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工业技术   8篇
  2020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LNO薄膜电极的制备及其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基化学溶液涂布(water basedcoating)的方法,在SiO2/Si上制备出了LaNiO3(LNO)导电金属氧化物薄膜。系统研究了退火温度、退火时间、厚度等工艺条件对LNO薄膜电学特性和结构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制备的LNO薄膜电阻率为1.77×10-3Ω·cm,且具有良好的形貌。以LNO为独立下电极,制备出了Au(Cr)/PZT/LNO/SiO2结构的铁电电容,通过其电滞回线和漏电特性的测试,可见制备的LNO薄膜可以很好地满足作为铁电电容电极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以L a Ni O3( L NO)为独立下电极,制备出Au( Cr) / PZT/ L NO/ Si O2 结构的铁电电容,与使用Pt下电极对比,其抗疲劳特性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在1MHz频率10 V电压下,经过10 1 1 次脉冲反转,其( P* - P^ )仅下降了11%左右,这主要是由于使用氧化物电极可以极大地降低PZT与电极界面处的氧空位的形成和积聚.通过不同频率和相同频率不同脉冲宽度条件下疲劳特性的测试,观察到随着测试频率的升高,抗疲劳特性也随之提高;在相同频率下,随着测试脉宽的加大,疲劳现象加剧;同时,结合缺陷对载流子的俘获和带电氧空位的迁移理论很好地解释了上述现象  相似文献   
3.
康晓旭 《建筑》2011,(16):57-58
随着大型机械的普遍使用,高层建筑对高强度混凝土的各种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本文在分析高强度高性能混凝土概念的基础上,对高强度混凝土的原材料、配合比设计原则、技术问题以及具体的施工控制方法进行了分析。旨在为高强度混凝土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集成铁电工艺的迅速发展和铁电电容的广泛应用 ,铁电电容模型的缺乏已成为制约基于铁电电容电路设计和优化的瓶颈。文中提出的非线性双电容铁电电容模型是线性双电容铁电电容模型的改进 ,它不仅与线性双电容模型一样易于用宏模型实现 ,而且比后者具有更高的精度和更简单的控制方式。以 1 T/1 C单元作为基于铁电电容电路设计优化的实例 ,定性分析了位线寄生电容对读出窗口的影响 ,并在 HSPICE中用非线性双电容模型进行了仿真 ,得到位线寄生电容与 1 T/1 C单元铁电电容比例 (CBL/CF E)对读出窗口的最优值 :CBL/CF E=2 .4  相似文献   
5.
根据非挥发逻辑的概念 ,分析了非挥发逻辑必须满足的条件。根据逻辑状态在电路中存在的形式与2T/ 2CFeRAM单元结构的相似性 ,得出了基于铁电电容的铁电非挥发逻辑的基本原理。以非挥发CMOSD触发器为例 ,对非挥发D触发器单元及其外围电路进行了设计和仿真 ,给出了基于铁电电容的非挥发逻辑实现的方法。最后 ,提出了非挥发FPGA的概念 ,为非挥发逻辑在数字系统中的应用提供了原型。  相似文献   
6.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思路、应对与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重点工作,提出应紧抓目标导向,以系统性思路布局体系建设,针对实践中的矛盾问题提出了全面评估自然文化资源、严格执行“三个不”、充分论证类型整合、以实效看待类型归并、科学确定范围调整5个方面的技术应对措施,对风景名胜区、三条控制线、分区管控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努力探索中国特色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7.
以LaNiO3(LNO)为独立下电极,制备出Au(Cr)/PZT/LNO/SiO2结构的铁电电容,与使用Pt下电极对比,其抗疲劳特性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在1MHz频率10V电压下,经过1011次脉冲反转,其(P-P^)仅下降了11%左右,这主要是由于使用氧化物电极可以极大地降低PZT与电极界面处的氧空位的形成和积聚.通过不同频率和相同频率不同脉冲宽度条件下疲劳特性的测试,观察到随着测试频率的升高,抗疲劳特性也随之提高;在相同频率下,随着测试脉宽的加大,疲劳现象加剧;同时,结合缺陷对载流子的俘获和带电氧空位的迁移理论很好地解释了上述现象.  相似文献   
8.
康晓旭 《建筑设计管理》2011,28(9):54-55,72
创新作为每一种实践行为的发展出路,在建筑设计中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建筑设计研究的不断深入,建筑领域对当前的一些建筑设计理念产生了一些争论。部分大城市的重点建设项目引发了越来越多的社会争议,建筑设计的理念和目的性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在分析建筑设计的目标、建筑设计本质特点以及建筑设计特征的基础上,深入地分析了建筑创新思维的内涵,旨在为提高我国建筑设计的成效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