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54篇
医药卫生   68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输尿管转移性腺癌一例报告孙颖浩许传亮钱松溪杨庆输尿管转移癌少见,我院收治1例。报告如下。患者,男性,59岁。因发作性左肾区绞痛伴全程肉眼血尿1个月余于1997年2月19日入院。患者因胆囊癌1个月前在外院行胆囊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胆囊低分化腺癌。B超...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改良的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RLRC)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5例为在减压前完整游离囊肿壁后减压的传统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12例为术中先行囊肿减压的改良去顶术,两相比较手术时间和出血量.结果 用改良的手术方法可以明显缩短手术时间,但出血量相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 改良后的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使操作更简单、便捷,并同样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前列腺癌激素治疗是由Huggins等在1941年开创的。此后,在临床应用中体现出的显著疗效使得这种治疗直至今日仍被认为是晚期前列腺癌的最有效治疗方法。但是,激素治疗是否仅仅适用于晚期患者的治疗呢?大量的临床实践与文献报告已经揭示,在一些其他脏器的实质性肿瘤的治疗中,术前应用化疗的确能够缩小肿瘤以提高肿瘤的完整切除率,而术后的  相似文献   
4.
他达拉非在阴茎勃起功能障碍中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他达拉非是一种口服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PDE-5抑制剂药物,其作用时间可以维持到服用药物后36h,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且可以改善由其它疾病导致的勃起功能障碍,本文对他达拉非治疗阴茎勃起功能障碍的疗效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前列安栓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各种疼痛和不适感等症状的有效性、安全性和依从性。 方法 安慰剂对照随机双盲试验。 72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36例 ,每晚前列安栓 1粒纳肛 ,连续 1个月 ;对照组 36例 ,安慰剂治疗 1个月。根据前列腺按摩液 (EPS)和美国国立卫生院 (NIH)前列腺炎症状评分评估疗效。 结果 治疗组痊愈 1例 (2 .8% ) ,显效 7例(2 0 .0 % ) ,有效 16例 (45 .7% ) ,总显效率 2 2 .8% ,总有效率 6 8.6 %。对照组无痊愈病例 ,显效 2例(5 .7% ) ,有效 8例 (2 2 .8% ) ,总显效率 5 .7% ,总有效率 2 8.6 %。两组各有 1例在治疗 2周内退出试验。两组相比 ,总有效率和总显效率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结论 前列安栓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安全、有效 ,患者依从性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MCRCC)的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改变特征.方法 对1990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病理科病理诊断为肾细胞癌(706例)中的21例MCRCC进行了光镜、免疫表型观察和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及杂合性缺失(LOH)检测.结果 21例MCRCC患者年龄34~72岁(平均年龄50岁),男19例,女2例.肉眼或镜下血尿3例,18例因体检而偶然发现.10例肿瘤位于左肾,11例位于右肾.T1期18例,T2期2例,T3期1例.其中1例侵犯肾包膜,均无淋巴结转移.随访20例,无一例死于肾癌,未发现肾癌转移或复发病例.组织学观察,肿块最大直径0.3~10.0 cm(平均3.6 cm).切面呈多房性囊性,囊腔大小不等,囊腔间隔厚薄不均(0.1~0.5 cm.平均0.2 cm),内含淡黄色液体或胶冻样或血性液体.囊腔内衬单层或多层上皮细胞,胞质透明或淡嗜酸性.囊腔间隔内也可见呈巢状或腺泡状排列的透明细胞.Fuhrman 1级16例,Fuhrman 2级5例.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瘤细胞波形蛋白、ABC、CAM5.2、上皮细胞膜抗原(EMA)均呈阳性表达,CD10阳性表达6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阳性表达16例.分子遗传学观察,21例标本中,PCR扩增成功的有11例,5例发现微卫星变异,3例有LOH,其中D3S1560基因座2例,D14S617基因座1例;2例有MSI,分别为D9S168和D14S617各1例.结论 MCRCC是一种少见的肾囊性肿瘤,具有独特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肿瘤预后良好,可通过手术切除而治愈.  相似文献   
7.
Toinvestigatetheroleoftransurethralmicrowaveneedleablation (TUMWNA)inthemanagementofbladdercancer ,TUMWNAwascarriedoutin 2 4patientswithbladdercancersince 1989 FromJanuary 1989toDecember 1997,2 4patientswithbladdercancerweretreatedwithTUMWNA The 15menand 9womenwere 4 2…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尿道压力分布图(UPP)对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α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治疗效果的预测.方法:用改良苄胺唑啉UPP试验将BPH患者分为阳性及阴性组,比较UPP图诸参数之差异.结果:143例BPH患者行改良苄胺唑啉UPP试验,阳性64例,占全部病例(457例)的14.0%.资料完整者阳性组(38例)及阴性组(28例)试验前最大尿流率(Qmax,ml/s)及UPP诸参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阳性组Qmax增加、UPP诸参数减少有显著性差异(P<0.01).阳性组试验前后相比膀胱颈压及前列腺部压力降低低于膜部,试验后此两处压力相对值增高.结论:用UPP图形不能代替苄胺唑啉UPP试验来预测BPH患者α受体阻滞剂治疗效果,BPH伴功能性梗阻者对α受体阻滞剂最敏感区是远段尿道括约肌.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的发生率逐年上升.约20%的肾癌患者在疾病诊断时已经发生肿瘤的进展转移,而且近30%的局限性肾癌患者在肿瘤切除后会发生复发转移.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舒尼替尼(Sunitinib,Sutent(R))被作为进展性肾癌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但是10%~20%的进展性肾癌患者在初次治疗时就对舒尼替尼先天耐药,其余的患者往往在接受舒尼替尼治疗6至15个月后出现耐药和疾病进展,这些现状使得舒尼替尼并不能有效延长肾癌患者的生存期.许多研究提出信号转导旁路的活化可能是肾癌舒尼替尼耐药的潜在原因,然而其生物学机制尚待阐明.另一方面,目前尚缺乏预测舒尼替尼治疗疗效的生物学标志物.因此,探索肾癌舒尼替尼耐药的生物学机制以及寻找预测舒尼替尼治疗疗效的生物学标志物十分迫切.LncRNA可多水平调节基因表达,与miRNA、mRNA或蛋白质结合发挥转录后水平的调控.LncRNA参与调节肿瘤的多种生物学特性,包括增殖、凋亡、转移、代谢等,然而IncRNA在肿瘤耐药尤其是舒尼替尼耐药中的作用尚未见报道.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泌尿外科王林辉教授团队探讨IncRNA在肾癌舒尼替尼耐药中的生物学作用及分子机制,为舒尼替尼抵抗的肾癌患者提供新的联合治疗靶点,并寻找可预测肾癌患者对舒尼替尼治疗反应性的组织学和血清学标志物,为肾癌的个性化治疗提供重要参考.该成果发表于Cancer Cell杂志[2016,29(5):653-668].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体内培养筛选出高恶性度、高转移潜能的膀胱癌细胞系,构建膀胱癌裸鼠多器官转移模型,以期为进一步转移性膀胱癌的研究和诊疗奠定基础。方法将膀胱癌T24细胞系原位种植于裸鼠膀胱成瘤后(5周),取出原位瘤进行细胞培养,经胶原酶消化处理后以RPMI1640培养液+10%胎牛血清培养。采用差异性胰酶消化法进行传代以去除间质细胞。细胞系稳定传代(20代)后原位种植于6只裸鼠膀胱。5周后处死裸鼠,观察肿瘤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情况。取下原位瘤体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鉴定是否为膀胱尿路上皮来源。结果成功筛选出高侵袭性膀胱癌细胞系(T24M细胞系),T24M的细胞形态稳定,已经传至第86代,细胞形态和生长速度均无明显变化,且T24M细胞冻存复苏后的生长状态良好。将T24M细胞系稳定传代后(20代)种植于6只雌性裸鼠膀胱,35d后处死,解剖后发现,6只裸鼠均荷瘤成功且发生远处转移,平均每只裸鼠发生远处转移的器官数为7个(5~9个),包括髂血管淋巴结、腹膜后淋巴结和肝转移等,转移发生率为6/6,成功建立膀胱癌裸鼠多器官动物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T24细胞系和T24M细胞系裸鼠膀胱原位肿瘤均高表达角蛋白CKAE1,可证实裸鼠肿瘤均来源于尿路上皮。结论膀胱癌裸鼠多器官转移模型成功建立。T24M细胞系和裸鼠多器官转移模型可用来进一步研究膀胱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