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46篇
地球科学   10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北省白洋淀洼地环境地球化学物源判断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河北省白洋淀洼地是一个大型天然平原洼地,在洼地的深、浅层土壤中均发现了以Cu、Pb、Zn、Cd为主的多变量地球化学异常。运用地球化学特征法、参考元素法及多元统计法,对深、浅层土壤Cu、Pb、Zn、Cd异常的性质和成因进行了判别。结果表明,深层土壤异常与特定的地球化学沉积环境有关,以自然地质作用成因为主,而浅层土壤异常具有典型的二元叠加特征,以人为源的输入为主。  相似文献   
2.
2002年南海季风建立及其雨带变化的天气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利用南海海 气通量观测试验资料结合NCEP ,GPCP以及GMS - 5云图资料 ,综合分析了 2 0 0 2年 5~ 6月南海西南季风建立过程及其雨带变化 ,确定 5月 14日西沙及北部海区西南季风爆发 ,5月 15日整个南海季风爆发 ,季风爆发时间属于正常年 ;季风爆发时风向、风速、云量、降水、湿度、辐射及海面温度等要素都发生突变。这种突变是由大气环流的突变造成的。季风爆发前后大气环流变化过程是 :80~ 90°E越赤道气流加强 ,同时印缅低压加深 ,孟加拉湾南北向气压梯度增大 ,而后东亚大陆上气旋发展东移 ,副热带高压东撤 ,孟加拉湾低压槽前的赤道西风突然加强越过中南半岛 ,南海北部首先出现强西南风 ,继而南海季风迅速地全面爆发。孟加拉湾西南风加强到南海季风爆发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大陆冷空气南下起了重要的作用。南海季风爆发时呈现单雨带型 ,而后由单雨带型转变为双雨带型 ,雨带受副热带高压和季风系统共同影响 ,并且随着副热带高压移动位置变化。  相似文献   
3.
1 INTRODUCTION Much work has been done addres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omalous climate changes and ENSO in China and the results vary much. For instance, Li et al. (1987) [1] think that the Mei-yu (sustained rain) starts later, lasts shorter and pre…  相似文献   
4.
2008年南海季风爆发前后西沙海域海气通量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基于2008年4至5月在南海西沙永兴岛进行的海气通量观测试验资料和NCEP资料,应用COARE3.0通量算法计算了海气通量,分析了季风爆发前后西沙海域天气变化特点和海气通量对南海季风爆发的响应。结果表明:2008年南海季风首先于5月第1候在南海南部爆发,受热带气旋等因素的影响,北部海区季风爆发推迟到5月18日。季风爆发和热带气旋活动对西沙海域的风速和海气通量影响较大,其中热带气旋的影响更强烈。热带气旋来临之前,潜热通量、感热通量以及动量通量均较小;在气旋活动及此后的季风爆发时期,大风使潜热通量和动量通量显著增强,感热通量则在降水期间变化明显;动量通量的最大值出现在热带气旋活动期间,其在此过程中的均值是观测初期均值的3倍以上。在整个观测过程中,潜热通量明显大于感热通量,后者是前者的16∶1。不同类型天气过程中,潜热通量的日变化相似,而感热通量的日变化有差异。湍流交换系数与风速有较好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研制的双螺旋桨-风标风速表曾成功地用于有海洋浪花存在情况下中-高风速期间大气湍流的无人自动测量。本文介绍一种新设计的双螺旋桨-风标风速表。该仪器由安装在风标上的两个Gill风速表构成。两个螺旋桨的轴一个朝上,另一个朝下,都与水平成45°角(由此以下称K-Gill)。除了具有以前设计的一些特点外,K-Gill还具有对称性,因此,能以相同的灵敏度测量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机内的水平传感器可用来进行倾斜订正。为了减少气流畸变,已经从装置的底座上去掉了电子仪器外壳,而且把螺旋桨安装在远离主垂直轴的地方。本文介绍了获得风速的垂直分量和顺风水平分量的算法,讨论了各种误差源和误差的大小。  相似文献   
6.
利用车贝雪夫多项式进行资料缺测插补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一维车贝雪夫多项式展开进行历史年降水量和月平均气温各种缺测情况下资料的插补试验,在迭代计算过程中,还对理想初值的两种临界迭代次数选取方案和迭代终值法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结果表明,一般情况下迭代终值计算精度较高,旱涝年则理想初值拟合结果更好一些;一年缺测插补精度高于连续多年缺测;双向插补计算结果优于单独使用顺序或逆序插补结果。  相似文献   
7.
运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英国气象局的海温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整编的160站月降水量资料,对江淮夏季降水及其前期冬季环流和海温场进行分析,并利用NCAR CCM3模式进行海温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前期环流在亚洲中高纬地区有明显的异常,这种环流异常与北太平洋西北部的海温异常有关,西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偏高(低)是江淮夏季降水偏多(少)的重要原因之一,即当前期西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偏高时,后期夏季从乌拉尔山到鄂霍次克海附近为高度正距平,亚洲中纬度为弱的负距平,这时亚洲中高纬度多阻塞高压活动,中纬度多低槽活动,有利于冷暖空气在江淮地区交汇,江淮流域降水偏多;反之,江淮流域降水偏少。  相似文献   
8.
一个适用于描述中国大陆冬季气温变化的东亚冬季风指数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朱艳峰 《气象学报》2008,66(5):781-788
利用1951年1月-2007年2月的NCEP V1格点资料和中国台站观测资料,定义了一个冬季风环流指数(IEAWM),并分析其与中国冬季气温和东亚大气环流变化的联系.结果表明该指数能够很好地反映东亚冬季风系统各成员的变化,兼顾北方和南方的环流状况和东西部热力差异的影响,改进了原有冬季风指数大多针对单一的冬季风环流成员及对中国冬季气温变化反映能力的不足,能够很好地反映中国冬季平均气温的异常变化.分析表明,当该指数为正值时东亚冬季风偏强,对应着地面西伯利亚高压和高空东亚大槽均偏强,东亚地区对流层中层的高-低纬度之间的纬向风经向切变加强,有利于中高纬度冷空气向南侵入,导致中国大陆地区气温偏低,反之亦然.IEAWM的年代际变化表明东亚冬季风在1985年之前偏强,1985年之后明显偏弱,这与1985年之后中国冬季变暖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1880-2006年中国夏季雨带类型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880-2006年中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量及1951-2006年中国160个站夏季降水量和北半球大气环流资料,在夏季降水分型的基础上,研究了夏季雨型的年代际变化规律,分析了夏季各类雨型所对应的北半球500 hPa环流场的主要特征。结果表明:东部季风区和西部区存在着20~40 a左右的年代际振荡趋势,东北区则表现为明显的15 a左右的年代际变化特点;东部季风区四类雨型东亚大气环流差异显著,西部区二类雨型和东北区二类雨型欧亚大气环流的配置基本都相反。  相似文献   
10.
风能预报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中国蕴含着丰富的风能资源,但目前我国在风能预报方面的研究还很薄弱,几乎没有可用于风电场风能的客观、定量化的预报方法。风能预报,实际上最重要的是对风场的合理准确预报,进而得到风电量预报。通过简要介绍国际上风能预报的一些方法,如统计预报、动力预报(包括降尺度预报和集成预报)以及风电量预报,同时介绍对预报的检验和面向最终用户的预报平台的建设,希望能对我国风能预报行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