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3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8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了解丙泊酚、氯胺酮复合静脉麻醉对乳腺手术的效果。方法:术前给予异丙酚2mg/kg匀速静注,手术时给予氯胺酮(1~2)mg/kg缓慢静推,术中根据手术刺激和患者表现,可追加氯胺酮(0.5~1)mg/kg静注。结果:给予丙泊酚诱导后,HR略有下降,MAP低于诱导前20%以下(P〈0.01),呼吸变浅、变慢,SpO2明显下降(P〈0.05),需特殊处理。给予氯胺酮后,心率、血压均回升。结论:丙泊酚联合氯胺酮用于乳腺手术安全可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肌阵挛性小脑协调障碍一例报告青海红十字医院神经科崔永林,孙芸,姚泽宇患者,女,14岁,住院号107443,于1993年7月3日,以间断性四肢阵挛发作月余,行走不稳3天入院。患者入院前2月,无明显诱因,常在吃饭时突然四肢抽动、掉碗、掉筷,伴有短暂的发呆...  相似文献   
3.
异丙酚麻醉起效快 ,催眠时间短 ,苏醒恢复完善 ,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 ,临床上已广泛用于小儿各种手术的麻醉。但用于小儿眼科手术的报道较少 ,我科自 2 0 0 3年 3月开始共对 3 1例小儿眼科手术用静脉泵注异丙酚加氯胺酮复合麻醉进行临床观察 ,并与传统的地西泮加氯胺酮麻醉进行比较 ,现介绍如下。资料与方法1 一般资料 小儿眼科手术共 3 1例。其中 ,斜视 2 3例 ,白内障 +晶体植入 6例 ,青光眼 2例 ,年龄 3岁~ 9岁 ,体重 1 2 .6kg~ 2 5kg ,男 2 3例 ,女 9例。随机分为异丙酚 +氯胺酮组Ⅰ组和地西泮 +氯胺酮组Ⅱ组。组间年龄、体重、时…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七氟醚、丙泊酚静吸复合麻醉联合骶管阻滞用于小儿疝气手术的效果。方法:用七氟醚8%吸入浓度快速诱导,待患儿睫毛反射消失,降低吸入浓度至4%~6%,开放患儿静脉通道,行骶管阻滞后停止吸入七氟醚,静脉给予丙泊酚1~1.5mg/kg,即以丙泊酚2~4mg/kg.h静脉泵注维持麻醉,手术结束前逐渐减少丙泊酚麻醉维持用量。结果:8%七氟醚吸入浓度快速诱导使患儿意识消失时间快,实施静脉穿刺、骶管阻滞,手术开始以丙泊酚静脉维持,术中有3例患儿有肢体扭动,出现呼吸、心率加快等麻醉转浅现象,启用七氟醚吸入麻醉后恢复平稳。结论:七氟醚、丙泊酚静吸复合麻醉联合骶管阻滞用于小儿疝气手术的麻醉效果确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腋路神经阻滞自控镇痛的临床疗效。认为采用腋路神经阻滞自控镇痛能有效减轻患者痛疼,提高上肢手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操作方便,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单管法与双管法硬膜外分娩镇痛对胎儿头位异常初产妇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根据产妇病例号的先后顺序将该院收治的440例行经阴道试产的胎儿头位异常初产妇分为单管法硬膜外分娩镇痛组(A组)和双管法硬膜外分娩镇痛组(B组),每组各220例,比较两组产妇分娩结局。结果 B组中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均明显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314、6.003,均P〈0.05);两组产妇宫口开大程度、第三产程时间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392、0.112,均P〉0.05)。B组胎位转复分娩率、剖宫产率、器械助产率、缩宫素使用率均明显低于A组,第二产程镇痛满意度明显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921、5.558、10.394、15.337、13.007,均P〈0.05)。B组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和产程停滞率明显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391、6.667,均P〈0.05)。两组新生儿体重、娩出1 min Apgar评分、5 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592、0.290、0.331,均P〉0.05)。结论双管法硬膜外分娩镇痛用于胎头位置异常初产妇的分娩结局优于单管法,值得在产科分娩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观察听觉诱发电位在骨科脊椎手术术中唤醒实验的临床效果.方法:21例行脊椎手术ASA Ⅰ-Ⅱ级患者,术前访视时向患者详细解释唤醒试验的方法、意义.唤醒试验随机分为两组:Ⅰ组听觉诱发电位(AAI)监测组:麻醉诱导、手术开始后调整AAI值在20左右,在术者探查椎管后安装固定棒前逐渐调整麻醉给药速度使AAI值维持在30左右,安装固定棒后关闭、减慢麻醉给药速度,待AAI值升至40时开始呼唤患者名字.Ⅱ组麻醉方法同Ⅰ组,在术者探查椎管后安装固定棒前逐渐调整麻醉给药速度以临床经验和根据血流动力学指标判断患者意识唤醒患者.两组根据患者反应嘱其活动双下肢,判断神经、运动情况无异常后,立即加大镇静、镇痛药速度,并静注肌松药,使手术正常进行.记录两组安装固定棒后T1并唤醒成功,T2时间及两组的MAP、HR、AAI值.结果:安装固定棒后到开始唤醒患者成功时间,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唤醒成功T2的MAR、HR、AAI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听觉诱发定位在骨科脊椎手术术中唤醒实验可使唤醒时间缩短且生命体征平稳并减少神经损伤时间.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