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生物科学   1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固相微萃取法萃取白兰(Michelia alba Dc.)花被片不同发育阶段的香精油,并用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白兰花被片5个发育时期的香精油的化学成分不同,分别鉴定出30、29、28、30和27种化学成分.含量较多的是萜类化合物、烷烃类物质、酯类化合物、酸类化合物和醇类化合物.有16种化学成分在3个以上时期能检测到,其中14种萜类化合物,1种胺类化合物和1种芳香化合物.有7种成分是第Ⅳ期独有的.由此推测,白兰花发育的第Ⅳ时期是窨制花茶或提取香精油的最佳时期,但在不能及时窨制花茶或提取香精油或远距离运输的情况下,选择第Ⅲ时期采摘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2.
对近年来国内外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采集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合和概括。对VOCs几种主要的采样方法包括顶空收集法、液液萃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吸附剂收集法、吹扫捕集法、画相微萃取等技术进行了阐述和比较,提出应根据实验材料的特性选择合适的采样方法,旨在为应用VOCs的采集方法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大脑和行为的左右非对称性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人类特有的,现在广泛存在于脊椎动物中,而近期又发现无脊椎动物中也存在行为偏侧性。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群居型昆虫的嗅觉行为和大脑的非对称性表现在种群水平上,少数散居型昆虫行为的非对称性往往表现在个体水平上。当前,昆虫行为的单侧性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有助于对生物多样性中单侧性的早期起源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对探索昆虫进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对大多数昆虫而言,行为的偏侧性都是通过对触角的左右非对称性研究来实现的,触角作为昆虫感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昆虫寄主定位、识别、取食、觅偶、交配、繁殖、栖息、防御与迁移、稳定飞行速率等社会性行为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回顾了国内外膜翅目、双翅目、半翅目、蜚蠊目和直翅目昆虫行为非对称性研究的最新进展,有助于分析不同种类昆虫在进化历史上的相似性以及探讨昆虫在个体水平和群体水平上的进化差异。  相似文献   
4.
昆虫化学信息物质及其在害虫综合治理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昆虫化学信息物质的定义和分类,昆虫的化学通讯原理,以及利用化学信息物质在害虫综合治理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黄胸蓟马Thrips hawaiiensis各个发育阶段触角感器类型、形态和分布。【方法】运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黄胸蓟马雌雄成虫、若虫、预蛹、蛹触角的形态结构以及触角上感器类型、形态和分布。【结果】黄胸蓟马成虫触角由柄节、梗节和鞭节3个部分组成,其中长的鞭节分为5个鞭小节(I-V)。雌成虫触角平均长度为263.70±5.78 μm,雄成虫触角平均长度为225.79±8.92 μm。触角长度随着虫龄的增长而显著增加。雌雄成虫触角上共发现Bhm氏鬃毛、钟形感器、刺形感器(I和II)、毛形感器、锥形感器(I, II和III)、腔锥形感器和腔形感器7种触角感器以及微毛和表皮齿2种表皮结构。预蛹触角呈锥形,无明显分节,可以自由活动,平均长138.81±6.29 μm。蛹触角紧贴头胸背部,圆柱形、无明显分节,不能自由活动,平均长213.07±6.30 μm。1龄和2龄若虫触角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其鞭节分为4个鞭小节(I-IV),触角平均长度分别为122.48±1.72和134.58±3.75 μm。1龄若虫触角上分布有Bhm氏鬃毛、钟形感器、刺形感器(I和II)、锥形感器(I和II)、腔锥形感器、腔形感器、毛形感器和特殊结构感器共8种类型感器,表面分布表皮齿和舌状结构2种表皮结构;2龄若虫触角上分布有Bhm氏鬃毛、钟形感器、刺形感器(I和II)、毛形感器、锥形感器(I和II)、腔锥形感器、腔形感器7种类型感器以及表皮齿1种表皮结构。【结论】本研究较全面地对黄胸蓟马各个发育阶段的触角及触角感器形态和分布进行了观察和描述,并对其功能进行了推测。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蓟马类昆虫触角感器的生理功能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背景】芒果横线尾夜蛾是严重危害芒果花序和嫩梢的重要害虫,其发生面积不断扩大,给我国南方芒果造成了巨大损失。【方法】通过气质联用仪(GC-MS)对芒果花、梢和成熟果实的挥发性物质及其相对含量进行分析;采用触角电生理方法,测定不同性别和交配状态的芒果横线尾夜蛾对12种芒果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结果】芒果3个部位的挥发性物质多为萜烯类化合物,主要物质(相对含量在O.06%以上)的数量分别为芒果花中22种、梢11种和成熟芒果13种。芒果花中含量较高的为d.水芹烯(43.64%)和异松油烯(29.33%);芒果梢中α-古芸烯(23.63%)含量最高;成熟芒果中8-石竹烯含量最高,为29.47%。仅异松油烯和β-荜澄茄油烯在芒果3个部位中均被检测到,但其含量差异较大;异松油烯在花、梢、果实中的含量分别为29.33%、19.99%、0.59%,而β-荜澄茄油烯分别为3.51%、2.18%、6.05%。芒果横线尾夜蛾未交配雌、雄蛾和已交配雌、雄蛾对同一种化合物的触角电位相对值之间均无显著差异。4种成蛾对反-2-已烯醛的触角电位反应值与其他化合物相比均有显著差异。交配后雌、雄蛾的触角电位反应值均有所降低,但与交配前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与意义】筛选出的反-2-己烯醛可作为横线尾夜蛾信息素的增效物质,对性引诱剂的研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可为从化学信号角度阐明横线尾夜蛾寄主定向和雌、雄交配机理,以及其致害机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来源于福建省不同产地(福州新店镇、平潭县城关、连城县城关)以及不同生育期(苗期、生长期、果熟期)土荆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L. )地上部分精油的化学成分及其相对含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福州新店镇、平潭县城关和连城县城关产土荆芥精油的主要化学成分(相对含量0.04%以上)分别有12、11和27种,3个产地的共有成分为11种;福州新店镇产土荆芥精油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成分有对-聚伞花素(49.60%)、α-松油烯(26.81%)和异驱蛔素(8.16%)等,平潭县城关产精油中相对含量排在前3位的成分也为对-聚伞花素(47.25%)、α-松油烯(27.27%)和异驱蛔素(8.82%),连城县城关产精油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成分有对-聚伞花素(36.33%)、2,5-二甲基-3-己炔-2,5-二醇(20.03%)、α-松油烯(12.71%)和异驱蛔素(3.07%)等.苗期、生长期和果熟期土荆芥精油的主要成分分别有17、12和12种,3个时期的共有成分为10种;苗期精油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成分有对-聚伞花素(49.75%)、异驱蛔素(10.77%)、1-(1,3-二甲基-3-环己烯-1-基)乙酮(8.08%)和2,5-二甲基-3-己炔-2,5-二醇(7.79%)等;生长期精油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成分有对-聚伞花素(49.60%)、α-松油烯(26.81%)和异驱蛔素(8.16%)等;果熟期精油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成分有对-聚伞花素(43.65%)、α-松油烯(24.09%)和异驱蛔素(19.12%)等.研究结果显示,产地的地理环境和土荆芥的生育期对福建产土荆芥地上部分精油的化学成分及其相对含量均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研究旨在为阐明小菜蛾Plutellaxylostella体温在其防治中的应用价值提供资料。【方法】在不同人工气候箱内温度(环境温度)下,测定小菜蛾2, 3和4龄幼虫的体温,建立各龄幼虫体温(y)与环境温度(x)的关系方程;同时测定了不同环境温度下不同浓度阿维菌素、毒死蜱、氟虫腈和高效氯氰菊酯分别处理后小菜蛾3龄幼虫在不同处理时间的体温。【结果】小菜蛾2, 3和 4龄幼虫体温(y)与环境温度(x)关系方程分别为y=0.95x+1.19(r=0.9463), y=0.95x+1.18(r=0.9988),以及y=0.93x+1.45(r=0.9989),等温点分别为22.16℃,21.40℃和21.41℃。在气候箱温度设定为15℃或40℃时,4种农药都对小菜蛾3龄幼虫体温无影响;而其他温度条件下,农药处理都可能改变小菜蛾3龄幼虫体温。对于阿维菌素,25℃下 2, 4和8 mg/L处理12 h,2和4 mg/L处理24 h, 0.5, 2, 4和8 mg/L处理36 h以及0.5, 1, 2和8 mg/L处理48 h时3龄幼虫体温均显著高于对照, 8 mg/L阿维菌素处理24 h时3龄幼虫体温显著低于对照;30℃下0.5 mg/L处理24 h及1 mg/L处理36 h 3龄幼虫体温显著低于对照,1 mg/L处理48 h和各浓度处理60 h时3龄幼虫体温均显著高于对照;35℃下只有1和8 mg/L处理48 h时3龄幼虫体温显著低于对照。对于毒死蜱,20℃下50, 200和800 mg/L处理24 h, 100, 400和800 mg/L处理36 h时3龄幼虫体温都显著低于对照;25℃下100和200 mg/L处理12h, 800 mg/L处理24 h, 100, 200和800 mg/L处理60 h时3龄幼虫体温均显著低于对照,而50, 100, 200和400 mg/L处理24 h, 100和200 mg/L处理36 h及100和400 mg/L处理48 h时3龄幼虫体温均显著高于对照;30℃下只有800 mg/L处理24 h时3龄幼虫体温显著低于对照,50, 100, 200和800 mg/L处理60 h时3龄幼虫体温显著高于对照。对于氟虫腈,20℃下只有0.5 mg/L处理36 h时3龄幼虫体温显著低于对照;25℃下 4 mg/L处理12 h和各浓度处理60 h时3龄幼虫体温显著低于对照,0.5 mg/L处理24 h以及0.25, 1和2mg/L处理48 h时3龄幼虫体温均显著高于对照;30℃下 0.25和0.5 mg/L处理12 h, 0.25和2 mg/L处理24h, 4 mg/L处理48 h以及2 mg/L处理60 h时3龄幼虫体温显著低于对照;35℃下只有0.25和0.5 mg/L处理60 h时3龄幼虫体温显著高于对照。对于高效氯氰菊酯,20℃下2和8 g/L处理36 h, 4和8 g/L处理48 h时3龄幼虫体温显著高于对照;25℃下 2, 4和8 g/L处理12 h时3龄幼虫体温均显著低于对照, 0.5, 4和8g/L处理24 h, 1, 4和 8 g/L处理36 h以及1, 2和4 g/L处理60 h时3龄幼虫体温均显著高于对照;30℃下 0.5和1 g/L浓度处理12 h, 0.5, 1, 4和8 g/L处理24 h以及1, 2和8 g/L处理60 h时3龄幼虫体温都显著低于对照。【结论】小菜蛾幼虫自律性体温调节能力低;阿维菌素、毒死蜱、氟虫腈或高效氯氰菊酯处理影响小菜蛾3龄幼虫的体温,影响形式随农药种类和浓度,环境温度及处理时间不同而不同。本研究拓宽了农药毒理学及害虫防治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9.
不同种类蔬菜对黄粉虫成虫繁殖和种群生命表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能够提高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 Linnaeus成虫繁殖能力的蔬菜种类,降低养殖成本,提高产量,增加利润。【方法】以萝卜、马铃薯、白菜、胡萝卜、蕹菜和黄瓜6种蔬菜作为辅助饲料,研究添加不同蔬菜对黄粉虫成虫寿命、繁殖和生命表参数的影响。【结果】黄粉虫成虫的产卵期和寿命以添加黄瓜和胡萝卜的为最长,但二者的内禀增长率(r_m)和周限增长率(λ)明显最低,种群倍增时间(t)显著加长。添加萝卜、马铃薯、白菜和胡萝卜的黄粉虫其总产卵量最多,但添加后者的日均卵量却显著少于前三者。添加萝卜、马铃薯、白菜和蕹菜的黄粉虫在世代平均历期(T)、r_m、t和λ4个参数上均没有显著差异,但添加蕹菜的净增殖率(R_0)和产卵量却显著少于前三者,雄虫比例在所有6种处理中最高。【结论】萝卜、马铃薯和白菜3种蔬菜有助于提高黄粉虫成虫的繁殖力和种群增长率。  相似文献   
10.
为了评估除草剂对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的毒性影响和初级风险,采用药膜法进行了3种除草剂的急性接触毒性测试,并评估其初级风险。结果表明:10%噁唑酰草胺乳油、10%噁嗪草酮悬浮剂和20%异噁唑草酮悬浮剂对七星瓢虫的急性接触毒性分别为LR50>3.61×102 g a.i./ha, LR50>1.485×102 g a.i./ha, LR50>3.60×102 g a.i./ha。10%噁唑酰草胺乳油、10%噁嗪草酮悬浮剂和20%异噁唑草酮悬浮剂的相对安全系数<5,属于中等及以下风险农药,对七星瓢虫的农田内和农田外喷雾场景风险均可接受(危害商分别为HQin<0.997,HQin<2.000,HQin<1.000,HQin均<5;HQoff<0.020,HQ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