正交方法研究了几种无机盐之间的交互作用,以Zn~(2+)与Mn~(2+)之间的交互影响最为显著,选择出了最适有机氮源,获得了三元能量诱变株的最佳发酵培养基,从而使发酵单位提高了41.06%,主组份含量由40.53%提高到53.40%.  相似文献   
9.
探索了三元能量通过不同载体对豆芽作用的生物效应。试验证明:三元能量的不同载体对豆芽处理总体效应是客观存在的,但在不同时期对不同品种的激动效应的强化程度各异。  相似文献   
10.
“有意义的”教育思想必须基于实践,对中国教育真正具有引导力的思想最终只能形成于本土境脉与本土实践之中,不能用具有浓厚西方文化色彩的价值取向、思维习惯与言说方式来套解中国的社会现实和规引中国人的教育实践。“寻找”教育思想的过程不是被动的思想服从过程,而是以“寻找者”自身的已有思想需求与思想前见为参照标准的思想选择过程和思想构建过程。教育研究者应当首先是思想者。构建真正有意义的教育思想的最宝贵的资源就在研究者自身及本土境脉与本土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