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社会科学   18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市场一体化引致的地区专业化与产业集聚的变化一直是区域经济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本文在一个简单的分析框架基础上 ,利用两位数水平的制造业数据 ,实证分析了中国 1 980、 2 0 0 1年地区专业化和产业集中率的变化情况。研究发现 ,改革以来中国地区间的专业化水平和市场一体化水平已有提高 ,产业布局已发生根本改变 ,绝大部分行业已经或正在转移进入东部沿海地区 ;结合国际经验的进一步讨论认为 ,中国现阶段仍处于“产业高集聚、地区低专业化”的状况 ,国内市场一体化水平总体上仍较低 ,且滞后于对外的一体化水平 ,这一现状使得制造业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 ,无法向中部地区转移 ,进而推动了地区差距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2.
价格机制能否在实现市场出清的同时,使得居民和企业不存在迁移动机,即实现市场和空间的双重均衡?本文根据空间质性和市场结构两个维度将空间经济理论分为四个类别分别进行回顾与分析。本文指出,空间经济学的发展仍然面临“空间不可能定理”的挑战。价格机制有可能导致空间失衡,即居民和企业空间分布的不稳定。本文进一步以量化区域模型为例,证明空间均衡的存在性和唯一性要求市场集聚力与市场离散力保持相对平衡,而这一条件在现实中可能难以保证。在空间失衡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实施适当的空间政策调整离散力和集聚力以维持两种力量的相对平衡,从而更好地实现空间均衡和房价稳定。  相似文献   
3.
产业集聚与农村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伴随着非农产业向沿海地区集聚的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跨省流动转移。本文以一个新国际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为框架详细分析了这一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跨省转移的结构、数量、城镇类别选择、行业选择等等,发现跨省流动的绝大部分劳动力是从人口较为密集的中部地区和西南地区向产业已有一定集聚优势的沿海地区转移。文章最后以广东省为案例,分析了外来农民工的进入与流入地、流出地的经济发展关系,发现它符合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推断。本文最后得出的政策含义是推动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对发展中西部经济、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集聚的不同内涵出发,选择制造业二位数行业与四位数行业在县级层面的空间分布为研究对象,以行业基尼系数与地区Hoover系数为指标,详细分析目前中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状况,对长期以来学界关于区域集聚水平较低、地区间产业存在同构化倾向的论争做出明确回应,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研究结果显示,制造业各行业在县级经济体的分布是不平衡的,县级经济体的专业化倾向明显,其行业基尼系数与地区Hoover系数均处于较高水平。因此,在继续保持县级经济体的专业化水平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大中型城市是解决制造业产能过剩等问题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5.
袁教授 ,您是研究宏观经济问题的专家 ,从您的求学经历来看 ,您在国外接受了西方经济学的系统训练 ,并以运用西方经济理论来研究中国实际经济问题而著称。在您的求学生涯中 ,您的前后两位导师是否对您的学业产生较大影响 ?请扼要地介绍一下您的求学轨迹。●我是 1 975年高中毕业的 ,毕业后曾在一个汽车修理厂做过临时工 ,也作为知识青年下过乡 ,深知工人、农民的生活疾苦 ,对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具有浓厚的兴趣。 1 977年恢复高考 ,我被杭州大学录取 ,成为“文革”以后最初一批学经济学的学生。今天看来 ,这一批学生在经济学求学的道路上 ,走…  相似文献   
6.
中国地区差距演变及其结构分解   总被引:116,自引:1,他引:116  
改革以来中国地区差距经历了80年代的短暂下挫后持续上升 ,同时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也出现分化 ,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优势日益明显。本文将地区差距演变与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进度及其空间分布差异通过基尼系数结构分解法联系起来 ,系统阐述了改革以来地区差距持续扩大的根本原因是第二产业的高产值份额和非农产业在空间上的不平衡分布。同时 ,本文认为缩小地区差距的主要途径应该是扭转非农产业在空间上的不平衡发展 ,帮助西部地区发展制造业。一、引言1978年以来中国逐渐放弃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指导原则的计划经济体制 ,代之以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7.
制造业扩散的时刻是否已经到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集聚水平是否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本文以此为研究目标,利用1998~2007年规模以上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库详细分析了制造业区位分布的变化.我们发现,尽管沿海地区仍然是国内制造业的集聚区域,但是以2004年为界,制造业集聚的拐点已经开始显现;具体说来,在1998~2004年期间由于浙江、江苏与山东等省份的产业集聚能力增强致使中国制造业总体上呈现出集聚趋势,在2004~07年期间由于广东、江苏与上海等省市的产业向中部地区与北部沿海地区扩散,使制造业总体上呈现扩散趋势.同时,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发展经验来说,地级城市间的制造业集聚水平仍然较低.  相似文献   
8.
城市竞争力和地产价格——上海市住宅建筑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段时期业界人士、学者和政府官员对近年来国内房地产市场价格持续上升是否是“房地产泡沫”一说存在很大争议。本文针对这一现象 ,选择上海市住宅市场具体分析该市住宅的建筑与销售面积、住宅投资额及其来源、存量房结构及其交易量、基础设施投资额、房产公司当年收入来源、人均收入增长率等一系列指标 ,综合考察上海住宅市场的发展过程。我们认为 ,上海住宅市场基本是一个结构不断优化、面向大众消费者并已处于稳步繁荣的良好局面 ,而这一判断基本排除了上海住宅市场存在泡沫的可能性。同时究其根源 ,这一稳步繁荣的局面是以上海在长江三角洲地区进而全国的城市竞争力为基础的。本文最后对保持上海独特的城市竞争力和推动住宅市场的稳步繁荣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财政分权与小学义务教育   总被引:74,自引:0,他引:74  
主流的财政分权理论一般认为,通过“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两种机制可以提高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社会福利水平。本文将这一理论应用于1978年以来的财政分权改革与中国小学义务教育的案例,发现财政分权并没有增加小学义务教育的有效供给。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是,西方通行的财政分权促进社会福利水平提高的两种机制在中国并不发挥作用,尤其是人口流动障碍及其地区性差异导致地方政府行为向追求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率的方向转变,导致各地区激烈的财政竞争并相应挤占了义务教育等外部性较强的准公共产品性质的财政支出。本文还发现,财政分权对富裕地区与贫困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它推动了富裕地区的经济增长而抑制了后者。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推进速度的地区差异: 基于产业集聚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与制造业向沿海地区的集聚,我国城市化步入加速阶段.以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可以发现,各地区城市化推进速度差异巨大,沿海地区城市化在原先较为薄弱的基础上推进速度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东北地区城市化在原先较高的基础上推进速度相对缓慢,而其余地区城市化推进速度快于东北地区,从而在时间趋势上表现为城市化水平的地区趋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