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14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也相应的促进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在建筑工程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通过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技术管理,显著的提高了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确保了建筑工程的顺利实施和高质量的完成。因此,在建筑工程施工中,需要高度的重视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管理工作,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提高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水平,进而全面的促进建筑行业的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缪世群  王学青 《建造师》2006,(11):192-193
本文引经据典,分别阐述了三个内容:第一,淡静的三种境界即不为外界喧噪所动;不为名利所诱、不为宠辱所惊;以及道德修养到一定功夫,达到超然物外、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程度。第二,据守静心有何益处。第三,怎样才能做到淡静。最后指出:在纷华繁扰中,甘淡守静乃修身养性之要。  相似文献   
3.
基于椭球假设的虚拟航迹生成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飞行器航迹模拟中,距离70 km以上的航迹就必须考虑地球曲率的影响,采用地球椭球假设的航迹模拟是合理的解决办法。讨论球面上两点最短路径航迹模型和水平航向机动模型不仅具有实用意义,也是地理坐标系下产生复杂航迹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一种用于雷达模拟器的RCS时间谱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宝琛  时银水  朱岩  王学青 《现代雷达》2007,29(7):93-96100
目标特性中的反射截面积是影响模拟器回波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以往的雷达模拟器中,RCS起伏量多数采用符合分布的统计模型方法,此方法依据分布模型产生一组随机数,虽然可以快速产生RCS值,但没有反映真实的RCS变化情况。根据目标周围的电磁场分布特性计算RCS的方法,模型复杂,计算耗时,难以达到模拟器实时的要求。文中探讨一种RCS的时间谱模型,它依据模拟器前端所产生的航迹数据,经过目标坐标系与雷达坐标系的变换,即可得到RCS随时间起伏的模型。该方法由于利用了模拟器的航迹数据,使模拟器的系统性更加明显,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同时,其计算量较小,完全满足模拟器实时计算的需要。经过仿真实验和“防空兵雷达虚拟空情保障系统”的应用,证明方法确实可行。  相似文献   
5.
一种飞行器虚拟航迹生成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依靠图形编辑进行航迹设定和航迹生成软件的设计思路。采用VC 6.0和Windows2000作为开发平台,从目标航迹模拟系统的需求入手,分析了几种航迹的特征规律。利用图形编辑直观快捷的优点,实现了远距离目标航迹的实时生成,编辑方便,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6.
为验证不同融合方法的融合效果和系统处理时间及其性能,采用多雷达系统组网对不同维数据融合处理的映射法、升维法、分维法的融合框架和融合算法进行分析,并利用计算机仿真方法得出并分析对比数据。仿真结果表明:3种处理不同维数据融合的方法中,分维法在融合误差、关联概率方面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7.
针对多传感器航迹关联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区间数和DS(Dempster/Shafer)证据理论的解决方法。该方法通过分析误差对参数测量的影响,构建传感器探测目标参数真实值区间数,通过计算区间数之间的相对支持度,获取目标参数对于航迹相关的支持程度,基于DS证据理论将不同参数对航迹相关的支持程度进行合成,以此解决航迹关联问题。实例表明,该方法能够较好地解决多传感器航迹关联问题。  相似文献   
8.
主要是利用统一建模语言(UML)工具对对空情报雷达组网仿真系统进行了简要的需求分析,提出了该系统所要实现的基本功能,并采用用例图对其进行了描述,在此基础上,又对系统进行了静态和动态建模,给出了系统的基本结构要素和行为要素。使用UML工具对该系统进行建模,有利于捕获系统需求,易于理解。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人工神经网络和模糊控制技术,结合各个车道的到车率,提出一种全新的智能交通控制方法.仿真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设计的控制系统控制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大学>之"大学之道",体现了我国封建社会的高等教育宗旨,阐发了儒学的学习门径,近代以来屡屡成为教育救国者挞伐的对象,但其理念作为传统文化的有效组成已广植于国民与社会的心理深处.并未随科举制度的废除而退出历史舞台.在现代高等教育的百年进程中,"大学之道"应时而变,历经了瓦解、浮沉、变异直至衰微的发展变迁.当前,"大学之道"随传统文化升温重新为人津津乐道,这种情况下尤其应警惕其负面价值观对中国现代大学精神构建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