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文化教育   9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经过二十余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已经形成了有效的法学教育管理体制和人才评估机制,成立了国家教育部高等院校法学教育指导委员会和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确立了法学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并正在建立法学教育质量评估体系。而统一司法考试制度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中推进司法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法学教育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项重要制度。由于世界上不少国家都通过实行司法考试与法律教育有机结合的方式来培养和选拔法律职业家,  相似文献   
2.
一位印度籍的国际知识产权界"泰斗"曾直截了当地指出"其实,未来世界的竞争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因此,知识产权保护,作为众多游戏规则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应当成为我国企业"入世"的必修课。 长期以来,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许多误区: 误区之一:"搭便车"有理。许多企业认为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发达国家的事情,发展中国家要发展经济,假冒、盗版等侵犯知识产权的事情在所难免,这是发展中国家企业发展的一条捷径。在这  相似文献   
3.
突出“判例”在商法体系中的作用,是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共同的商法教学理念。该文强调要改变目前商法教学的现状,首先应当转变观念,然后结合我国商法教育现状,顺应商法教育实践化、国际化的客观需求,构建商法研究型教学新模式,在商法内容体系和教学模式上进行深层次的改革。文章同时从“知案”“知惑”和“导读”三方面着重解析了在商法辅助性教学体系中判例导读法的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4.
案例教学法对法学教育改革的促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面临二十一世纪的挑战,中国必须改革其包括现有的法律教育方法在内的教育体制,探索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因而,由学历教育向岗位培训的转变,由基础法律教育向高层次法律教育的转变,由知识型法律教育向能力型、素质型法律教育的转变,已成为中国法律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5.
中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经过十年的发展,在规模体系、目标定位、管理体制、招生考试和各培养环节的实施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不断凸显。为推动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在我国的长足发展,并最终使之成为我国法律职业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总结经验、肯定成绩自然必要,但在剖析问题的基础上寻求解决之道则显得更为紧迫和重要。  相似文献   
6.
企业信用建设的三重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信用问题已经成为经济生活中不可回避的沉重话题。企业作为信用的最大需求者和供应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过程中,信用问题受到了巨大的挑战,恶意逃债、合同违约、债务拖欠、商业欺诈、假冒伪劣等大量经济失信现象,不仅大大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影响了市场体系的完善和资源配置效率,而且也危及到企业的自身生存与发展。因此,整饬“信用缺失”,建立企业信用已成为当务之急。然而,企业信用建设不是一项一蹴而就的工程,更不是一项孤立的工程.其推进有赖于一个整体的信用环境,包括外部信用文化、信用制度及惩戒机制的同步发展。就目前状况而言,这种信用环境还远未形成,企业信用的建设面临着三重困境:即信用文化的缺失、信用制度的缺失和惩戒机制的缺位。  相似文献   
7.
网络科技进入法学院已经非常普遍。本文评述了西方发达国家实施网络化法学教育的有益经验,并对诸如链接网络的“电子教室”“、电子图书馆”在中国大陆法学院的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进行了简要阐述,提出了试点、管理、课件、评估、国际交流等方面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8.
王春婕 《现代教育》2003,(17):17-17
入世将对我国法学教育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的实质就是促使我国法学教育更加开放地面向世界,更加主动地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竞争。这里包涵对法律人才的新要求,以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法学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对法律人才职业化的需求而不仅仅为了提高个人的自身素养,这似乎已经不再是个有争论的问题。事实上,成熟法治国家的经验也告诉我们,法律教育的职业化是成就法治事业的通途。换言之,法治社会对法律人的需求是:这一群体不仅应当具有共同的教育背景、知识构成,还应当具有充分的职业训练。没有职业训练的法学教育是不完整的,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很难想象一个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