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球科学   1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沙尘暴常规观测资料中若干问题的解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自江   《应用气象学报》2004,15(Z1):60-67
沙尘暴常规观测资料主要来自地面气象观测系统,是揭示沙尘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的重要基础,其内在属性明显地受到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和统计规范的制约,而且同样明显地受到两个规范变革的影响,但是这些问题在以往的沙尘暴研究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常常被忽视掉了,因此最终形成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该文从中国沙尘暴的观测规范和统计规范入手,探讨了其变革对沙尘暴内在统计特征的影响.另外,文章还分析了沙尘暴与其它沙尘天气的同日出现问题,以及沙尘暴资料时间序列的统计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2.
选取2008年9月—2010年2月的中国2 400个国家级地面观测站降水资料和美国NOAA研发的CMORPH卫星反演降水产品,利用最优插值方法开展了两类降水资料的融合试验,并对试验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利用OI方法形成的融合降水产品和地面观测降水分布特征基本一致,能反映西部台站稀疏地区的降水特征以及陆地与海洋之间降水系统的空间连续性。此外,该融合产品保留了高分辨率的卫星观测信息,在台站稀疏地区,一些通过地面观测无法反映出来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在融合产品中得到体现。交叉检验结果显示,融合结果和地面观测降水量、台站密度高度相关。样本网格分析结果显示,融合结果和地面降水的逐日时间序列具有较强的一致性。总的来说,OI方法在降水资料融合研究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3.
我国逐日降水量格点化方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NMIC)和美国大气海洋局气候预测中心合作开发了"中国逐日格点降水量实时分析系统(V1.0)",并已在NMIC投入业务试运行。该系统基于我国2419个国家级地面气象站日降水量观测(08:00—08:00,北京时)数据,采用"基于气候背景场"的最优插值方法,实时生成空间分辨率为0.5°×0.5°的格点化日降水量资料。通过对汛期典型区域和单站降水过程的对比分析表明:该格点化产品的精度较高,能准确捕捉并再现每一次降水过程。误差分析表明:约91%的数据绝对误差小于1.0 mm/d。该产品在定量分析天气实况、检验天气气候模式精度、检验卫星产品精度等方面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定点观测气候序列的均一性研究   总被引:44,自引:6,他引:4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分析了气候资料产生非均一性的原因,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气候资料均一性研究的方法以及一些国家利用这些研究方法对本国或区域气候序列均一性问题的研究成果。对我国气象观测站观测站址、仪器变化等因素进行了总结,并介绍了我国气象资料均一性检验的一些结论,讨论了与气象资料均一性研究相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我国大雾的气候特征及变化初步解释   总被引:100,自引:9,他引:10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分析全国范围内大雾的气候特征及变化,利用1950年以来我国气象系统地面观测网679个国家基本(基准)站的大雾天气现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我国大雾空间、时间分布的基本气候特征。从整体来看,我国大雾分布呈现东南部多西北部少的特点。在月大雾的日数、月最多大雾日数、大雾季节分布中都显示出北南、西东的地区差异及局地明显的特征。分析表明,我国大部分地区大雾日数呈减少趋势。而浓雾出现的年日数变化不明显;文章对大雾日数的变化原因进行了初步解释。  相似文献   
6.
自动与人工观测降雨量的差异及相关性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全国627个基准、基本站2005年自动与人工雨量业务观测资料, 分析了业务上自动与人工观测的降雨量的差异以及引起差异的原因, 并分析了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的降雨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自动观测比人工观测的日降雨量平均偏高0.12 mm, 标准差为0.70 mm, 相对偏高1.42%。627个站中, 80%的站自动与人工观测的年降雨量差值在5%以内; 近4%的站年降雨量差值在10%以上。年降雨量相对差值较大的站, 其年降雨量均较小。空间采样差、20:00 (北京时) 定时观测中人工与自动观测时间的不一致以及其他突发事件均会导致自动与人工测量的日降雨量的差异, 甚至显著差异。由于观测仪器不同引起的降雨测量系统误差差别, 导致自动与人工观测降雨量的系统偏差。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的日降雨量呈线性相关, 相关系数为0.9988。  相似文献   
7.
中国降水测量误差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20世纪 ,国际上许多国家对降水测量进行了对比试验工作 ,以研究降水测量中的误差大小与分布。由于各个国家降水测量仪器的型式、尺寸以及安装高度不同 ,试验对比的降水测量误差的大小也就不同。为了弄清中国降水测量误差的大小 ,中国气象局选择了 30个基准基本站 ,建立标准雨量站网进行试验对比。本文介绍了中国标准雨量站网的设置以及对比资料的获取情况 ,对比分析了中国降水测量的随机误差、沾湿与蒸发误差、风场变形误差。经 30个标准雨量站 7a 2 90 0 0多次的 1台坑式雨量器、2台台站雨量器的对比观测 ,给出了中国降水量测量误差的大小、降水测量中的随机误差与系统误差的分布情况。经分析 ,对于收集口口径为 2 0cm ,安装高度为 70cm的台站普通雨量器 ,每次测量随机误差累计平均值为 0 .0mm ,沾湿误差为 0 .2mm ,蒸发误差为 0 .0mm ,降雨风场变形误差为 0 .19mm ,降雪为 0 .32mm。降雨测量的平均相对误差约为 4 .34%~ 15 .2 8% ,降雪测量的平均相对误差约为 6 .17%~ 39.99%。  相似文献   
8.
近50年我国霜期的时空分布及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国复  许艳  朱燕君  张洪政  廖捷 《气象》2009,35(7):61-67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最新整编的1954-2003年中国677个站霜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我国霜期的地理分布特征,揭示了近50年来我国不同地域霜期的变化趋势和年代际变化特征,探讨了气候变暖背景下霜期的响应.研究表明,除极少数地区外,我国霜期呈缩短的趋势,并且霜期显著缩短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近50年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初霜日期呈推迟趋势而终霜日期呈提前趋势,这可能与日最低气温、日最低0cm地温的不断升高有关,而初霜日期的推迟和终霜日期的提前最终导致霜期的缩短.  相似文献   
9.
不同方法计算的气温平均值差异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61~2002年699个国家基本(基准)站的时值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我国不同方法计算的气温平均值的差异。结果表明:平均气温计算值由于受4次观测、3次观测不同的计算方法的影响,造成4次、3次观测记录平均值产生一定差异。其差异在空间分布中具有明显的特征,西部、北部地区3次平均值偏高;东南部地区3次平均值偏低。中西部地区4次、3次气温平均值的差异具有扩大的趋势,是由于最低气温的升高引起的。因此,在使用气温平均值时,要充分重视平均气温值的计算方法,避免误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北方春季起沙活动时间序列及其与气候要素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利用1961—2002年春季中国681个站沙尘天气的实测资料,将起沙机理相似的扬沙、沙尘暴通过并集运算进行复合,得到一个新的能体现完整起沙活动的时间序列。统计学检验表明,新序列较单一的沙尘暴序列具有诸多优点。进一步从681个站中筛选出代表性较好的中国北方175个站,探讨了春季起沙活动(DBS)时间序列与冷空气、大风、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①春季DBS与大风日数、冷空气次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46和0.406。②春季DBS与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94、-0.607和-0.269。③春季降水对DBS的影响主要取决于降水的强度和降水的时间分布,5 mm以上的降水才能有效地抑制DBS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