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3篇
  201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观察血流波动状态对血小板黏附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血液在剪切率300S-1下流动10秒和在剪切率1000S-1时流动10秒之间交替进行,获得血流波动状态;血液分别保持在剪切率300S-1和1000S-1流动作为稳定血流;并应用单向灌流小室进行灌流,以胶原蛋白Ⅲ作为黏附表面,观察血小板黏附率和形态学变化.结果 血液灌流5分钟后,波动状态下的血小板黏附率比剪切率为300S-1时和1000S-1时明显增高(均P<0.001),黏附血小板的形态成团块状分布.结论 血流波动能够增加血小板对胶原蛋白的黏附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体外培养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方法及MSCs的一些生物学特性,为细胞心肌成形术提供新材料。方法 按照Nancer方法培养MSCs,用5-氮胞苷(5-aza)诱导,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并行结蛋白(desmin)、肌球蛋白重链(MHC)、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I(cTnI)、连接蛋白-43(Cx-43)免疫组化鉴定。结果体外培养的原代MSCs10~14天达到融合,细胞周期显示80%的细胞处于G0/G1期;经5-aza刺激后,部分MSCs呈梭形,结蛋白、肌球蛋白重链、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Ⅰ、连接蛋白-43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结论 猪MSCs在体外条件下生长稳定,传代后仍保持未分化状态,有分化成心肌的潜能,可作为细胞心肌成形术的材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3-01—2013-12手术治疗的35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31例术后椎间隙感染(感染组),320例未感染(未感染组)。31例感染患者中10例采用非手术治疗,21例采用手术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的可能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31例随访时间平均5.8(1~11)年。治疗后6个月所有患者MRI检查提示炎症吸收,术后9个月行X线片检查提示椎间植骨融合,末次随访时未发现感染复发。末次随访时VAS评分(t=8.97,P=0.04)、ODI指数(t=8.69,P=0.04)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肥胖(BMI27 kg/m2)、吸烟、糖尿病、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手术时间长、初次手术复杂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早期行手术治疗是安全、可靠的。对于轻型椎间隙感染患者,在控制好基础疾病的前提下也可以采取非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