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生物科学   20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可育的抗除草剂溴苯腈转基因小麦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报道了采用微粒轰击(Microprojectile bom bardm ent) 幼胚将除草剂抗性基因导入小麦(Triticumaestivum L.)的转化研究。实验共使用了13 个小麦品种, 从开花后14~18 d 的籽粒中剥取幼胚, 植物表达质粒含有CaMV 35S启动子控制的除草剂溴苯腈抗性基因bxn 以及筛选标记基因NTPⅡ。采用高压放电基因枪,用质粒DNA 包被的钨粒轰击预培养3 d 的幼胚。在含有卡那霉素类似物geneticin G418sulphate 的MS培养基上, 经过多步骤筛选和分化, 从800 多个幼胚中获得了16 株转化苗。除草剂抗性鉴定和Southern 杂交分析证明, 其中4 株为转基因植物,具有溴苯腈抗性, 并且自交可育。转化工作从分离幼胚到转化苗鉴定完毕, 最短时间为6 个月, 因此, 该方法是一项快速有效的基因导入技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华法林联合肝素对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微循环的影响,评价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瓣膜置换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瓣膜置换术后第二天口服华法林治疗,实验组患者瓣膜置换术后当天即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术后第二天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两组患者均于术后7 d、14 d空腹取外周静脉血,检测红细胞比容、血沉、全血还原比粘度、血浆比粘度以及红细胞聚集指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术后7d、14 d血沉值、全血比粘度水平、全血还原比粘度水平、血浆比粘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7 d、14 d血细胞比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和单独应用华法林相比,瓣膜置换术后采用联合应用华法林及肝素能更好改善患者微循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玛曲县植被覆被变化及其对环境要素的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植被覆被变化是气象要素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能够反映区域内生态系统的演替趋势。玛曲高寒生态区作为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和补给区,具有维持区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厘清该区域植被变化与气候及人类活动等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有助于为玛曲县生态治理与恢复提供科学参考。鉴于此,以2000-2015年MODIS/NDVI数据为基础,结合同期气象与人类活动数据,应用趋势分析法、相关分析以及通径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玛曲县植被NDVI的时空变化规律,并详细探讨了气象要素和人类活动对植被覆被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15年玛曲县NDVI呈波动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0.01015/10a;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中,增加幅度由大到小依次为高山稀疏植被、湿地、沙化草甸、山地疏林地、高寒草甸、亚高山硬叶灌丛、亚高山阔叶灌丛和高寒草原;增加面积占相应地类总面积比例由大到小分别是高山稀疏植被(75.57%)、山地疏林地(71.45%)、沙化草甸(71.18%)、湿地(70.66%)、高寒草甸(68.15%)、亚高山硬叶灌丛(66.96%)、亚高山阔叶灌丛(66.24%)和高寒草原(66.05%);(2)气象要素中,气温与NDVI间具有显著正相关(P < 0.05),是影响植被覆被的决定性因子,利于植被的生长与发育;降水与NDVI间相关不显著(P > 0.05),对植被覆被的影响较小;(3)人类活动要素中,与放牧强度密切相关的大牲畜存栏数和羊存栏数是植被生长的主控因子,其中大牲畜存栏数呈显著的抑制作用(P < 0.05),羊存栏数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P < 0.05);(4)通径分析发现,气温、大牲畜存栏数和羊存栏数的决定系数依次为0.3005,-0.0563和0.0128,说明气温对NDVI的综合作用强度最高、大牲畜存栏数次之,羊存栏数最低;此外,剩余通径系数为0.53。该数值较大,表明仍有部分对NDVI增加存在影响的环境要素未考虑到,需在今后的研究中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尼可刹米与纳洛酮分别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并发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AE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9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尼可刹米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观察组给予纳洛酮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生命体征、动脉血气以及临床结果进行考察与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9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1.8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及动脉血气均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两组各指标均有所改善,观察组改变幅度更加明显(P0.05)。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气管插管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尼可刹米与纳洛酮分别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AECOPD并发呼吸衰竭疗效及安全性相当,但纳洛酮对于患者生命体征及动脉血气改善均有更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北京地区杨潜叶跳象生物学特性及药物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潜叶跳象Rhynchaenu sempopulifolis Chen是杨树的重要食叶害虫之一。该虫在北京密云1年发生1代,以成虫越冬。翌年3月下旬越冬成虫开始出蛰上树危害。4月上旬成虫交尾,4月中旬开始产卵,卵产于叶片背面,孵化后即开始潜入叶肉内为害,4月下旬化蛹。5月上旬成虫羽化,然后继续上树取食叶片,直到10月下旬进入枯枝落叶内、石缝、表土中进行越冬。发现2种重要的寄生性天敌:杨跳象金小蜂Pteromalus miyunensis和三盾茧蜂Triaspissp.。它们对害虫种群起着较大的控制作用。用5%高效氯氰菊酯1000倍液进行土壤处理,杨潜叶跳象成虫和蛹的平均校正死亡率分别达到94.05%和66.5%。  相似文献   
6.
江西省油茶综合生产潜力与资源利用效率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适合油茶生长,但开发利用程度不高,分析评估其生产潜力与资源利用效率,可为进一步优化油茶种植分区、提高产量、合理利用国土资源等提供依据。以江西省油茶综合生产潜力为研究对象,基于潜力衰减法逐级修订得到自然生产潜力,结合社会有效系数得到综合生产潜力,并进行资源利用效率评估。结果表明: 1)江西省油茶各级生产潜力平均值在10229~17724 kg·km-2,从赣南向赣西北递减,平均综合生产潜力为12550 kg·km-2,分级后具有较高潜力和高潜力类可利用土地面积达51656 km2,占全省面积的31.1%;市级生产潜力中,赣州最高。2)江西省油茶生产潜力变幅为2223~3857 kg·km-2,各级潜力变化量的区域差异较小;油茶资源满足率为69.3%~122.7%,各级资源满足率区域差异较小;油茶资源组合利用效率为49.1%~85%,各级生产潜力利用率的区域差异较大。3)综合生产潜力评估结果与江西油茶实际产量较符合,资源利用效率评估结果与江西自然和社会条件相符,可以作为相关研究与政策制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研究以海南陵水、马来西亚、西沙、南沙4个海域共101尾波纹唇鱼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线粒体DNA的COⅠ和Cytb基因序列分析方法对波纹唇鱼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经PCR扩增、克隆与序列测定, 分别获得1560 bp COⅠ基因和1141 bp Cytb基因序列。两者多态性遗传参数统计显示, 101尾个体分别存在23 (COⅠ)和30 (Cytb)个变异位点, 分别检测出20 (COⅠ)和27 (Cytb)个单倍型, 总群体单倍型多样性(Hd)分别为0.629 (COⅠ)和0.755 (Cytb), 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分别为1.195 (COⅠ)和1.424 (Cytb), 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分别为0.00077 (COⅠ)和0.00126 (Cytb)。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分别为26.26% (COⅠ)和4.22% (Cytb)的变异来自群体间, 73.74% (COⅠ)和95.78% (Cytb)的变异来自群体内。同时, 两个基因的单倍型网络图呈星状放射结构, 不同地理来源的单倍型无明显分支, 呈交错分布, 没有体现地理差异性。研究初步认为, 波纹唇鱼的遗传多样性处于较低水平, 遗传分化存在但不显著, 该结果可为今后波纹唇鱼的种质资源保护工作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星形胶质细胞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录一、星形胶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一 )星形胶质细胞的异质性(二 )胶质网络二、星形胶质细胞的功能(一 )分泌功能(二 )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的发育及再生(三 )星形胶质细胞具有对神经元微环境调控的能力(四 )免疫功能与血脑屏障调控三、星形胶质细胞功能的新近进展(一 )星形胶质细胞也具有可兴奋性(二 )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元的通讯或对话(三 )在突触形成和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四 )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发生胶质细胞是神经系统内数量众多的一大类细胞群体 ,约占中枢神经系统 (CNS)细胞总数的 90 % ,星形胶质细胞 (astrocyte)是其中主要的组成…  相似文献   
9.
火烧迹地柽柳灌丛资源岛特征及植被的自然恢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干旱半干旱地区灌丛资源岛特征及形成机制多有报道,但资源岛土壤对群落稳定性与火烧迹地植被的自然恢复作用尚不明确。以酒泉盐碱地柽柳灌丛地火烧3年后,自然恢复的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及其冠下草本群落为研究对象,构建柽柳枯立株体量指数(SSI,Shrub Size Index)和恢复力综合指数,探讨了资源岛特征与植被恢复、冠下草本群落多样性的关系,量化不同大小柽柳灌丛的恢复力稳定性。结果表明:(1)在不同SSI的柽柳枯立株下土壤有机质和含水率明均显高于灌丛间地,形成了明显的资源岛特征。土壤有机质最大值出现在0—10 cm土层,中灌丛的肥力积聚效果最明显。(2)土壤主要以中性盐为主,在0—40 cm土层,灌丛区域土壤可溶性盐低于冠外,呈明显的盐谷特征,中灌丛的盐谷分布最为明显。(3)随着枯立株SSI的增大,柽柳新生枝条的数量及其高度均有所增大,冠下植物的高度、盖度、密度和地上植物量也明显高于灌丛间地,且灌丛越大恢复效果越明显。(4)灌下植物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指数和Pielou指数随着枯立株SSI的增大均先降后升,多样性指数低,群落结构简单。(5)恢复力综合指数随着枯立株SSI的增大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当SSI=52.17时灌丛群落的稳定性最强。柽柳较小时主要是冠下草本植物的恢复维持群落稳定性,随着灌丛的增大逐渐以柽柳灌木的恢复来维持群落稳定性。柽柳灌丛形成的高养低盐的土壤环境对植物群落稳定性的维持和植被的恢复有促进作用,对荒漠生态系统火烧迹地植被恢复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老年瓣膜病在瓣膜置换术后的死亡原因,为降低术后死亡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以瓣膜置换术治疗的329例老年瓣膜病变患者的资料,对比分析生存患者和死亡患者之间的差异,总结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死亡率8.51%,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心功能分级、置换瓣膜数、LAD、LVEF、LVEDD、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置换瓣膜数目与术后死亡有关联(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龄、心功能差、LVEED、CPB为死亡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龄、心功能差、LVEED过度增大、CPB过长均是瓣膜置换术后的老年瓣膜病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建议临床在诊治中加以警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