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0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从自噬角度探讨左归降糖通脉方(熟地黄、枸杞子、山茱萸、黄芪、黄连等)对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将9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左归降糖通脉方组(24 g·kg-1)及二甲双胍+阿司匹林组(150 mg·kg-1+15 mg·kg-1),每组24只。除假手术组大鼠外,其余大鼠采用高糖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模型复制成功后开始灌胃给药,每日1次,连续5 d。末次灌胃后采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栓塞大鼠模型。术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采用TTC染色法测定脑梗死率;检测大鼠血糖值及糖化血清蛋白含量;HE染色观察缺血半脑皮质区组织损伤;ELISA法检测缺血侧大脑皮质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皮质组织中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p62蛋白表达情况;免疫荧光法检测皮质组织中LC3蛋白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神经功能损伤评分、脑梗死率、血糖水平、治疗前后的体质量...  相似文献   
2.
僵蚕抗实验性静脉血栓及作用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为研究僵蚕抗实验性血栓的作用。方法:用Beyers制作静脉血栓动物模型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静脉注射僵蚕液后,模型动物的血栓重量明显减轻(P<0.01),纤溶酶原含量,纤维蛋白原含量,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明确减少(P<0.05),同时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均有明显延长(P<0.01),结论:说明僵蚕具有促纤溶活性,对凝血酶-纤维蛋白原反应的直接抑制作用为防止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左归双降方提取液对葡萄糖(Glu)、胰岛素(Ins)、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联合诱导下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干预作用与作用机理。方法 以人脐带静脉内皮细胞株 ECV-304 为受试对象,以不同浓度的Glu、Ins、ox-LDL 联合作用 24 h,建立了一种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体外内皮细胞损伤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观测左归双降方提取液(ZGSJF)对该细胞损伤模型的调节作用。各试验组细胞继续培养 48 h 后分别检测细胞活性及其细胞培养液中的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以及细胞粘附因子(ICAM-1)的含量。结果 细胞继续培养 48h 后,模型组较正常组细胞活力明显下降(P<0.01),ET-1 及 ICAM-1 含量明显升高(P<0.01),NO 含量明显下降(P<0.01)。而不同剂量的 ZGSJF 给药后能显著改善细胞活力(与模型组比较,P<0.05),降低 ET、ICAM-1 及升高 NO 含量(与模型组比较,P<0.01),且显著优于对照药达美康。结论 左归双降方对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而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促进内皮细胞分泌舒张性因子 NO、减少血管收缩因子 ET-1 的分泌、抑制与炎症反应相关的细胞粘附过程等途径,从而改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血管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中风(AIS)瘀毒病机的分子机制及解毒化瘀方对凝血酶合并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1)用凝血酶合并缺氧损伤PC12细胞,模拟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体外细胞模型。(2)将细胞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解毒化瘀方含药血浆组和PD98059组(MEK抑制剂组),应用荧光定量实时RT-PCR方法检测MEK1、PAR-1及ERK1/2的mRNA表达,应用免疫荧光法检测ERK1/2、P-ERK1/2的蛋白表达。结果 PCR结果提示:模型组MEK1、PAR-1及ERK1/2的mRNA表达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1),解毒化瘀方组和PD98059组MEK1、PAR-1及ERK1/2的mRNA表达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免疫荧光结果提示:解毒化瘀方组和PD98059组ERK1/2、P-ERK1/2的蛋白表达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解毒化瘀方以凝血酶为作用的分子靶点,能够显著降低ERK1/2信号通路在缺血性中风体外细胞模型中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随着生活方式与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2型糖尿病(T2DM)的发病率日渐升高。西医治疗糖尿病存在一定局限性,中医药在改善T2DM患者临床症状及延缓并发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T2DM患者临床多饮、多尿、体重减少,尿糖增加等症状,可将其归属中医“消渴病”范畴。通过总结归纳各代医家论治消渴病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笔者发现从瘀论治消渴病是研究的热点,然而临床从瘀论治消渴病的认识存在一定的不足,导师邓奕辉教授认为治疗T2DM时可佐以利尿剂,使瘀有出路。现将“化瘀利尿”法的具体认识及其在T2DM治疗中的应用情况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合并缺血性中风基本病机及治法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 气阴两虚和瘀血阻滞是基本病机 缺血性中风是消渴病的并发症,而且多发生于消渴病的后期,两者在病机上存在着以消渴病机为基础的转化规律。消渴病的基本病机为阴虚燥热,初期以燥热为主,燥热伤阴,渐致阴虚,后期则损及肾阴,以阴虚为主,兼有气虚。消渴病合并缺血性中风之气阴两虚是由消渴病阴虚燥热病机发展而来。若阴虚,则虚火煎熬阴血,瘀阻脑络发为缺血性中风;或气虚无以行血,血停为瘀,阻滞脑络发为缺血性中风,阴虚与气虚同时存在共同导致瘀血阻滞脑络而发病。瘀血既是消渴病最常见的病理产物,同时又是缺血性中风最直接的原因,因此笔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左归降糖通脉方对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合并缺糖缺氧(OGD)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AS)的影响及干预机制。方法 使用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试剂盒(CCK-8)确定AGEs作用浓度及OGD时间,选择左归降糖通脉方(ZGJTTMP)含药血浆的作用浓度;将星形胶质细胞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AGEs+OGD)组、ZGJTTMP组、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抑制剂(Compound C)组、AMPK激动剂(AICAR)组、ZGJTTMP+AICAR组,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形态结构,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各组细胞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电镜下观察各组细胞内自噬小体的数目,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各组细胞中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的表达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LC3、p62、磷酸化(p)-AMPK、AMPK、磷酸化(p)-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mTOR、磷酸化(p)-UNC-51样激酶1(ULK1)、ULK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选择AGEs 200 mg·L-1合并OGD 6 h作为最适造模条件,5%作为ZGJTTMP含药血浆的最佳作用体积分数。倒置显微镜下见造模后细胞受损严重,ZGJTTMP组与Compound C组细胞损伤得到明显改善;ELISA结果示模型组IL-1β、IL-6、TNF-α的含量显著增加(P<0.01),ZGJTTMP组与Compound C组炎症因子含量显著下降(P<0.01);电镜下可见模型组细胞内自噬小体数目明显增多,免疫荧光结果示LC3荧光表达面积显著增加(P<0.01),ZGJTTMP组与Compound C组细胞内自噬小体数目明显减少,LC3表达面积显著减少(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细胞LC3Ⅱ/LC3Ⅰ、p-AMPK/AMPK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p62、p-mTOR/mTOR、p-ULK1/ULK1显著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ZGJTTMP组与Compound C组细胞内LC3Ⅱ/LC3Ⅰ、p-AMPK/AMPK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1),p62、p-mTOR/mTOR、p-ULK1/ULK1显著升高(P<0.01)。结论 ZGJTTMP对AGEs合并OGD炎性损伤的星形胶质细胞具有保护作用,这一作用是通过抑制了AMPK/mTOR/ULK1自噬相关通路的激活,从而抑制了自噬的过度表达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温通活血方对麻醉犬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温通活血方对麻醉犬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开胸分离麻醉犬冠状动脉 ,以不同剂量温通活血方和恬尔心作对照 ,观察药物对犬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结果温通活血方能明显降低麻醉犬心率(与药前比较P <0 .0 5 ) ,降低平均动脉压 (与药前比较P <0 .0 5 ) ,降低左心室收缩压峰值 (与药前比较P <0 .0 5 ,P <0 .0 1 )和舒张末期压力 (与药前比较P <0 .0 5 ) ,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 (与药前比较P <0 .0 1 )。结论温通活血方有抑制心肌收缩力 ,增加冠脉流量 ,改善麻醉犬血流动力学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生理学课堂教学技巧思考点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理学是一门和自身机体密切相关,但又使人觉得高深莫测、难以掌握的课程,教师有责任在课堂上帮助学生获取和掌握这门课程的知识。心理学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学习动机中最实际、最活跃的是兴趣。当学习者对某种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就能以愉悦的心情,积极主动  相似文献   
10.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性脑梗死文献的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参照国际循证医学中心随机对照文献质量评价标准,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性脑梗死文献的研究水平。方法采用计算机和手工相结合的方法检索1978年至2009年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中文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中医学文献索引、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MEDLINE等文献资料库,收集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性脑梗死临床研究随机对照文献,研究了文献的数量、质量、干预措施等。结果共收集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性脑梗死文献1 963篇,其中符合meta-分析要求的文献59篇,Jaded评分大于3分的高质量文献仅1篇;研究总有效率的文献52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8篇、空腹血糖14篇、糖化血红蛋白6篇、血脂11篇、血液流变学18篇;34篇文献使用了中药汤剂,中药使用频次在10次以上者依次为黄芪(28)、地龙(27)、丹参(21)、川芎(20)、生地(19)、当归(18)、水蛭(15)、麦冬(13)、葛根(12)、桃仁(12)、赤芍(11)、石菖蒲(10)。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较多,但采用随机对照和双盲试验者不多;有限证据显示糖尿病性脑梗死中医多责之于气阴亏虚、瘀血痰浊,中西医结合治疗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