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2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LET-A网络为基础的D2D通信,既能为吞吐量、能源消耗、交通卸载等提供便利,还能为象局域网广告等新商业服务.基于这些原因,D2D通信在学术与工业团体中已逐渐成为热门话题.然而,目前多数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结点发现、无线资源管理等应用方面,很少涉及安全方面.针对安全架构、相关威胁及需求,采用现存的安全机制,提出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
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镁生产国,镁的冶炼过程会产生大量的镁渣。本文首先通过理论计算的方法得到镁渣的热容为0.754J/(℃-1·g-1),再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法),以刚玉为标准物质测定了镁渣从常温至700℃的热容数据,并通过回归分析得到了常温至700℃热容与温度的关系式,试验结果与理论计算值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3.
镁还原渣的应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近年来硅热法炼镁的迅猛发展,镁还原渣也越来越多,如何的利用好这些镁还原渣,将其变废为宝,是摆在镁冶炼科研和生产工作者面前的一大课题.通过这些年科研和生产工作者的不断研究和实践,目前,镁还原废渣已经得到了比较广泛也比较好的利用,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这方面的文献以及笔者在镁冶炼方面的科研和实践经验,对近年来镁还原渣的综合利用给予了总结.  相似文献   
4.
硅热法炼镁是我国炼镁的主要方法,近年来我国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新技术也不断出现.通过这些年科研和生产工作者的不断研究和实践,目前,镁还原废渣已经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利用,但是对镁还原渣中蕴含大量余热的利用研究却不多.本文在总结国内对镁还原渣余热利用成功案例的基础上,提出了镁还原渣余热利用中需要解决的难点,为以后合理利用镁渣余热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首先分析了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再通过实际案例介绍了如何提高产教融合的途径,综合利用校内外的实训手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手段等,再分析了制约高职院校教师进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遇到的困难,指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白云石煅烧设备的发展历史中主要的两种炉窑,并重点介绍了最近几年出现的新型节能型回转窑和目前国内最先进的白云石煅烧设备——套筒窑。并对几种炉窑的使用效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7.
随着硅热法炼镁的发展,产生的镁精炼渣和精炼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也越来越多.为防止这些渣及其污染物造成环境污染,对工人的身体健康带来危害,根据精炼废渣和其他污染物的性质,提出了一些新的应用领域和处理工艺,使镁废渣资源化,并更好地处理镁精炼过程中产生的废气.  相似文献   
8.
“微”时代来临,微课以短小精悍、生动有趣见长,悄悄走进了大学课堂。针对传统教学模式下五年制高职生“工业分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探讨了微课在其教学中的实践。通过这一新型的教学手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质量,同时促进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工业分析”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9.
按照表面成膜过程中有无外加电压作用,将现有镁合金压铸件的表面处理技术归纳为化学成膜技术和阳极氧化成膜技术二大类。分别介绍了化学成膜技术中的铬化处理、磷化处理、锌置换处理、化学腐蚀处理等4类表面处理技术和阳极氧化成膜技术中的常规阳极氧化、等离子体微弧阳极氧化等2类表面处理技术,同时还简要地介绍了镁合金压铸件交流等离子体微弧氧化处理技术,论述了上述各种技术的特点,总结了在各种表面处理过程中获得高质量膜层应注意的关键问题,并明确了镁合金压铸件表面处理技术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铜矿中主次成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四硼酸锂-偏硼酸锂混合熔剂(m/m=12∶22)作熔剂,采用熔融法制样,建立了测定铜矿石中Cu、S、Pb、Zn、As、Fe、Mn、SiO2、Al2O3、MgO、K2O、CaO、TiO2的X射线荧光光谱(XRF)法。讨论了预氧化温度和脱模剂的添加顺序对样品制备的影响,解决了硫化铜矿石样品对铂黄坩埚的腐蚀问题,并选择合适的校正程序进行谱线重叠和基体效应的校正。采用国家标准样品和人工合成标准样品来绘制校准曲线,线性范围较宽。对铜矿样品测定11次,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27%~19%;对用标准样品合成的样品进行分析,测定值与认定值相一致。分析结果的精密度和正确度能够满足一般铜矿的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