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5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乳腺伴大汗腺分化的癌临床病理特点及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收集乳腺伴大汗腺分化的癌标本70例和同期诊断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283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比较两组预后差异,并对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分期、免疫组化等因素与预后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乳腺伴大汗腺分化的癌平均发病年龄(56.17±12.41岁)比非特殊型浸润性癌(52.77±11.07岁)高(P=0.039);与非特殊型浸润性癌相比,乳腺伴大汗腺分化的癌具有更低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较低的ER、PR阳性率(P<0.05);乳腺伴大汗腺分化的癌患者与非特殊型浸润性癌患者相比,5年总生存率(P=0.221)和无病生存率(P=0.3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病理学分期、淋巴结外软组织浸润与乳腺伴大汗腺分化的癌患者预后有关(P<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与乳腺伴大汗腺分化的癌患者不良预后有关(P<0.05)。结论乳腺伴大汗腺分化的癌与浸润性癌临床病理特征不同,但预后无统计学意义。淋巴结转移可作为乳腺伴大汗腺分化的癌患者预后不良的指标,早诊断、早治疗是改善其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第三脑室脊索样胶质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第三脑室脊索样胶质瘤是一种新的发生在蝶鞍区或第三脑室周围的肿瘤 ,通过对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的阐述 ,提高对第三脑室脊索样胶质瘤的认识。方法 对 1例脊索样胶质瘤进行组织形态学、组织化学及免疫组化、超微结构研究 ,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第三脑室脊索样胶质瘤细胞产生大量黏液 ,构成脊索样结构 ,肿瘤边界清楚 ,很少向周围脑组织浸润。所有肿瘤细胞表达GFAP和vimentin ,部分细胞表达S 10 0和EMA ,但不表达CK ,Ki 6 7指数 <5 %。组织化学染色PAS阳性 ,肿瘤内网织纤维呈巢状分布。结论 第三脑室脊索样胶质瘤是一种罕见的有特殊形态结构及免疫表型的肿瘤 ,组织学发生尚不明确 ,光镜及电镜检查无特异性 ,病理诊断须依靠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3.
川芎嗪预处理对大鼠缺血再灌注肝脏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川芎嗪(TMP)对大鼠缺血再灌注(I/R)诱导的急性肝损伤(AHI)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对核因子(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30只大鼠随机均分成假手术组(a组);I/R(b组);TMP干预组(c组)。b、c组均阻断肝大部血流后恢复灌注,其中c组于阻断血流前1h,腹腔注射TMP(30mg/kg)。各组大鼠再灌注3h后开腹,采血,切取肝左中叶常规病理检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ABC法)检测NF-κB在肝组织中的表达。结果b组大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与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的活性、中性粒细胞(PMN)计数及核因子(NF)-κB表达比均明显高于a组(P<0.01),肝脏在光镜与电镜下的显微与超微结构损伤明显;c组的各项指标均明显好于b组(P<0.01),但差于a组(P<0.01)。结论川芎嗪对急性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表达、PMN激活而实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CD21、CD43蛋白表达对黏膜相关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oma)和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5例良性淋巴组织增生(对照组)及25例MALToma(病例组)组织CD21、CD4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病例组100%(25/25)显示出CD21+的异常滤泡树突细胞网,多数稀疏破碎,少数扩大增生或融合成片;对照组100%(25/25)显示出CD21+的完整滤泡树突细胞网,未显示异常滤泡树突细胞网.两组异常滤泡树突细胞网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080,P=0.000).病例组CD20+细胞中CD43+表达率为24%(6/25),对照组CD20+细胞中CD43均阴性,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75,P=0.030).结论 CD21+异常滤泡树突细胞网以及CD20+细胞中CD43+表达对MALToma和良性淋巴组织增生有鉴别诊断意义.在少数情况下,MALToma组织中异常的滤泡树突细胞网扩大增生或融合成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6例SMARCA4缺失性非小细胞肺癌(SMARCA4-dNSCL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收集6例我院病理科SMARCA4-dNSCLC存档病例,总结常规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及EGFR突变检测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6例患者均为男性,有吸烟史。肿瘤表现多样,6例均可见实性腺癌区,伴部分或大部分腺泡样、乳头样结构,其中1例细胞内外可见淡蓝色黏液,1例肿瘤细胞呈横纹肌样、合体样、多极核分裂等高级别核形态,所有病例均坏死明显,间质炎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SMARCA4弥漫阴性,CK7、p53弥漫强阳,TTF-1、Napsin A、p40、p63、CD56、CgA均为阴性,干细胞标志物CD34阴性、SOX-2部分弱阳(4/6),免疫标志物PD-L1弱阳性表达(TPS:0%~3%)。ARMS-PCR检测示6例均未检测到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热点区突变。随访,3例死亡(平均生存期17个月),3例远处转移,3例无瘤生存。结论 SMARCA4-dNSCLC是NSCLC的一个小子集,肿瘤直径偏大,好发于吸烟男性,具有特征的免疫和分子表型,预后差,易发生远处转移,对放、化疗不敏感,早期...  相似文献   
6.
正患者女童,12岁,因发现右侧乳腺肿块2个月余于2018年8月9日来我院就诊。乳腺彩超示:右侧乳腺腺体增厚,约6.5 cm。右侧腋窝探及多枚低回声结节,大小4.5 cm×3.8 cm。进一步乳腺穿刺病理诊断为右侧乳腺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 RMS)。8月22日患者于我院进行全身肿瘤状态评估,胸部+上中腹部增强CT扫描示右侧乳腺巨大肿块影(图1),大小11.5 cm×7.9 cm,分叶状,密度欠均匀,边界欠清,增强后  相似文献   
7.
印戒样B细胞性淋巴瘤是滤泡型淋巴瘤的一种少见变型,最早由Kim等在1978年提出,国内外文献报道不多。印戒样B细胞性淋巴瘤分弥漫型和滤泡型两种,前者为中度恶性,后者为低度恶性,我们最近在会诊中遇到1例发生在肠系膜淋巴结的印戒样B细胞性淋巴瘤,报告如下并进行文献复习。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乳腺癌中TOPOⅡ、GST -π、雌激素受体、C -erbB - 2癌基因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14 2例术前未行化疗的乳腺癌根治标本雌激素受体 (ER)、C -erbB - 2癌基因、TOPOⅡ、GST -π的表达。结果  14 2例乳腺癌中 ,雌激素受体、C -erbB - 2癌基因、GST -π、TOPOⅡ的阳性表达分别为 5 2 1%、81 0 %、6 4 1%、76 8% ;C -erbB - 2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 ,与ER表达呈负相关 ;GST -π与C -erB - 2表达和淋巴结转移间呈正相关 ,与ER表达呈负相关 ;TOPOⅡ与C -erbB - 2、ER、淋巴结转移均无相关性 ;青年组 (<4 0岁 )ER表达率低于老年组 (>6 0岁 ) ,C -erbB - 2表达率高于老年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乳腺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C -erbB - 2癌基因、TOPOⅡ、GST -π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 ;乳腺癌患者若出现GST -π高表达 ,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TNF -α和TNF -R在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发生、发展中的调节作用。方法 原位分子杂交法检测了 94例慢性肝病肝组织中TNF -αmRNA、TNF -R1mRNA的表达 ,其中慢性肝炎 2 8例、肝硬化 2 2例、肝癌 4 4例。结果 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细胞肝癌组织中TNF -αmRNA阳性率分别为 5 3.6 %、86 .4 %、4 3.2 % ;TNF -R1mRNA阳性率分别为 4 6 .4 %、90 .9%、38.6 %。两者同时阳性分别为慢性肝炎 7例 (2 5 % )、肝硬化 18例 (81.81% )、肝细胞肝癌 11例 (2 5 % ) ;两者同时阴性分别为 9例 (32 .14 % )、1例 (0 .0 5 % )、19例 (4 3.19% )。慢性肝炎与肝硬化TNF -αmRNA阳性率相比 ,P<0 .0 5 ,慢性肝炎与肝硬化TNF -R1mRNA阳性率相比 ,P <0 .0 1,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肝硬化与肝癌TNF -αmRNA和TNF -R1mRNA阳性率相比 ,P <0 .0 1,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慢性肝炎与肝癌TNF -αmRNA和TNF -R1mRNA阳性率相比 ,P >0 .0 5 ,差异无显著性。慢性肝炎的活动度越重其表达率越高 ,TNF -αmRNA和TNF -R1mRNA表达强度也强 ,肝硬化组的阳性强度最强 ,肝细胞肝癌组织表达与分化程度关系不密切。结论 TNF -α和TNF -R在肝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对慢性肝炎亦有一定的作用 ;肝细胞肝癌时TNF -αmRNA和TNF -R1mRNA的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EBV感染与癌基因P53、P21、P16;在食道癌中的表达与意义。方法对60例食道癌病例,用原位杂交法检测EBV的表达.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53、P21、P16的表达。结果EBV阳性表达率为72%,P53阳性表达率为83%,P2l阳性表达率为65%,Pl6阳性表达率为30%.在EBV阳性病例中P53、P21、P16的阳性病例分别为27、28、5例。结论EBV感染对食道癌的发生有一定的作用;P2l、P16的表达与EBV感染有关;P53、P2Q、P16的表达程度与肿瘤的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