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49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应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4基因腺相关病毒载体(AAV-hBMP4)转染兔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观察其对BMSCs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从而为骨组织工程寻找理想的病毒载体及种子细胞。方法全骨髓法培养兔BMSCs,按感染复数(MOI)值不同设定为四组,分别转染兔BMSCs,观察病毒量对细胞形态的影响。选取影响最小的MOI值,进行后续实验。转染兔BMSCs,MTT法描记细胞生长曲线,观察AAV对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以重组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腺相关病毒载体(AAV-EGFP)为参照,行流式细胞仪检测,计算转染效率。AAV-hBMP4与对照病毒AAV-EGFP分别转染细胞,观察细胞形态,行碱性磷酸酶(ALP)染色、Von Kossa染色及ALP含量测定,观察成骨活性。兔肌袋实验观察异位成骨情况。结果MOI值为5×10~4 vg/cell时,AAV对细胞形态影响最小,以此值进行后续实验。AAV转染后,细胞增殖活性良好,转染效率为55%~65%。AAV-hBMP4转染后,细胞形态呈现典型的成骨改变,ALP染色及Von Kossa染色均出现成骨的特征性改变,而AAV-EGFP组无上述改变。细胞上清ALP含量测定显示,实验组ALP含量显著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65,P<0.01)。兔肌袋实验术后4周组织学检测可见大量钙盐沉积,矿化结节形成。结论AAV-hBMP4转染效率高,对BMSCs的增殖活性影响小,AAV-hBMP4转染的BMSCs可望成为组织工程化骨的理想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2.
腰椎间盘源性疼痛(discogenic pain)是目前脊柱外科领域的一种常见病。几十年来,人们对于腰椎间盘源性疼痛的治疗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最初主要是通过融合手术来稳定病变水平的腰椎、减轻疼痛,但效果并不理想;随着人们对其发病机制的进一步认识和微创技术的发展,一些微创手术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如腰椎间盘热凝治疗术,近年来悄然兴起并因其微创、安全等优点,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单侧和双侧球囊扩张注射生物活性锶羟基磷灰石骨水泥(SrHAC)行椎体后凸成形术对骨折椎体模型的高度和生物力学性能的修复能力。方法从2具新鲜冰冻人脊柱标本中分离14个椎体(T8~L5),随机分为单侧组(单侧球囊扩张注射SrHAC)和双侧组(双侧球囊扩张注射SrHAC),每组7个椎体。测量各椎体的骨密度、原始高度后,对各椎体标本施加轴向压力负载,测出各椎体的原始强度和原始刚度,并建立椎体压缩骨折模型。测量椎体骨折后的刚度。在c型臂x线机下手术,术中控制球囊扩张的体积均为3.00mL,术后测量各椎体的高度、强度和刚度。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两组椎体的骨密度、原始刚度和原始强度。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组椎体的高度和生物力学性能在手术前、后的改变,其中椎体中线两侧高度差在手术前、后的改变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两组椎体的骨密度、原始强度和刚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后,椎体的前缘、中线和后缘高度均减少,刚度较原始刚度降低。单侧组平均注入3.07mLSrHAC,双侧组平均注入5.82mLSrHAC。术后椎体各部位的高度均有所增加,但未能恢复到原始高度水平。术后两组椎体中线两侧的高度及两组椎体强化后的强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椎体强化后的刚度均有一定程度的修复,双侧组较单侧组刚度修复效果好。结论单侧或双侧注射SrHAC行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均能修复骨折椎体模型的高度和生物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4.
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椎体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应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BKP)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引起的椎体压缩性骨折(VCF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5年6月~2006年12月采用经皮BKP治疗MM导致的VCFs患者共12例29个椎体,平均年龄58.2岁.结合体检、X线与MRI检查确定靶椎体,手术节段为T9~L5.手术前、后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在侧位X线片上测量手术椎体的高度及后凸Cobb角,术后观察骨水泥渗漏情况.结果12例患者均安全完成手术,手术时间70~110min,出血量50~120ml.术中注入骨水泥3~7ml/椎,平均4.78ml/椎.随访2.5~23个月,平均9.2个月,共死亡7例,其中术后3个月内死亡2例,3~6个月死亡2例,>6个月死亡3例.VAS评分南术前8.9±1.2分降为术后1d时2.6±0.2分,5例存活≥12个月的患者末次随访时为3.6±0.1分,术后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ODI评分由术前74.5±6.2分降到术后1d时27.4±3.6分.5例存活≥12个月的患者末次随访时为31.2±4.2分,术后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术后椎体前缘及中线高度较术前明显恢复(P<0.05),Cobb角矫正8.32°±2.21°.共有4例4个椎体(13.8%)出现骨水泥渗漏,但术后即刻及随访中均无明显的临床症状.结论经皮BKP治疗MM引起的椎体压缩性骨折具有良好的止痛与改善后凸畸形效果,明显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采用两种填充物聚甲基丙烯酸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和锶羟磷灰石(strontium-contained hydroxyapatitecement,SrHAC)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的临床应用结果。【方法】选择单椎体骨折患者49例,其中男19例,女30例,随机分成2组,PMMA组26例,SrHAC组23例,对填充物注入量、术中患者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及术后填充物渗漏、疼痛改善、临床效果、影像学征象等指标进行评价分析。【结果】PMMA组平均注入量为(2.82±0.39)mL,SrHAC组平均注入量为(3.75±0.52)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rHAC组注入填充物时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稳定。PMMA组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pain scale,VAS)评分由术前平均的(7.0±0.8)分下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7±0.4)分;SrHAC组术前平均为(7.2±1.0)分,末次随访降为(1.8±0.5)分。两组组内比较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临床效果SC法评价,优良率:PMMA组为84.6%、SrHAC组为82.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椎体均无继续塌陷征象。随访达1年以上的SrHAC组见填充物开始降解。【结论】应用两种填充剂行PVP均为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6.
上了年纪的老人家,多有这种体会:硬板凳硌得慌,沙发太软坐着累人,坐来坐去,没一把椅子坐得舒服。 确实,相比于年轻人,老年人静坐的时间较长,加上老年人一些特殊的生理特点,决定了老年人对椅子的要求会更高。  相似文献   
7.
最近在社区公园散步时,发现除了那些健身器材备受欢迎以外,鹅卵石路也是很多老人、小孩乐意尝试的健身之道。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新型Vessel-X骨材料填充器对注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在椎体内分布影响及对椎体力学性能的修复效果.方法 将新鲜冰冻人椎体标本14个随机分单侧穿刺和双侧穿刺组.每组7椎.测量各标本的骨密度、前后缘和中线高度以及原始刚度和强度后,建立压缩骨折模型.测量骨折后标本的高度和剐度.应用Vessel-X骨材料填充器注射PMMA后再次测量椎体的高度、强度和刚度.观察填充器在椎体内的膨胀情况及PMMA在椎体内的分布情况.结果 两组椎体术后的强度均较原始大,但术后强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椎体术后刚度较骨折后水平均有恢复,双侧组较单侧组刚度恢复效果好.术后椎体各部位的高度均增加,但未恢复到原始高度水平.术后两组椎体中线两侧的高度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轴位透视下见骨水泥在椎体内呈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分布,与填充器在体外膨胀后的形状相似.横断标本后,见填充器能在椎体内良好膨胀,包裹绝大部分PMMA,仅少量PMMA渗漏到网层外,但均局限在网层周围.结论 Vessel-X骨材料填充器在椎体标本内能包裹绝大部分PMMA,可防止骨水泥渗漏,且能恢复骨折椎体的力学性能和高度.  相似文献   
9.
护膝,和手套一样,冷天必备 在很多人心目中,护膝是运动员才需要的物品,它离一般人的生活远着呢! 但实际上,在骨科医生的眼里,天气寒冷时,护膝应该和围巾、手套一样,是大多数人需要配备的物件。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应用肌腱移植物(如腘绳肌腱)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越来越普遍。手术的远期疗效关键取决于肌腱移植物能否在骨隧道内获得可靠的腱-骨愈合,腱-骨界面开始仅通过一些Sharpey样纤维连接,其在力学上逊于正常的纤维软骨连接,之后肌腱移植物在骨隧道内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获得可靠的腱-骨愈合。因此,在没有获得可靠的腱-骨愈合前,腱-骨界面被认为是"弱点",肌腱移植物容易产生滑移甚至从骨隧道内拔出,最终导致手术失败。因此,如何促进腱-骨愈合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对相关文献做一综述,重点关注应用于骨隧道局部的一些方法学进展。其中干细胞技术、生长因子的局部应用、基因转染技术以及炎症反应的生物调控技术等均已获得令人振奋的研究成果。生物活性骨水泥的应用以及物理治疗方法也取得可喜的成果。组织工程技术可能成为降低供区并发症的方法 ,尽管目前的研究成果令人鼓舞,但仅基于动物实验,应用于临床实践尚需进一步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