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球科学   42篇
  2024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资料、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2007年7月29日山西和河南交界地带发生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大尺度环境场和中尺度影响系统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是由MCC、中-β尺度强对流云团、以及MCC和中-β尺度强对流云团合并造成的;低空急流和边界层东北风是MCC生成和发展的触发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对黄土高原γ中尺度致洪暴雨预报和预警能力,利用NCEP 1°×1°逐6 h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等,对2015年7月18日黄土高原发生的一次γ中尺度致洪暴雨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700~200 h Pa深厚低涡和低层切变是这次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暴雨发生前暴雨区大气层结对流不稳定增强和对流有效位能的增长为强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暴雨发生前地面图上生成的湿焓高能中心、850 h Pa和700 h Pa等压面上生成的对流涡度矢量垂直分量高值中心和暴雨落区形成很好的对应关系;线状中尺度对流系统中β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发展加强对强降水有直接影响;线状中尺度对流系统在雷达回波图上体现为多个对流单体组成的带状回波,影响暴雨区的对流单体回波中心强度50 d BZ,径向速度场分析表明γ中尺度气旋性辐合的生成和维持为暴雨的持续提供了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3.
黄土高原一次超级单体短时强降水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楠  李萍云  井宇  赵强 《气象科学》2016,36(6):742-751
2012年盛夏陕西绥德县出现短时强降水,4 h雨量超过100 mm。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进行诊断分析发现,在陕北东北部对流层中下层有一中α尺度气旋存在,且随高度向东北倾斜,垂直方向上形成次级环流,使强降水区的上升运动加剧。分析地面观测、卫星资料发现,西路冷空气引导干侵入加强层结不稳定性,东路冷空气楔形抬升作用,使得不稳定能量释放;同时,在东西两路干冷空气的夹击作用下,绥德县内形成中气旋,暖湿空气在当地得以聚集上升;2个中β尺度对流云团在东西路风场作用下合并后迅速增强。多普勒雷达资料显示,2个中γ尺度的超级单体回波在绥德先后发展形成列车效应;2个超级单体中的中气旋特征各有不同,是回波结构演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分析天气形势、物理量场特征、自动站逐时资料变化特征等人手,对2012年7月8日一9日临汾市局部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降水过程是在西风槽东移,副高西进北抬有利的环流背景下产生的。700hPa中尺度低压和低层辐合线以及东路冷空气是本过程的主要触发系统。(2)降水过程中边界层出现了明显的中尺度辐合线和切变线以及低涡环流,短时强降水与小尺度的低涡环流相对应。(3)物理量场上,降雨前期暴雨区有强的上升运动、较高的能量积累和层结不稳定,但低层辐合很弱,中低层湿度只在某层次上达到饱和。  相似文献   
5.
利用NCEP/NCAR逐日6h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分析了2011年2月25日一28日山西连续降雪天气过程(以下简称2.25降雪)。①2.25降雪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2月25日为回流降雪阶段,26日一27日为倒槽冷锋与回流降雪共同影响降雪阶段,28日为低空切变线影响降雪阶段。②2.25降雪过程涵盖了华北地区大到暴雪的三个类型:回流类降雪、倒槽冷锋类降雪、低空切变线类降雪。③通过温湿场分析得出,对于低空切变线类降雪,对流层中层的湿核对降雪的开始有一定的指示意义。降雪未开始之前对流层中层有湿核,随着时间的推移,湿核向低层扩展,整个对流层中低层变为高湿区,降雪开始。当对流层中层变为干区,并向低层扩展,降雪过程结束。对于回流类降雪,低层回流对回流降雪起到冷垫的作用。④通过涡度场分析得出,对流层低层的负绝对涡度中心对其东侧的降水有指示意义,如果其东侧对流层低层配合有正涡度核,降雪强度较大,维持时间较长。⑤地面层出现的负绝对涡度中心说明近地面层有小高压系统的存在,这是因为低层回流冷垫作用形成的孤立小高压体。⑥28日降雪维持机制是条件性对称不稳定。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对黄土高原中β尺度暴雨的预报和预警能力,利用中国气象局气象资料综合处理MICAPS系统提供的资料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07年8月28日黄土高原在低值对流有效位能区发生的一次中β尺度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大尺度环境场和物理量的诊断分析以及三维流场结构分析。结果表明:这次黄土高原中β尺度大暴雨主要是由3次中β尺度强对流单体活动造成的;地面风速脉动、地面能量比高值舌配合上下游能量比大梯度区的生成,是中β尺度暴雨触发机制之一;对流层低层倾斜涡度的发展、纬向双次级环流圈的形成,为暴雨的发生、发展和维持提供了动力机制;列车效应是形成降水时间长、累积雨量大的重要因素;在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场上看到,暴雨区上游从对流层中层到对流层高层气旋性环流的发展和暴雨区对流层中高层西南急流的发展和稳定,也是形成暴雨的动力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毛乌素沙漠东部边缘一次雹暴三维结构的观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和MICAPS提供的实况资料(包括用实况资料计算的其它物理量),对2006年7月27日发生在榆林市西北部部分乡镇的一次雹暴天气过程进行了连续的监测和分析。诊断分析表明:当日08:00,大气层结是稳定的,但925 hPa湿正压场上生成从东南方向伸入雹区的窄的强对流不稳定舌;雹暴发生前2 h,雹区地面邻近上游生成中β尺度能量比高值中心和反映弱冷空气活动的中β尺度能量比低值舌;雹暴的发生也伴随雹区对流层低层大气湿斜压性的增强、边界层温度出现跃升等现象;中尺度纬向次级环流圈的形成,为雹暴的发生、发展和维持提供了动力条件。雷达反射率因子分析表明,强冰雹狂风是由超级单体风暴引发的,超级单体风暴是由中β尺度小钩状回波和由干侵入引发的新生中γ尺度强对流单体在钩状区合并而形成。超级单体风暴具有独特的动力学特征:除了伴随一个持久深厚的中气旋外,对流层低层入流急流持续时间长达50 min,钩状区近地层出现未曾见过或罕见的(由强下沉气流产生)中β尺度环形辐散区和环形辐散区向外扩展的特征。在0.5°仰角速度场,雹暴区气流经历了由径向辐合、气旋性辐合、气旋性旋转、再到径向辐合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8.
井喜  井宇  陈闯  屠妮妮  万红卫  陈焕武 《气象》2014,40(10):1183-1193
利用MICAPS资料、多普勒气象雷达资料和NCEP资料等,对2012年7月26日20:00至27日20:00黄土高原发生的一次β中尺度致洪暴雨过程的特征及成因做了分析。结果表明:近地层能量比低值舌的活动是两次强降水产生的触发机制之一;暴雨过程两个强降水时段都对应邻近暴雨区的北方1 km以内的边界层大于20 m·s~(-1)偏东风相对风暴气流的建立,而邻近暴雨区的北方1 km以内的边界层大于15 m·s~(-1)偏东风相对风暴气流减弱消失、或范围大幅度缩小,则对应强降水的减弱或停止;涡度收支分析表明,第一次强降水前,由于水平平流项的作用在300 hPa附近形成很强的负涡度收支;第二次强降水前,主要是扭转项和垂直输送项的作用,同时在450~300 hPa形成很强的正涡度收支;视热源与视水汽汇分析表明:第一次强降水前,视热源在300 hPa附近出现比较强的冷却层;第二次强降水前,800~500 hPa视水汽汇远大于视热源,形成正的加热层;500~200 hPa视热源远大于视水汽汇,形成峰值接近11 K·(6 h)~(-1)的很强的加热层;而在200~130 hPa由于视热源的作用,形成冷却层。  相似文献   
9.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FY-2E卫星资料和延安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3年7月25日发生在延安地区的局地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发生在典型的中高纬两槽一脊形势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侧的偏南风急流形成了向陕西输送水汽和能量的重要通道;副高边缘西南暖湿气流向北输送形成陕西高温高湿天气,为暴雨产生积累了不稳定能量。700hPa和850hPa切变线与地面辐合线的重叠非常有利于边界层湿暖空气辐合抬升,激发对流单体的发生和强烈发展。中α尺度对流云团自西向东发展加强,依次造成延安北部县区的短时强降水;黄陵短时大暴雨出现在中β尺度对流云团发展到强盛阶段,在雷达回波上表现为对流系统持续的"列车效应"。  相似文献   
10.
位涡和Q矢量诊断在毛乌素沙地沙尘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井喜  屠妮妮  井宇 《中国沙漠》2008,28(4):762-769
 利用常规的天气图、卫星云图、湿位涡和Q矢量等,对2007年4月30日和2007年5月2日发生在毛乌素沙地的两次沙尘天气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对流层低层MPV1<0中尺度对流不稳定区的生成,为干对流的发生提供了不稳定能量条件;来自上游对流层中高层的干侵入和扰动干侵入在沙尘天气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对流层低层由Q矢量辐散、辐合激发生成的次级环流为沙尘天气发生、发展和维持提供了动力机制。在对毛乌素沙地中β尺度沙尘暴的预报预警过程中,同时应考虑下沉对流有效位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