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4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25 毫秒
1.
2.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自出现以来,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但随着适用范围的扩大和使用时间的延长,其导致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也越来越突出。严重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可以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临床工作中必须对这些不良反应予以重视。本文综合了不同的临床试验结果,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治疗晚期黑色素瘤中发生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65岁以上住院患者焦虑状态与存在营养风险的现况及两者的关系。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择2019年3 - 8月期间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65岁以上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共145例,记录入院后72 h内空腹静脉血检测的营养相关指标结果。采用营养风险筛查量表NRS2002评估患者的营养状态,以NRS2002评分≥3分的99例患者为存在营养风险组,以选择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NRS2002评分<3分表示无营养风险组,共55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比较存在营养风险组与无营养风险组的组间均衡性,两组均行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焦虑检出率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性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焦虑与存在营养风险的关系。结果 65岁以上住院患者存在营养风险和焦虑的检出率分别为62.17%和为45.5%。SAS平均评分为(49.56±11.71)分,其中不同年龄和不同居住地的患者S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2.379, P = 0.020)和(t = 3.007, P = 0.003)。存在营养风险组患者SAS评分为(55.6±10.19)分,高于无营养风险组的SAS评分(39.68±5.8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 11.926,P<0.001);Pearson相关分析示:NRS2002评分与营养相关指标均呈负相关性( 均r<0,P<0.001);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示:存在营养风险的住院患者发生焦虑情绪的风险比无营养风险组增加34.9%(OR = 34.929, 95%CI:9.738~125.285)。结论 65岁以上住院患者治疗期间容易存在营养风险,并且可能是导致焦虑情绪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早期对住院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及营养干预可能有助于减少焦虑等负性情绪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针刺不同腧穴对急性尿潴留大鼠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三阴交组、合谷组、中髎(次髎)组,每组10只。均先采用0.9%生理盐水进行膀胱灌注60 min,测定正常状态下膀胱的尿动力学指标,继予0.9%生理盐水进行膀胱灌注造模。造模成功后,模型组不予针刺治疗,三阴交组、合谷组、中髎(次髎)组进行针刺。观察灌注期间大鼠基础膀胱内压、排尿时膀胱收缩时间、最大逼尿肌收缩压、排尿间隔时间、排尿阈值压、收缩后膀胱内压的改变。结果:与正常基线相比,模型组大鼠基础膀胱内压、收缩后膀胱内压明显升高(P < 0.01),排尿阈值压亦上升(P < 0.05),排尿时膀胱最大压力下降(P < 0.01),排尿间隔时间延长(P < 0.05),但其膀胱收缩时间未见显著差异(P > 0.05);针刺干预后,三阴交组、中髎(次髎)组与针刺前相比,最大逼尿肌收缩压升高(P < 0.01),收缩后膀胱内压减少(P < 0.01),排尿阈值压未见显著差异(P >0.05),排尿时膀胱收缩时间增加(P < 0.05),排尿间隔时间缩短(P < 0.01);两组组间比较,最大逼尿肌收缩压、排尿阈值压、收缩后膀胱内压、排尿时膀胱收缩时间、排尿间隔时间未见显著差异(P > 0.05);合谷组最大逼尿肌收缩压、排尿阈值压、收缩后膀胱内压、排尿时膀胱收缩时间、排尿间隔时间均未见显著差异(P > 0.05)。结论:针刺治疗AUR大鼠主要是通过刺激相关神经节段腧穴中髎(次髎)、三阴交从而使AUR大鼠最大逼尿肌收缩压升高、收缩后膀胱内压减少、排尿时膀胱收缩时间增加、排尿间隔时间缩短,效应具有穴位特异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国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中E-钙黏蛋白(E-cadherin)表达与临床病理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PubMed和Cochrane Library等国内外数据库中搜索有关乳腺癌肿瘤组织中E-cadherin蛋白表达与中国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学指标的研究文献,以比值比(OR)及95%可信区间(CI)作为E-cadherin蛋白表达、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及受体表达(ER/PR/Her-2)的效应量,采用Review Manager 5.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有32篇文献入选,Meta分析结果显示,E-cadherin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OR=0.27,95% CI (0.18,0.41),P<0.05]、组织学分级[OR=0.50,95% CI (0.33,0.77),P<0.05]、临床分期[OR=0.43,95% CI (0.24,0.76);P<0.05]明显相关。结论:E-cadherin的异常表达与乳腺癌进展及转移密切相关,是乳腺癌患者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的潜在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6.
莫倩  刘志顺 《上海针灸杂志》2013,(12):1060-1063
评价性综述国内外针灸治疗压力性尿失禁文献,探讨其诊疗特点。电子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针灸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文献,分析总结针灸的辨证特点、选穴处方、针刺频率、疗程和疗效特点及规律等。针灸治疗压力性尿失禁辨证特点是辨病为主;组方选穴原则为病位加循经取穴,以腰骶部及小腹任脉取穴为主,主穴有中髂、会阳、中极、关元、三阴交等:中髂和骶四针深刺,气至病所:针灸方法采用电针为主,频次每日1次,疗程较长,以30-60次常见:近期疗效较好,电针可明显减少尿失禁次数,减少失禁量,疗效优于α1受体激动剂盐酸米多君片和盆底肌训练法,但证据级别不高: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深刺三阴交/中髎(次髎)对急性尿潴留(acute urinary retention,AUR)大鼠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深刺三阴交组、深刺中髎(次髎)组,每组10只。均先采用0.9%生理盐水进行膀胱灌注60 min,测定正常状态下膀胱的尿动力学数据,继予0.9%生理盐水进行膀胱灌注造模。造模成功后,正常组、模型组不予针刺治疗,深刺三阴交组、深刺中髎(次髎)组进行针刺。针刺后再次以0.9%生理盐水进行膀胱灌注,观察灌注期间大鼠排尿时膀胱最大压力、排尿间隔时间、排尿时膀胱收缩时间的改变。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排尿时膀胱最大压力下降(P0.01),排尿间隔时间延长(P0.05)。深刺三阴交组,与针刺前相比,排尿时膀胱最大压力升高(P0.01);排尿间隔时间缩短(P0.05);排尿时膀胱收缩时间延长。深刺中髎(次髎)组针刺后干预后,与针刺前相比,排尿时膀胱最大压力升高(P0.01);排尿间隔时间缩短(P0.01);排尿时膀胱收缩时间增加(P0.05)。针刺三阴交与针刺中髎(次髎)针刺后,各组组间相比,大鼠排尿时膀胱最大压力、排尿间隔时间、排尿时膀胱收缩时间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深刺三阴交/中髎(次髎)治疗AUR大鼠主要是通过刺激相关神经节段腧穴从而使AUR大鼠排尿时膀胱最大压力升高、排尿间隔时间缩短、排尿时膀胱收缩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8.
刺血疗法作为针灸疗法的一种,因操作简便、副作用小等优势,临床运用日趋广泛。临床中采用刺血疗法治疗疾病一般选取病灶局部为刺络部位,但本案例采用循经取穴及辨证取穴的方式治疗炎性淋巴结肿大,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骨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营养风险筛查,探讨骨科患者围手术期各营养指标与疼痛及跌倒风险的关系。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创伤及脊柱骨肿瘤科围手术期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营养风险筛查NRS2002量表、疼痛评定量表(NRS)和Morse跌倒风险评估量表(MFS)进行患者营养风险评分、疼痛评估和跌倒风险的评价。结果 155例骨科手术患者术前术后分别有67例(43.2%)和121例(78.1%)存在营养风险;伴有疼痛的有136例,有跌倒风险的79例;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术前NRS2002评分与术后NRS2002评分呈正相关(r=0.835,P<0.05),术前和术后NRS2002评分均与Morse评分(r=0.318、0.335,P<0.05)和住院天数呈正相关(r=0.332、0.306,P<0.05);NRS疼痛评分与术后NRS2002评分(r=0.210,P<0.05)和住院天数均呈正相关(r=0.182,P<0.05),与术前血红蛋白呈负相关(r=-0.170,P<0.05)。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引入软件R4.2.1的pR...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长圆针治疗中风偏瘫后肩-手综合征I期的近、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探讨长圆针治疗的辩证思路。方法将50例中风偏瘫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长圆针治疗,对照组予穴位注射,每周1次,3次后观察其肩关节疼痛及活动度改善情况,并在3个月后随访。结果 50例患者经过3次治疗:①治疗组和对照组VAS评分较疗前均有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组肩部活动度评分,在治疗后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总有效率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3个月后随访,治疗组在VAS评分上低于对照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辩证运用长圆针治疗中风偏瘫后肩-手Ⅰ期综合征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对脑卒中后康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