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2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通过鱼腥草新品系W01—100的播期和用种量试验,为鱼腥草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的制定提供一定依据。方法 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结果 试验范围内,不同播期、用种量的新品系产量和质量均有一定差异。其中,播期对全株鲜重影响不显著,但对地上和地下部分各自鲜重影响较大,以10月15日播种者地上部分鲜重最重,11月4日播种者地下部分鲜重最重,9月25日播种者地上部分甲基正壬酮含量以及单位面积甲基正壬酮总量普遍较高。不同用种量主要对地上部分鲜重影响较大。此外,11月4日播种用种量3000kg/hm^2的地上和全株鲜重显著低于其他播期用种量组合。结论 综合产量和质量等因素,认为采收地上部分鲜草以9月25日播种,3000kg/hm^2的用种量比较适宜;播期推迟,则以4500kg/hm^2用种量比较合算。培育种根的田块可适当推迟播种。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我国7个省的药用植物丹参及云南省的黄花鼠尾和雪山鼠尾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方法:取根尖用冰水混合物处理,卡诺氏固定液固定,1 mol·L-1盐酸解离,改良苯酚品红染色后,制片观察。结果:丹参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2x=16;黄花鼠尾为2n=2x=16;雪山鼠尾为2n=4x=32,染色体基数x=8。同时还发现山东省和四川省的丹参体细胞内存在四倍体细胞型。结论:丹参、黄花鼠尾及雪山鼠尾的染色体基数为8,染色体数目分别为16,16和32。染色体属于微小型及小型染色体,很难用于核型分析。  相似文献   
3.
四川和重庆鼠尾草属植物的种类及药用资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调查研究四川和重庆鼠尾草属植物种类分布及药用资源,探讨它们的分布特点及药用价值.方法 野外调查,采集鉴定标本与查阅标本资料相结合.结果 四川和重庆鼠尾草属植物有38种10变种3变型,其中24个分类群作为地方性中药材和民间草药广泛使用.结论 四川和重庆鼠尾草属药用植物资源丰富,值得进一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4.
鱼腥草种质资源的RAPD分析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目的分析鱼腥草种质资源在分子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方法应用RAPD技术对92份鱼腥草种质资源进行检测。结果34个随机引物中有32个引物(94.1%)扩增产物具多态性。34个引物共得到200条扩增DNA片段,其中93.5%的片段具多态性。每个多态性引物平均可扩增出5.8个多态性片段。峨眉蕺菜和蕺菜种内平均遗传相似系数(genetic similarity,GS)分别为0.521和0.572,二者种间GS值为0.517。峨眉蕺菜与蕺菜中染色体数目为36的细胞型间相似程度最高,其平均GS值达0.530。栽培蕺菜类群比其野生类群遗传多样性相对较高。聚类分析表明,利用RAPD技术可将全部供试材料区分开,所有材料共划分为14类。其中,绝大多数(62个)聚为一类,且根据RAPD遗传相似系数划分的类群同地理分布有一定关系。结论(1) 鱼腥草种质资源在分子水平上确实存在较大遗传差异。(2) RAPD标记可作为构建鱼腥草DNA指纹图谱的有效工具。(3) 鱼腥草药材道地性与环境因素有关,但更大程度上由其遗传因素所决定。  相似文献   
5.
丹参及其近缘种花粉活力与柱头可授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8份不同产地丹参和4种丹参近缘植物有性生殖特性,为其人工杂交育种积累资料。方法:用TTC法测定花粉的活力,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测定柱头可授性。结果:河南丹参(包括栽培丹参和野生丹参)的花粉活力随散粉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在开花当天花粉活力最高;其他产地的丹参及丹参近缘植物花粉活力随散粉时间的延长变化情况为先升高,再降低;在开花后2~3 d花粉活力最高。开花期间陕西丹参花粉活力变异最大(RSD 71.3%);河南野生丹参花粉活力变异最小(RSD 12.4%)。花粉活力平均值最高的是河南野生丹参(72.3%),最低的是云南鼠尾草(38.8%)。丹参及其近缘植物柱头在花冠刚开放时便具有可授性;短唇鼠尾草柱头可授性较强时期在花开后2~4 d;其余材料开花期间可授性强弱变化相对较小。花粉及柱头寿命可维持3~5 d。结论:丹参及其近缘植物人工授粉的最佳时期是开花后2~3 d。  相似文献   
6.
鱼腥草氮、磷、钾营养吸收和累积特性初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研究鱼腥草氮、磷、钾营养吸收特性 ,为鱼腥草高产栽培、合理施肥提供依据。方法 :定期定点采集鱼腥草样品 ,分别测定不同器官的氮、磷、钾含量。结果 :鱼腥草不同生育时期养分含量不同 ,同一生育时期不同器官养分含量也不相同 ,其地上部分养分含量总体高于地下部分。鱼腥草为喜钾植物 ,其吸钾量大于吸氮量 ,磷的吸收量最少 ,而不同时期氮、磷、钾的吸收比例也不同。 5~8月为鱼腥草氮和磷累积速度最快时期 ,钾的累积速度则与 4~7月最快。每生产 100kg干鱼腥草全草 ,约需吸收氮 1.615kg ,P2O50 .712kg ,K2O3 .486kg。 结论 :鱼腥草生产中应及时追肥 ,尤其钾的补充于 4月下旬即可进行。追肥时还可根据具体情况在不同生育时期追施不同配比的养分 ,并建议采用叶面施肥 ,以加快地上部分对养分的吸收和运转.  相似文献   
7.
重壤土上鱼腥草干物质积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三种重壤土上鱼腥草Houttuynia cordata干物质积累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全株干物质积累变化曲线不尽相同。在试验期内,粘粉质和粉砂质重壤上鱼腥草干物质积累曲线均表现为S型,而砂粉质重壤上鱼腥草干物质积累,至收获时仍处在直线增长期。据此认为,砂粉质重壤土种植鱼腥草时可适当推迟采收期。试验结果同时表明,重壤土上种植鱼腥草宜选质地偏砂者。建议在质地偏砂重壤土上栽种鱼腥草时增施有机肥作底肥,并适当追施氮肥。文中还对鱼腥草不同器官干物质积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李燕  丁春邦  张利  杨瑞武  周永红 《中草药》2009,40(6):968-971
目的 为制订重楼重金属元素及有害元素限量标准提供一定参考,同时为其合理用药和规范化栽培基地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Ca、Mg、Fe、Mn、Cu和Zn,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Mo、Pb、Cd和Cr.结果 所有样品中Ca、Mg和Fe的量较高,Zn、Mn、Cu、Pb、Cr、Mo和Cd的量次之.火焰法测定Ca、Mg、Fe、Mn、Cu和Zn的加样回收率为99.0%~103.6%,石墨炉法测定Mo、Pb、Cd和Cr的加样回收率为99.9%~101.8%,精密度均小于2.60%.结论 该方法 操作简单,准确度高,数据结果 可靠,可作为川产重楼中无机元素定量方法 .  相似文献   
9.
利用ISSR标记分析鱼腥草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利用ISSR标记对70份鱼腥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进行检测。结果发现。所有引物扩增产物均具多态性。22个ISSR引物共得以352条扩增DNA片段。平均每个引物可获得16条DNA片段,其中,92.3%的片段具有多态性。每个金矿民性引种能扩增出4-58条DNA片段,平均可扩增出14.8条多态性片段,峨眉蕺菜与蕺菜中染色体数目为36的细胞型间相似程度最高,其平均遗传相似系数GS值达0.618。蕺菜中,除染色体数目为54的细胞型外,其余细胞型的类间GS值几乎均是与染色体数目为36的细胞型间最小。栽培蕺菜类群遗传多样性略高于野生类群。聚类分析表明,利用ISSR技术可将全部供试材料区分开。所有材料共划分为8类。根据ISSR遗传相似系数划分的类群主要同染色体数目有关。也与地理颁上有一定关系。据此认为,鱼腥草和质资源在分子水平上确实存在较大遗传差异。ISSR标记可作为构建鱼腥草DNA指纹图谱的有效工具之一。鱼腥草药材道地性与环境因素有关。但更大程度上由其遗传因素所决定。本文中还讨论了蕺菜属植物的起源演化。  相似文献   
10.
四川不同产地淫羊藿中无机元素的分析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淫羊藿无机元素的测定方法,并对四川不同产地淫羊藿中16种无机元素进行比较研究。方法: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FAAS)测定K、Na、Se、Hg、As、Ca、Mg、Fe、Mn、Cu、Zn的含量,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GFAAS)测定Mo、Pb、Cd、Cr和Co的含量。结果:所有样品中均含有16种无机元素,其中,K、Na、Ca、Mg、Fe、Mn等6种元素的平均含量较高。FAAS法测定K、Na、Se、Hg、As、Ca、Mg、Fe、Mn、Cu、Zn的回收率为99.0%~103.9%,RSD为0.56%~1.8%;GFAAS法测定Mo、Pb、Cd、Cr和Co的回收率为99.4%~101.5%,RSD为0.21%~2.5%;各元素的相关系数为0.9990~1.0000。结论:该方法快速、简便、准确;测定结果为制订淫羊藿重金属元素及有害元素限量标准提供一定参考,同时为其合理用药和规范化栽培基地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