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目的 基于血清生物标志物的卒中后痴呆发生风险评估模型研究。方法 这是一项纵向的预测模型开发研究,包括神经康复科病区2020年10月到2022年10月的数据。从患者入院后1 d内采集的外周静脉血样本中确定实验室检查结果。卒中发作后6个月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评分<22确定为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PSCI)。基于多元logistic模型,生成列线图模型。结果 在完成随访的114例受试者中,61例受试者(53.5%)被确定为患有PSCI。PSCI(MoCA<22)组和非PSCI(MoCA≥22)组在年龄、性别、教育程度、高血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Fazekas评分、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50%、皮质梗死、尿酸、同型半胱氨酸(Hcy)、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被纳入初始回归模型。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L...  相似文献   
2.
正颈源性眩晕多见于中老年人以及长期伏案工作者,发病前多存在慢性颈部疼痛,临床表现为发作性眩晕、恶心、呕吐、耳鸣等,还可能伴平衡感降低、视力下降等一系列问题[1]。颈源性眩晕无特效疗法,以推拿、颈伸肌功能锻炼以及关节松动等物理治疗为主,但疗效较为局限[2]。有研究显示,星状神经节阻滞对颈性眩晕症状的改善具有较好疗  相似文献   
3.
血管性痴呆之“虚痰”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性痴呆是发生于脑血管病基础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脑血管急症的常见后遗症之一,也是临床难治性疾病之一。本文从痰与痴呆的密切发病关系入手,指出肾虚生痰所形成的"虚痰"是导致血管性痴呆的根本原因,并创立益髓填精、温肾滋阴的治疗原则,临床取得良好的疗效,不失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全身康复机器人结合针刺疗法治疗脑梗死偏瘫对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脑梗死偏瘫患者90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和针刺疗法,分别针刺上下肢相应穴位;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全身康复机器人进行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2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MA评分、运动功能(MA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MA评分、MAS评分、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全身康复机器人结合针刺疗法治疗脑梗死偏瘫患者,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补肾益髓开窍方联合电刺激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2017年8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00例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以治疗方案差异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吞咽障碍基础治疗,其中对照组给予电刺激治疗,观察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给予电刺激联合补肾益髓开窍方治疗,并对两组患者吞咽障碍疗效、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吞咽障碍治疗优良率为98.00%,高于对照组的8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是4.00%,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益髓开窍方联合电刺激方案在中风后吞咽障碍临床治疗中更具优势,可借鉴。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脑-肢协同调控治疗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96例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加脑-肢协同调控,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清指标[C-反应蛋白(CRP)、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流变指标[纤维蛋白原(Fib)、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HCT)]、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为83.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各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中医证候各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CRP、Hcy指标值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上述2项指标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2组Fib、血浆黏度、HCT指标值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上...  相似文献   
8.
9.
<正>本文旨在对存在下肢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分别给予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康复训练和常规康复训练,从多角度综合评价偏瘫患者康复训练过程中肢体功能的恢复情况,为研究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提供临床依据。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64例2012-10-2013-11收治的脑卒中偏瘫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选择标准:(1)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并经CT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在脑卒中后下肢肢体痉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下肢肢体痉挛患者97例,按入院治疗顺序将其分为研究组(47例)及对照组(5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在此治疗基础上辅以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两组治疗时间均为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以及病情严重程度的差异。结果治疗后,两组CSI、改良Ashworth评分等病情严重程度指标均明显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BI、QOL-BREF评分等生活质量指标均明显上升,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可明显降低脑卒中后下肢肢体痉挛患肢体痉挛程度,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并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