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年股骨转子间A1.2型骨折内固定失效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较常见骨折之一,由于老年人常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和各种慢性疾病,给治疗带来困难。随着髓内固定物如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等的推广应用,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的优良率有了明显提高,但随着临床上PFNA应用的不断增多,笔者发现一些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固定术后出现骨折移位、髋内翻、头颈钉切割、肢体短缩等并发症,并且在一些稳定类型如A1.2型股骨转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骨碎补总黄酮对Masquelet技术诱导膜内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模型组,药物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8只。复制SD大鼠股骨中段临界骨缺损模型,并在骨缺损区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旷置诱导生物膜形成。从术后第1天开始,各药物组大鼠分别给予骨碎补总黄酮高、中、低剂量(0.44、0.22、0.11 g·kg~(-1)·d~(-1))灌胃治疗,模型组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给药6周后取材,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诱导膜组织病理变化,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和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法检测诱导膜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蛋白及其mRNA表达。【结果】骨碎补总黄酮高剂量组诱导膜组织形成的新生血管多于其余各组。药物高、中、低剂量组诱导膜组织中TGF-β1、VEGF的蛋白及其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除VEGF mRNA指标外,其余指标的表达均具有剂量依赖性。【结论】骨碎补总黄酮在诱导膜形成期可促进TGF-β1及VEGF的表达,加速血管化进程,促进后期骨缺损重建。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手法复位夹板固定结合微创植骨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初步评价。方法:2010年9月—2012年10月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11例,透视下采用对骨折进行手法复位局部注射式骨水泥植骨并夹板固定。术后随访,按改良Mcbride法进行评分,并观察影像学的改变。结果:11例患者均采用注射植骨夹板固定治疗,术后获3~12个月随访,平均6.2个月。按改良Mcbride评分,优7例,良2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81.8%。术后掌倾角0°~18°,平均11.4°;尺偏角10°~28°,平均20.2°,短缩0~6mm,平均2.3mm。术后8~14周骨折愈合,平均10.1周。所有伤口无感染,1例患者出现骨水泥腱周渗漏。结论:手法复位夹板固定结合微创植骨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可减少骨折再移位的发生,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文题释义:骨质疏松:是骨量减少导致骨微结构破坏、进而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疾病,它不仅是导致髋部骨折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导致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失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股骨转子间骨折: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现主要是手术治疗,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失效时有发生,其原因可能与骨质疏松、骨折类型、尖顶距值、复位质量等密切相关。 背景: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在临床应用广泛,但仍有部分术后内固定失效病例,股骨近端骨质疏松被认为是一个重要原因。Singh指数是评价股骨近端骨质疏松严重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基于Singh指数探讨不同骨质疏松程度对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转子间骨折疗效的影响,对减少内固定失效概率,增加手术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探讨不同骨质疏松程度对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转子间骨折疗效的影响,为临床治疗转子间骨折提供新思路和实验基础。 方法:选取1例左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CT资料,导入Mimics 19.0和Geomagic studio 2017软件中进行提取、优化得到右侧股骨三维模型。运用Solidworks 2017软件画出内固定模型并与股骨模型按照标准手术技术装配,以STEP格式导入Hypermesh 14.0软件中截骨得到AO 2.1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模型,参照Singh指数1-6划分应力骨小梁得到A-F模型,设置材料属性参数、边界条件、施加载荷,分别储存为K文件导入LS-DYNA软件求解。 结果与结论:①当股骨头受力时,Singh 6-Singh 1股骨头颈骨块中螺旋刀片产生切割,普通骨小梁消失,包裹螺旋刀片的应力骨小梁不但没有消失,且承载和分散了部分应力,使得螺旋刀片仍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和把持力,维持着骨折的复位,减少了股骨头颈骨块的内翻和旋转;②从Singh 6-Singh 1,随着应力骨小梁的消失,骨质疏松越严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就越容易失效;③股骨近端海绵状的丰厚骨小梁,特别是应力骨小梁,通过抵抗、缓冲弯曲应变而在维持股骨的弹性稳定起着重要作用,是股骨近端弹性稳定的重要结构。 ORCID: 0000-0002-4097-2790(黄培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 探讨普通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和骨水泥增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 骨折的生物力学差异。方法 选取 1名志愿者 CT资料导入 Mimics 19.0和 Geomagic studio 2017软件中进行提取、优 化得到右侧股骨三维模型;运用 Solidworks 2017软件画出内固定模型并与股骨模型按照标准手术技术装配,以 step 格式导入 Hypermesh14.0软件中截骨得到 Evans Ⅴ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模型,截取螺旋刀片近端周围部分松质骨重新 定义为骨水泥部件,分别存为 A模型(普通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和 B模型(骨水泥增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设置 材料参数、边界条件、施加载荷,分别储存为 K文件导入 LS-DYNA软件进行分析,观察螺旋刀片切割程度、股骨颈内 翻变化、股骨颈旋转程度、股骨近端应力分布和股骨近端位移。结果 骨水泥增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模型的螺旋 刀片切割程度较轻,股骨头颈骨块内翻和旋转角度、骨折端应力和位移均较小。结论 骨水泥增强股骨近端防旋髓 内钉治疗高龄 Evans Ⅴ型股骨转子间骨折较普通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具有更好的生物力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在局部病灶清除与抗生素负压冲洗术治疗基础上加用全国名老中医陈基长教授经验方"扶正消骨疽方"治疗慢性骨髓炎气阴两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72例慢性骨髓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局部病灶清除与抗生素负压冲洗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陈基长教授经验方"扶正消骨疽方"内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局部肿胀、压痛和肉芽组织生长情况。所有患者均予随访,评价整体疗效,比较2组患者复发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骨痂评分和局部骨缺损、骨破坏区临床愈合时间。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病变局部的肿胀、压痛评分更低,肉芽组织生长情况更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整体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78%(P0.01)。治疗组复发率为9.09%,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67%,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00%和30.56%(P0.01)。2组患者骨痂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局部骨缺损、骨破坏区临床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局部病灶清除与抗生素负压冲洗术治疗基础上加用扶正消骨疽方治疗慢性骨髓炎气阴两虚证可改善病变局部肿痛症状,促进肉芽组织生长,降低骨髓炎复发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骨缺损区骨愈合,缩短临床愈合时间,有明确临床疗效及其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分析经三角肌入路微创钢板技术(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MIPO)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医院2010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15例粉碎性移位型肱骨大结节骨折病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29~63岁,平均41.3岁。所有病例均采用经三角肌前中束间隙入路MIPO微创钢板内固定技术,通过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情况及术后患者功能恢复情况进行疗效评。结果本组平均手术时间52.5min(45~90min),平均术中出血量85.3mL(60~110mL),平均住院时间7.2d(5~12d),15例患者均骨性愈合。本组15例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6.3个月(10~26个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4.2个月(3~6个月),1例出现伤口浅表感染。末次随访,按照肩关节Neer功能评分,平均(88.7±4.5)分(78~94分)。功能评价:优9例,良4例,中2例,优良率86.7%。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0~3分,平均0.8分。结论经三角肌入路MIPO技术治疗粉碎性移位型肱骨大结节骨折具有微创、并发症少、固定可靠、住院时间短等特点,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Maisonneuve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探讨该骨折类型的治疗方法。方法13例Maisonneuve骨折患者均采取手术治疗,术后配合早期功能康复,随访评价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4例患者发生漏诊,13例患者均骨性愈合,1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28月,平均16月,末次随访AOFAS评分85~98分,平均(92.0±3.8)分。结论 Maisonneuve骨折是一类容易发生漏诊的踝关节损伤类型,手术治疗是比较合理的选择,短期随访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由创伤、骨髓炎、肿瘤引起的大段骨缺损的治疗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点,以往针对大段骨缺损的治疗存在诸多修复重建的方法,但是存在技术治疗周期长、对技术要求高、较易出现骨折不愈合等缺点。2000年Masquelet报道了诱导膜技术以后,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创伤、骨髓炎、肿瘤引起的大段骨缺损,并获得了良好的疗效。其具有疗程短、愈合率高、操作简便,易于掌握等优点。诱导膜具有独特的结构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膜内包含的多种促成骨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骨形态发生蛋白-2、转化生长因子-β1等,可促进成骨,加速骨愈合。随着诱导膜技术的不断发展,铰刀冲洗抽吸技术、组织工程技术、内固定技术等技术的运用可以为缺损区提供骨源、促进骨缺损重建、改善远期肢体功能,减少并发症。本文回顾性的总结了Masquelet技术在治疗大段骨缺损中的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