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6篇
医药卫生   45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Stickler综合征又称遗传性关节一眼病(Hereditary arthro-ophthalmopathy),主要以眼部、关节、口面部及听力损伤为特征[1-3].其中约90%的患者表现为近视,60%的患者出现视网膜脱离,84%的患者合并面中部扁平、腭裂和小颌等面部异常,70%的患者出现听力损伤,90%的患者出现骨关节病变[4].  相似文献   
3.
先证者Ⅲ16女39岁因外院发现双眼青光眼2年余,药物治疗眼压控制不满意,为进一步治疗于2003年初收入我院。入院查体发现,最佳矫正视力:右眼0·12,左眼1·0;右眼睫状充血(+),左眼无充血;双眼角膜透明,前房清,前房角镜检查双眼均可见全部小梁网、巩膜突及部分睫状体带,右眼小梁网表面可见色素沉着,双眼入射角>30°。右瞳孔直径4mm,对光反射迟钝,左瞳孔直径2·5mm,对光反射灵敏。双眼视乳头边界清晰,右C/D约0·9,血管呈屈膝状,左C/D约0·3。右眼压40mmHg,左眼压13mmHg(入院前双眼曾用噻吗心安眼水)。右眼中央视野检查可见旁中心暗点和弓形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视隔发育不良患者的临床特征。  方法  2009年4月至2012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眼科通过眼科检查、头颅磁共振及实验室检测, 确诊4例视隔发育不良患者, 并对患者进行随诊。  结果  4例患者均有双侧视神经发育不良、视力低下和眼球震颤。1例患者有身材矮小、癫痫、智力低下及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减低; 其余3例智力及运动发育迟缓。头颅磁共振显示1例患者视神经和视交叉变细, 垂体结构不清; 余3例均表现为脑中线结构缺陷, 包括典型胼胝体缺如、左侧脑发育不良、脑室扩张和胼胝体较薄。  结论  严重视力损伤、视神经发育不良、脑中部缺陷、垂体相关激素异常及智力和运动发育迟缓是该组视隔发育不良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26岁,因"双眼自幼视力差"于2014年7月8日至北京协和医院眼科门诊就诊.患者自幼双眼视力差,6岁时就诊于当地医院眼科,眼部检查发现双眼眼球水平震颤,眼底检查提示双眼视盘色淡,视网膜呈橘红色,诊断为"双眼先天性视神经发育不良". 同年患者至上级医院眼科就诊,眼科查体示双眼视远时眼球震颤明显,前节及晶状体无异常,眼底呈豹纹状,色偏红. 眼位检查:角膜映光法:视近正位;视远交替性外斜约15°;交替遮盖试验:双眼由外向中运动. 阿托品散瞳验光:右眼+0.50+1.00×90,左眼 +3.00×90,双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均为0.3.诊断为"双眼屈光不正,双眼弱视,双眼间歇性外斜视,双眼隐性眼球震颤". 之后坚持配戴眼镜、遮盖治疗及弱视训练,视力长期稳定但也无明显提高.患者13岁时曾于外院检查发现双眼角膜中央区呈斑点状灰白色混浊,诊断为"双眼角膜变性",此后未定期随诊. 5年前患者开始觉察双眼视力呈缓慢进行性下降,为进一步诊治至我院眼科门诊就诊. 既往史:采血或磕碰后皮肤常出现严重瘀斑. 家族史:父母是表兄妹,为近亲结婚(见图1). 全身检查:毛发棕黄色,皮肤白皙,余无明显异常. 眼科检查:视力:右眼0.1,左眼0.12;双眼水平钟摆样震颤,结膜无充血,中央区角膜上皮下斑块状混浊,前房深度正常,虹膜呈浅褐色(见图2),晶状体透明,瞳孔对光反射灵敏;散瞳后由间接眼底镜检查眼底,隐见双眼视网膜色红,因角膜混浊遮挡,眼底细节不清晰(见图 3 ). 初步诊断:①Hermansky-Pudlak 综合征(HPS);②双眼角膜营养不良. 为确诊,进一步检查结果显示如下: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显示双眼角膜上皮下基质斑块状高信号影(见图4);血常规及胸部X光检查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6.
Stickler综合征又称遗传性关节一眼病(Hereditary arthro-ophthalmopathy),主要以眼部、关节、口面部及听力损伤为特征[1-3].其中约90%的患者表现为近视,60%的患者出现视网膜脱离,84%的患者合并面中部扁平、腭裂和小颌等面部异常,70%的患者出现听力损伤,90%的患者出现骨关节病变[4].  相似文献   
7.
线粒体肌病的视网膜病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线粒体肌病的视网膜病变睢瑞芳张承芬费佩芬韩宝玲郭玉璞关键词线粒体肌病/并发症视网膜疾病/病因学线粒体肌病是由线粒体功能异常引起的一组疾患,中枢神经系统,包括眼是最易受累的部分。现将我们收治的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型(chronicprogressive...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常见眼病的发病及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睢瑞芳  董方田 《吉林医学》1994,15(4):199-201
糖尿病常见眼病的发病及诊治睢瑞芳,董方田(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100730)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不足或胰岛细胞代谢作用的缺陷引起的葡萄糖、氨基酸及脂质代谢紊乱的综合征,是一多系统疾病。眼部病变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现将糖尿病常见眼病的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9.
Stickler综合征又称遗传性关节一眼病(Hereditary arthro-ophthalmopathy),主要以眼部、关节、口面部及听力损伤为特征[1-3].其中约90%的患者表现为近视,60%的患者出现视网膜脱离,84%的患者合并面中部扁平、腭裂和小颌等面部异常,70%的患者出现听力损伤,90%的患者出现骨关节病变[4].  相似文献   
10.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最近美国国家眼科研究所公布了“年龄相关性眼病研究”(age relatedeyediseasestudy ,AREDS)的结果。在美国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age 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 ,ARMD)和老年性白内障是导致视力下降和致盲的首要原因。目前美国约有 170万ARMD患者 ,其中近 10万患者已失明。至今 ,对于晚期ARMD的治疗方法非常有限 ,也无有效的措施减缓中期ARMD的进展。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 ,ARMD患者将会急剧增加。如果仍然无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ARMD盲人将成为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