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生物科学   16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杨和苹果的茎尖进行离体培养,在MS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BA 、NAA 或2 ,4D,诱导(1) 茎的增殖或根的分化,(2) 愈伤组织形成以及愈伤组织分化根、芽或体胚,再生完整植株。测定了不同发育状态器官和组织的内源IAA 和ABA,并计算了IAA/ABA 的比值。培养物中其比值较高者,易于诱导不定根分化或形成胚性的愈伤组织,也是木本植物离体培养幼化程度较高的例证。在试管内培养时,杨比苹果培养物易于幼化,因而器官分化、愈伤组织形成和分化、再生完整植株较容易,在MS 培养基中添加的外源BA、NAA 和2 ,4D 的浓度也较低。  相似文献   
2.
杨敏生  米丹  D.Ewal  王颖  梁海永  甄志先 《生态学报》2006,26(11):3555-3561
用部分改造的 BtCry1Ac基因与慈菇蛋白酶抑制剂(API-A)基因构建的双抗虫基因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对三倍体毛白杨进行了转化,对转化后植株体内残存农杆菌在继代培养和移栽过程中进行了跟踪检测。结果表明:通过对转化再生植株的分子生物学检测,42个株系中,33个株系为阳性,阳性率达到80%;用Bt毒蛋白抗血清进行ELSA检测结果表明,7个转基因株系都有Bt杀虫蛋白表达;基因转化后,可采用附加50 mg/L卡那霉素,300 mg/L羧青霉素的筛选培养基消除细菌并进行抗性芽筛选。对28个转基因株系叶片、茎段和根段在含有卡那霉素50 mg/L YEB培养基上进行细菌培养,通过在T-DNA区、质粒Vir区和农杆菌基因组设计引物,进行PCR检测,证明有3个株系(33、37、5号)检测到残存工程农杆菌,并在组培瓶中存活24个月。将带菌的3个株系组培苗移栽到花盆中,室内培养1个月后,在33号株系根际土壤中检测到了目的农杆菌。  相似文献   
3.
目前榆树已有的分子标记资源匮乏,无法满足榆树种质资源评价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相关研究需要。本研究对白榆叶片转录组数据进行EST-SSR标记的检测和开发,检测引物在不同榆树资源中的可用性,并对不同榆树资源的多样性进行分析。本研究共检测到8828个精确型和569个复合型SSR位点,SSR序列长度主要以10~22 bp的短序列为主。SSR重复单元比例最大的为A/T(3330,40.18%),其次为AG/CT(1211,14.61%)和AAG/CTT(568,6.85%)。随机挑选90对EST-SSR引物进行验证,有效扩增率为51.11%(46对),其中有63.04%的引物(29对)为高多态性引物,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在0.054~0.683间变化,极大地丰富了榆树的SSR引物资源。聚类分析表明,绝大部分榆树无性系均按其起源聚类,从侧面也证明了本研究开发的EST-SSR引物的有效性。本研究开发的SSR引物可将绝大部分榆树资源进行区分,与传统分类学相吻合,为榆科植物的分类提供了分子依据。  相似文献   
4.
转双抗虫基因杂种741毛白杨的研究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用部分改造后的苏云金芽孢杆菌 (Bt)杀虫蛋白基因和慈菇蛋白酶抑制剂 (API)基因A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然后通过根癌土壤杆菌 (Agrobacteriumtumefaciens (SmithetTownsend)Conn .)介导将此表达载体上的双抗虫基因转入杂种 741毛白杨 [PopulusalbaL .× (P .davidianaDode P .simoniiCarr.)×P .tomentosaCarr.]获得了一批抗卡那霉素的转化再生植株。用杨扇舟蛾 (Closteraanachoreta (Fabricius) )进行虫试的结果表明有 3株抗虫杨树 ,其中有1株杨树的叶片可使试虫在 6天内的死亡率达 90 %以上 ,而且存活幼虫的生长发育受到了明显的抑制。PCR检测及基因组DNASouthern杂交分析的结果都表明Bt杀虫蛋白基因和API基因已整合到以上 3株抗虫杨树的基因组中 ,而且表现为单拷贝整合。用Bt毒蛋白抗血清进行滤膜免疫反应及ELISA检测结果表明 3株转基因杨树都有Bt杀虫蛋白的表达 ,表达量约占叶总可溶性蛋白的 0 .0 15 %。这是国内外首次报道用双抗虫基因获得的抗虫 741毛白杨植株。  相似文献   
5.
转抗虫基因三倍体毛白杨植株体内农杆菌残存与逃逸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敏生  米丹  D. Ewald  王颖  梁海永  甄志先 《生态学报》2006,26(11):3555-3561
用部分改造的BtCry1Ac基因与慈菇蛋白酶抑制剂(APLA)基因构建的双抗虫基因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对三倍体毛白杨进行了转化,对转化后植株体内残存农杆菌在继代培养和移栽过程中进行了跟踪检测。结果表明:通过对转化再生植株的分子生物学检测,42个株系中,33个株系为阳性,阳性率达到80%;用Bt毒蛋白抗血清进行ELSA检测结果表明,7个转基因株系都有Bt杀虫蛋白表达;基因转化后,可采用附加50mg/L卡那霉素,300mg/L羧苄青霉素的筛选培养基消除细菌并进行抗性芽筛选。对28个转基因株系叶片、茎段和根段在含有卡那霉素50mg/LYEB培养基上进行细菌培养,通过在T-DNA区、质粒Vir区和农杆菌基因组设计引物,进行PCR检测,证明有3个株系(33、37、5号)检测到残存工程农杆菌,并在组培瓶中存活24个月。将带菌的3个株系组培苗移栽到花盆中,室内培养1个月后,在33号株系根际土壤中检测到了目的农杆菌。  相似文献   
6.
以具高抗虫性的转抗虫基因‘741杨’及在此基础上转入了发根农杆菌Ri质粒T-DNA株系的组培苗为材料,研究了转基因株系BtCrylAc抗虫基因和发根基因的表达及其对NaCl胁迫的反应。结果表明,转入Ri质粒T- DNA上的rol基因后,导致苗木根系数目增加,根系长度减小,IAA和GA含量显著提高,抗虫BtCrylAc基因编码的毒蛋白的表达量降低;随着NaCl胁迫强度的增加,苗高、根系数量、叶绿素含量及IAA、GA含量逐步降低,而根系的长度加大,Bt毒蛋白含量显著提高,表明NaCl胁迫使转基因杨外源Bt毒蛋白基因的表达增强,而发根农杆菌Ri质粒T-DNA的表达下降。  相似文献   
7.
以具高抗虫性的转抗虫基因‘74l杨’及在此基础上转入了发根农杆菌融质粒T-DNA株系的组培苗为材料,研究了转基因株系BtCrylAc抗虫基因和发根基因的表达及其对NaCI胁迫的反应。结果表明,转入Ri质粒T-DNA上的rol基因后,导致苗木根系数目增加,根系长度减小,IAA和GA含量显著提高,抗虫BtCrylAc基因编码的毒蛋白的表达量降低;随着NaCI胁迫强度的增加,苗高、根系数量、叶绿素含量及IAA、GA含量逐步降低,而根系的长度加大,Bt毒蛋白含量显著提高,表明NaCI胁迫使转基因杨外源Bt毒蛋白基因的表达增强,而发根农杆菌.Ri质粒T-DNA的表达下降。  相似文献   
8.
选取我国北方4种常绿园林树木大叶女贞、广玉兰、小叶女贞、黄杨的当年生枝条和叶片为试材,采用人工冷冻处理,经过对不同处理温度后各树种叶片的失水率、保护酶的活性、MDA含量和枝条及叶片细胞膜透性等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各树种叶片和枝条的相对电导率值呈上趋势,在4个树种中黄杨上升得较缓慢,而小叶女贞上升的幅度最高,同一处理温度下,各树种枝条的相对电导率低于其叶片的相对电导率;黄杨MDA含量随处理温度的降低表现为先降低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在-20~0℃之间MDA含量均有所下降,而其他树种MDA总体含量随处理温度的降低表现为增加的变化趋势;各树种叶片SOD酶活性均表现为随着温度的降低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但各树种SOD酶活性趋势发生变化的温度不同,而POD酶活性随处理温度的降低基本表现为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根据各项指标测定结果对4种树种的抗寒性强弱进行比较,结果为:黄杨>广玉兰>大叶女贞>小叶女贞。  相似文献   
9.
用部分改造的BtCry1Ac基因与慈菇蛋白酶抑制剂(API)基因构建的双抗虫基因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了三倍体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 Carr.,获得一批转双抗虫基因株系。对转基因株系的抗虫毒蛋白表达进行了ELISA和Western Blot检测,同时用转基因株系叶片对杨扇舟蛾Clostera anachoreta Fabricius和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L.幼虫进行室内饲虫试验,并对各项外源基因表达指标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检测的28个转基因株系中,对杨扇舟蛾高抗株系占总参试系号的41%,中抗系号占35.0%,低抗系号占24%,对舞毒蛾高抗株系占参试系号的70%。转基因植株可明显抑制存活幼虫的生长发育,且不同转基因株系饲养的幼虫发育存在显著差异。连续两年相关分析表明,不同转基因株系幼虫死亡率间存在极显著相关。转基因植株对舞毒蛾和杨扇舟蛾均表达出抗虫性,并存在极显著相关。ELISA检测结果表明,不同转基因株系Bt毒蛋白表达量存在差异,变化在0.0011%~0.0161%。转基因植株对害虫的杀虫效果与Bt杀虫蛋白的表达量存在显著相关,表明Bt毒蛋白在抗虫效果中占有重要地位。转基因植株对卡那霉素表现出一定的抗性,但与抗虫程度相关不明显,单纯用卡那霉素作为筛选手段并不能完全反映植株的真实抗虫效果。  相似文献   
10.
白杨无性系秋季水分参数与冬季抗寒性指标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7个白杨杂种无性系1年生苗为材料,采用P-V技术于秋季落叶前测定各无性系枝叶水分参数Ψ0π、Ψ1π00、RWC0、ROWC0、mεax,并于冬季不同时期测定了各无性系相对电导率、钾离子渗漏率、SOD酶活性和POD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对无性系抗寒性进行了综合评定。无性系各项生理指标存在一定变化模式,相对电导率、钾离子渗漏率在12月份降至最低,以后逐步提高,无性系间在2月份变异最大;SOD酶活性和POD酶活性在各时期无性系间差异均较大;无性系抗寒能力评价结果表明,从落叶开始,抗寒能力逐渐提高,12月至翌年1月达到最大,2月份又迅速下降,此时无性系间抗寒能力差异也达到最大。将水分参数与抗寒性指标进行相关分析表明,大部分水分参数与冬季不同时期的抗寒性指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特别是与春季指标相关更加显著,其中Ψ0π是相关性最为显著的指标,Ψ1π00相关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