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对痰、瘀与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相关性的理论基础分析,认为痰瘀既是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痰瘀互结可导致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反复发作,故采用化痰祛瘀法来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是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RRTIs)是儿童时期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其发病机理极其复杂,临床的治疗方法也很多,现就近十年相关发病的病因病机、内治法、外治法、实验研究进行系统回顾。中医药治疗疾病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其防治该疾病有其独特的优势,但每位研究者都是用自己的疗效指标来评价自己的试验结果,制定一个公认的疗效标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掌握河北省部分核医学放射工作场所防护现状和放射工作人员防护现状,为加强放射卫生监督和制定核医学相关标准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对河北省内16个核医学工作场所用X、γ辐射剂量仪测量周围剂量当量率,用α、β表面污染仪测量工作场所及工作人员体表的β表面污染;以热释光剂量法监测77名核医学工作人员的深部个人剂量当量Hp(10),并查阅这77名核医学工作人员最近两年内的职业健康检测报告。结果 SPECT(/CT)工作场所内各检测点之间辐射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F = 32.02,P < 0.05),其中给药窗口(护士操作位)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最高,为11.92~37.77 μSv/h,平均(19.19 ±8.78 )μSv/h;PET/CT工作场所内各检测点之间辐射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F = 56.72,P < 0.05),给药窗口(护士操作位)的周围剂量当量率为14.28~21.55 μSv/h,平均(16.55 ±3.87) μSv/h;16个核医学工作场所的β表面污染水平均符合标准要求,工作人员的工作服表面污染水平超过标准的有2个(占12.50%),工作人员手部皮肤表面污染水平超过标准的有8个(占50.00%);77名核医学工作人员的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为(1.11 ±0.65) mSv;77名放射工作人员均未发现有皮肤表观异常,但有12人(占15.58%)在对电离辐射较为敏感的组织器官存在一些异常,核医学接触时间>20年的放射工作人员眼晶体异常和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与其他核医学接触时间组相比,未发现统计学差异。结论 本次调查的核医学工作场所放射防护情况良好,但工作人员的自身防护有待加强;核医学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管理还需引起进一步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星形细胞病的脑膜脊膜病变特点,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自身免疫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星形细胞病(GFAP-A)的认识与诊治。方法一项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通过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出阳性的GFAP-IgG 55例,其中28例患者完成头颅MRI的平扫和增强(25例同时完成脊髓MRI平扫和增强)。对照组为同期住院的27例AQP4-IgG阳性的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均完成头颅和脊髓MRI平扫和增强。结果纳入28例GFAP-A,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头痛(464%,13/28)、发热(571%,16/28)、脊髓炎(429%,12/28)、视觉异常(393%,11/28)、行为异常(286%,8/28)、共济失调(250%,7/28)、意识障碍(143%,4/28)、癫痫发作(107%, 3/28)、运动障碍(71%,2/28)、认知障碍(107%,3/28)和其他症状(25%,7/28)。MRI增强下15例(536%)出现脑膜和(或)脊膜的异常信号,其中脑膜异常8例(286%),脊膜异常3例(107%),脑膜与脊膜同时异常4例(143%)。两例病理资料显示脑膜增厚,慢性炎症改变。与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对比显示性别比例、发热、头痛、行为异常、视觉异常、MRI放射性血管样强化、脊髓异常、长节段脊髓炎、脑膜和(或)脊膜异常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膜/脊膜异常在GFAP-A比较常见,但临床或者放射学医生可能容易忽视,需提高对GFAP-A影像学特点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6.
目的观察"三位一体"教育管理模式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疾病控制水平的影响。方法 10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50)采用常规治疗措施和基础健康宣传教育,观察组(n=50)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三位一体"教育管理模式干预,干预时间为3个月。采用哮喘控制测试表(ACT)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后1个月、2个月、3个月时的哮喘疾病控制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病情控制达标情况。结果两组干预前AC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1个月、2个月、3个月时的ACT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观察组ACT评分升高(P0.05),而对照组无明显改变(P0.05);观察组白天症状、无因哮喘夜间扰醒、日常活动不受限、按需用β2激动剂、病情无急性加重、无急诊或住院、无不良反应而改变治疗、良好控制等病情控制达标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三位一体"教育管理模式可有效控制哮喘疾病,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自拟养阴清热、活血利水中药组、环磷酰胺组、中药组方联合环磷酰胺对狼疮性肾炎患者血清IFN-γ、IL-4、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收集狼疮性肾炎病例共95例,随机分为中医组、西医组和中西医结合组,西医组31例,中医组31例,中西医结合组33例。中医组服中药组方每日1剂,分2次口服;西医组静滴环磷酰胺1.0 g/月;中西医结合组在中药组方的基础上静滴环磷酰胺0.6 g/月。分别观察3组治疗前和治疗6月后外周血清IFN-γ、IL-4、TGF-β1的表达。结果治疗前后中医组、西医组IFN-γ、IL-4、TGF-β1的组内比较(P<0.05),中西医组IFN-γ、IL-4、TGF-β1的组内比较(P<0.01)。治疗后IL-4 3个组的组间比较结果示中西医组在降低IL-4的水平方面分别优于中医组和西医组(P<0.05)。结论养阴清热、活血利水中药组方可能是通过改善狼疮性肾炎患者血清中干扰素-γ、IL-4及TGF-β1的表达,从而发挥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自拟熏洗方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行急性期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自拟熏洗方外洗治疗,2周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Fue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步速及跨步长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熏洗方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阴虚内热、水瘀互结型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5例阴虚内热、水瘀互结型狼疮性肾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1组(31例)、对照2组(31例)及治疗组(33例)。对照1组予环磷酰胺静脉滴注加泼尼松片口服;对照2组予自拟狼疮肾炎方加泼尼松片口服;治疗组同时予对照1组及对照2组的治疗措施。各组疗程均为1年,观察临床疗效以及中医证候积分、SLEDAI积分、24 h尿蛋白定量、血沉及免疫相关指标(Ig G、C3、C4)的变化情况,比较各组激素用量及安全性。结果1对照1组、对照2组及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0.65%、83.87%及96.88%,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各组SLEDAL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和对照2组组内P0.01,对照1组组内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对照2组与对照1组中医证候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各组SLEDAI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与对照2组SLEDA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2组(P0.05)。4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各组24 h尿蛋白定量、血沉及免疫相关指标(Ig G、C3、C4)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与对照1组、对照2组在24 h尿蛋白定量、血沉及补体C4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与对照2组在Ig G、C3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各组激素用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与对照2组激素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少于对照2组(P0.05)。6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对照1组与对照2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2组和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对照1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2组、治疗组。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阴虚内热、水瘀互结型狼疮性肾炎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减少激素的用量及用药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陈氏清凉方”为陈氏儿科“清法”代表方剂。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在儿童外感风热疾病发热初起阶段即应用清气凉血、养阴生津药物,预防热病传变,沿用至今已有50余年,每获良效。“陈氏清凉方”由“银翘散、四逆散”化裁而来,基本组成为金银花、连翘、蒲公英、赤芍、柴胡、生石膏、枳实、生甘草,有“辛凉透表、解肌清热凉血”之作用,适用于太阳温病初起,邪在卫分,卫气被郁,开合失司;或有表寒未解,寒邪入里化热初犯阳明、少阳之症。笔者通过先贤针对“小儿阳常有余,感邪后热化迅速”的生理病理特点,以及热病传变规律,在疾病“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中,“务必先安未受邪之地”的防治原则,综合论述了“清凉汤”秉承“治未病”思想中“既病防变”理论,结合“小儿阳常有余,感邪后热化迅速”的体质特点,适当增加清气凉血药,提前布兵,以逸待劳,防止热邪由表入里而耗伤阴津,“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热病治疗过程中应该始终注重培护阴津,予以表里双解以达到缩短病程,改善预后的目的。在分享典型医案的同时对感染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做了浅显的分析及对中医药治疗该类疾病的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