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5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侯振林  宋超  陶婧雯 《山东医药》2013,53(10):89-91
动脉粥样硬化是在动脉血管壁上形成的粥样斑块,主要由炎症渗出物、脂质、死亡的细胞和纤维化斑块组成[1].细胞质膜微囊(Caveolae)是一种直径为50~100 nm的细胞表面凹陷区,富含胆固醇和鞘磷脂类物质,含有丰富的细胞质膜微囊蛋白(Caveolin).细胞质膜微囊蛋白1(Cav-1)是含量最多的Caveolin亚型. Caveolae表达于多种细胞中,具有介导细胞凋亡、跨膜运输等多方面功能,在炎症和免疫过程中起重要作用[2].Caveolin蛋白是Caveolae结构的骨架.目前为止,已经确定了Caveolin三个亚型,分别是Cav-1、Cav-2和Cav-3.Cav-1是Caveolae中含量最多的亚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利用大样本数据对依洛尤单抗和阿利西尤单抗的不良事件(ADE)进行信号挖掘分析,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中2015年第3季度—2021年第2季度共24季度的依洛尤单抗和阿利西尤单抗的ADE报告,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法和比例报告比值(PRR)法对其进行数据挖掘。利用《国际医学用语词典》(MedDRA)对药物不良事件信号进行标准化分析。结果 共收集不良事件报告8 024 207份,筛选出相关的ADE报告73 797份,其中依洛尤单抗报告61 883例,阿利西尤单抗报告11 914例,男女比例0.74:1,年龄集中在45~74岁。挖掘到依洛尤单抗和阿利西尤单抗相关ADE信号主要集中在注射部位反应、骨骼肌肉系统疾病以及呼吸系统疾病等方面,且依洛尤单抗在骨骼肌肉系统疾病及呼吸系统疾病相关ADE具有更高风险。将信号进行规整比对,还挖掘出了神经系统疾病等药品说明书中尚未收录的关联较强的ADE信号。结论 利用FAERS数据库可较深入挖掘分析依洛尤单抗和阿利西尤单抗的安全警示信号,为临床安全合理选择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组织层面探究SCN10A在心肌组织中的分布及其在心脏电生理中的作用。方法:实验动物选择为标准Wistar大鼠和新西兰大耳兔。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探究SCN10A在心脏组织中的分布。使用兔楔形心肌块模型,将实验动物分为四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正常+A-803467组、ATX-II组和ATX-II+A-803467组,研究使用A-803467特异性阻断SCN10A,观察其对QT间期、动作电位时程(APD)、跨心室壁复极离散度(TDR)和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率的影响。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提示,在大鼠心脏组织中可见SCN10A表达。在兔楔形心肌块实验中,ATX-II+A-803467组较ATX-II组,其90%内膜动作电位时程(513.83 vs.760.09ms,P0.05)和90%外膜动作电位时程(550.67 vs.809.19ms,P0.05)均明显缩短,QT间期明显缩短(703.83 vs.1018.71ms,P0.05),心律失常发生率也明显下降(0vs.57.1%,P0.05)。结论:SCN10A在大鼠心脏组织中表达,特异性阻断SCN10A具有缩短动作电位时程、QT间期以及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晕厥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78例HC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发生晕厥,分为晕厥组(22例)和无晕厥组(56例),统计分析2组相关指标。结果:HCM患者晕厥组年龄较无晕厥组偏高[(59.6±10.3)岁vs (50.2±14.5)岁,P=0.007]; 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较无晕厥组偏低[(1031.4±1959.3) ng/L vs(3063.8±3847.8) ng/L,P=0.02];心率较无晕厥组偏低[(64.9±13.5)次/min vs(76.6±23.2)次/min,P=0.01];房性早搏数目较无晕厥组高[(257.8±392.1)次/d vs(96.4±325.5)次/d,P=0.02];房性心动过速发生率较无晕厥组高(45.5%vs 21.4%,P=0.03)。2组影像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心率、房性心动过速发生率是晕厥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心率、房性心动过速发生率是HCM患者发生晕厥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24岁.因皮疹3个月余,发热1个月余于2012年10月6日收入我院.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全身出现暗红色斑丘疹,面、颈、躯干及四肢均有波及,伴有轻度瘙痒,无发热.于当地医院按"皮肤病"诊治,具体用药不详,症状反复.1个月前出现发热,最高体温40℃,热型不规则,发热前有寒战、心慌,退热药治疗有效,伴全身皮疹,剧烈瘙痒.入院体检:面颈躯干及四肢大片陈旧生斑疹,伴色素沉着,双侧颈部淋巴结成簇肿大,呈花生粒大小,质硬无压痛,活动可.入院考虑结缔组织病、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等.完善相关检查:肝功能:AST 72U/L,白蛋白27.1 g/L,红细胞沉降速率>140 mm/h,超敏C反应蛋白49.7 mg/L.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0.40×1012/L,中性粒细胞8.86×109/L,中性粒细胞(%)85.1%,红细胞计数2.63×1012/L,血红蛋白61.9 g/L,嗜酸性粒细胞0.2×109/L.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