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分析成人肠套叠的临床特点,探讨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高诊疗水平.方法 对1996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146例成人肠套叠临床资料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术前确诊89例,占60.9%,其中B超10例,钡灌肠13例,肠镜6例,CT60例(67.5%).146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42例合并器质性病变,小肠病变占99例(69.7%),结肠病变占43例(30.3%),良性病变100例(70.4%),恶性病变42例(29,6%),143例行肿瘤根治性切除术或相应肠段切除术,2例行单纯复位,1例行复位后固定术.5例术后死亡,余均恢复良好.结论 提高对成人肠套叠警惕性是诊断的关键,检查应首选腹部CT,必要时可结合腹部彩超等检查,治疗则首选手术治疗,尽早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肠造口还纳术病人的临床特征,从而减少并发症。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胃肠外科治疗的131例小肠造口还纳术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既往有无严重腹腔感染、腹腔放化疗、多次腹部手术史等高危因素,分为低危组及高危组,低危组96例,高危组35例。病人术前行影像学检查,包括胸腹部增强CT、心电图、电子肠镜、消化道造影、心脏彩超等;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生化指标、肿瘤标志物、凝血、血气分析及降钙素原等检查。病人入院后给予适当全身支持治疗,根据术前评估情况,切口选择经造瘘口处或腹部正中切口等部位进入,术后予抗感染、营养支持、补充白蛋白、切口换药、腹带包扎、腹腔冲洗等处理。高危组均于小肠造口术后6个月以上接受还纳手术,低危组2~6个月内接受手术。结果低危组住院时间为(8.08±0.98)d,高危组为(12.34±7.55)d。小肠造口还纳术高危组术后发生腹腔感染、切口感染、切口疝气、肠瘘等并发症较低危组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死率较低危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 min运动试验阳性的病人比阴性病人并发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高危因素的小肠造口还纳术是一个具有极高风险的手术,手术时间长、出血多,常合并不可避免的多处肠管损伤或肠切除,术后肠瘘、腹腔感染、切口感染及切口疝发生率高,恢复慢,费用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直肠癌合并尿毒症病人临床特征,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收治的64例直肠癌并发尿毒症病人的临床资料。病人术前行电子肠镜、胸腹部CT、盆腔磁共振、肺功能、心脏彩超等物理学检查及血常规、生化指标、肿瘤标志物、血气分析等实验室检查。所有病人均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行营养评分,并行运动能力的评估。入院后给予积极的全身支持治疗及血液透析。病人均选择行腹腔镜下直肠癌切除手术,必要时加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术。结果 64例病人均行腹腔镜下直肠癌切除术,其中根治性手术54例,姑息性手术10例,37例同时行肠造瘘术,术中输尿管损伤2例,骶前大出血1例。术后麻痹性肠梗阻5例,切口感染或全层裂开6例,吻合口瘘5例,肺部感染14例,呼吸衰竭10例,胸腔积液24例,心功能衰竭9例,败血症6例,脑梗死1例,腹腔出血2例。术后5例病人死亡,死因:术后出现吻合口瘘2例,呼吸循环衰竭2例,败血症1例。55例获得随访,20例病人随访期间死亡,其中12例死于肿瘤复发、转移,6例死于尿毒症,1例死于脑梗死,1例死于心肌梗死。结论对于尿毒症合并直肠癌的病人,手术风险极高,但通过充分的术前评估,术前心肺功能锻炼,加强围手术期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确保手术吻合口的高质量,加强抗感染,充分的血液透析,可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病死率,已不再是手术绝对禁忌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