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6篇
生物科学   3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明确饥饿程度对拟小食螨瓢虫 Stethorus (Allosstethorus) parapauperculus 控害潜能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比较不同饥饿程度下拟小食螨瓢虫对朱砂叶螨 Tetranychus cinnabarinus 的功能反应和自身密度干扰效应,探讨不同饥饿程度拟小食螨瓢虫对朱砂叶螨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饥饿程度对拟小食螨瓢虫朱砂叶螨的捕食量有明显的影响,瓢虫的取食量与朱砂叶螨的密度呈正相关,表现为饥饿48 h>饥饿24 h>未饥饿;拟小食螨瓢虫对各虫态朱砂叶螨的捕食作用均符合Holling Ⅱ模型。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拟小食螨瓢虫个体间存在竞争和相互干扰,Hassell Varley模型能较好地反映拟小食螨瓢虫在捕食各虫态朱砂叶螨时受自身密度的干扰情况。在同样饥饿状态下,随着瓢虫自身密度增加,捕食效率降低,干扰效应增大。  相似文献   
2.
【背景】瓜实蝇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性检疫害虫,广泛分布在我国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在室内和田间测定了液体植物保护膜对瓜实蝇的控制效能,并初步探索了该保护膜的作用方式,以期为瓜实蝇的绿色防控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方法】测定了应用保护膜后瓜实蝇的产卵、存活以及对苦瓜的为害率。【结果】保护膜显著影响了瓜实蝇产卵、存活以及选择性。随着保护膜浓度的升高,瓜实蝇的存活率和在供试苦瓜段上的产卵量逐渐下降,但300和400倍保护膜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当浓度达到400倍时产卵量最低,为0.33粒,死亡率最高,约为50%;室内研究发现保护膜可持续影响瓜实蝇产卵5 d;此外,通过将保护膜应用在损伤的苦瓜上,发现保护膜并没有抑制瓜实蝇产卵。在田间,研究发现苦瓜的果长影响了保护膜的应用效能,2种果长的苦瓜应用保护膜后12~14 cm苦瓜的被害率显著低于6~8 cm苦瓜的被害率。【结论与意义】400倍的植物液体保护膜是防治瓜实蝇的最佳浓度,应用时间建议每4 d一次。保护膜最合适的应用时期为果长发育至12~14 cm时,即生长后期。施用保护膜时一定均匀,且在寄主果实受到损伤时不宜喷施保护膜。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拟小食螨瓢虫的觅食特性,揭示其觅食行为机制,本研究针对拟小食螨瓢虫成虫对朱砂叶螨不同虫态的取食选择、日取食节律以及觅食行为活动特点等进行了观察和阐述。结果表明,拟小食螨瓢虫成虫对朱砂叶螨卵、幼螨、若螨和成螨的取食嗜好性有显著差异,取食量分别为23.2、15.8、10.5和8.0头;瓢虫对成螨的平均日取食量为14.7头,其中在白天其觅食行为较频繁,9∶00-12∶00为捕食高峰期,此时段的平均取食量为4.0头成螨,夜间基本不取食;其觅食行为过程主要分为7个部分:搜索、捕捉、嚼食、梳理、展翅、排泄和静止。  相似文献   
4.
采用绝对寄主适应度(W)和相对寄主适应度(W_r)模型评估了瓜实蝇对39种寄主的适应性表现。结果发现瓜实蝇可以在所有供试寄主上产卵,但其幼虫不能在苹果、牛油果、佛手瓜以及百香果上完成发育,因此共得到35个有效评估值。研究也发现无论是绝对适应度(W)还是相对适应度(W_r)的评估值,都能使35种寄主显著地聚为两类,其中笋瓜、葫芦瓜、南瓜、黄瓜、香瓜为瓜实蝇嗜好寄主,其他30种为普通寄主。综上,瓜实蝇对不同寄主的适应度存在显著的差异,其寄主生态位可能存在着核心的"嗜好寄主"和周缘的"普通寄主",从而在瓜实蝇的寄主适应及寄主扩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此外,可利用瓜实蝇对不同寄主适应度的差异来防治该虫,如可在"普通寄主"园区堆积嗜好寄主诱杀瓜实蝇。  相似文献   
5.
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是橡副珠蜡蚧的重要寄生蜂。为了探明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对低温的适应性,本文在15℃-24℃范围内对该蜂的产卵、发育、出蜂量及性比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副珠蜡蚧阔本跳小蜂在15℃-24℃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产卵量逐渐增加;该蜂在21℃、24℃时蜂能完成世代发育,在15℃、18℃时少量跳小蜂能发育到蛹,但均不能羽化为成蜂;温度对性比的影响明显,24℃的雌性比例高于21℃。综上所述,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对18℃以下的低温适应性较差,室内繁殖或野外放蜂时注意选择较高的温度条件。  相似文献   
6.
螺旋粉虱对10种寄主植物的趋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随机摆放寄主植物(呈圆形)和采用Y形嗅觉仪实验的方法,研究了螺旋粉虱成虫对多种不同寄主植物的趋性差异,寻找诱集植物,为螺旋粉虱的监测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结果表明:10种寄主植物同时存在时,螺旋粉虱成虫趋向于在番木瓜和番石榴上停落、取食和产卵;在不同寄主植物叶片挥发物的Y形嗅觉仪实验中,螺旋粉虱雌成虫对番木瓜、番石榴的趋向性最强.  相似文献   
7.
【目的】瓜实蝇Bactrocera cucuribitae是一种重要入侵害虫,寄主广,危害性大。本研究旨在揭示中国瓜实蝇种群分化和遗传变异情况。【方法】利用9个多态性微卫星位点作为分子标记对中国7个主要分布省份的21个地区共190头瓜实蝇样本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21个瓜实蝇地理种群多态位点百分率平均为97.08%,Shannon氏多样性指数I平均值为0.8841,种群间遗传分化系数FST=0.12806,说明已发生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UPGMA聚类分析显示,海南(不含三沙)、广东、广西、云南和海南三沙的瓜实蝇种群聚为一支,福建、江西和四川的瓜实蝇种群各自聚为一支。【结论】中国的瓜实蝇种群已发生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但积累的变异程度有限。  相似文献   
8.
50种热带地区植物对斜纹夜蛾的拒食活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室内测定了采自海南儋州两院本部及昌江霸王岭的26科50种热带地区植物56个样品的乙醇提取物对斜纹夜蛾四龄幼虫的拒食活性,结果表明:假药(根)、肉桂(叶)、密脉崖鹿角藤(叶)、牛筋果(叶)、鸦胆子(枝叶)、过江龙(枝叶)、牛心番荔枝(叶)等具有较高的拒食活性,其拒食率分别为92.50%、76.25%,、73.95%、57.50%、56.85%、56.58%、和50.42%。此结果为进一步从这些热带植物中提取、分离和纯化高活性的拒食作用活性成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分析饥饿和未饥饿的拟小食螨瓢虫Stethorus parapauperculus成虫取食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前后的运动格局变化,为探明其搜索行为的生态学机制提供参考。【方法】基于Nakamuta装置原理,跟踪并绘制拟小食螨瓢虫成虫取食前后的运动轨迹,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模块对运动轨迹进行处理,获取其统计参数,对比分析该瓢虫在两种状态下取食前后的搜索距离、搜索速度、搜索角度变化等特征,并阐述其搜索行为特性。【结果】饥饿24 h和未饥饿瓢虫取食单头朱砂叶螨所需时间分别为(5.99±0.91)min和(2.25±0.58)min。饥饿24 h的瓢虫在取食前多呈直线或锐角行走,运动轨迹主要分布于试验区域近边缘处,且各停点间曲线距离、搜索速度均大于取食后;取食后掉头次数频繁,活动角度转换增大,运动轨迹主要在猎物附近区域进行搜索,且在取食后60~75 s的搜索距离、搜索速度与取食前均存在显著差异。未饥饿状态瓢虫取食前后运动轨迹角度波动较大,无明显规律,且各停点间的曲线长度、搜索速度经t检验无显著差异。【结论】拟小食螨瓢虫成虫对猎物的搜索行为受其饥饿状态的影响。饥饿状态下,取食前为广域型搜索,取食后一段时间内为地域集中型搜索;未饥饿状态下的瓢虫取食前后的搜索行为则无明显规律,其搜索类型兼有广域和地域集中型搜索特征,具有一定随机性。  相似文献   
10.
拟小食螨瓢虫是热带地区香蕉、番木瓜、橡胶和木薯等作物上有害叶螨的重要天敌。在室内条件下,以皮氏叶螨Tetranychus piercei为食物,观察了不同温度(16℃,20℃,24℃,28℃,32℃)对拟小食螨瓢虫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拟小食螨瓢虫卵、幼虫和蛹的历期在32℃下最短,分别为2.38,4.26和3.04 d;16℃时最长,分别为12.48,25.10和16.12 d,雌成虫寿命在16℃时长达142.53 d,而在32℃时为95.46 d。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3.29℃和227.63日度。成虫产卵量在28℃最高,达595.49粒/雌,在16℃最低,为125.05粒/雌。内禀增长率(rm)在32℃达到最大(0.2063),而在16℃时最小(0.0342)。结果表明拟小食螨瓢虫有较好的高温耐受性,研究结果可为该瓢虫人工繁育的温度条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