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0篇
工业技术   17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目的探讨TIPSS技术在治疗门静脉癌栓合并门脉高压中的技术特点及禁忌证.方法16例门静脉癌栓合并门脉高压症患者,9例门静脉主干完全堵塞,7例门静脉主干及分支有不同程度栓塞;6例合并门脉海绵样变;1例单纯上消化道大出血;4例单纯顽固性腹水;11例上消化道大出血合并顽固性腹水.结果 16例中11例患者成功行TIPSS治疗,技术成功率约68.8%,门脉压力从术前4.9kPa降至2.4kPa,平均降低2.5kPa,腹水减少或消失,症状缓解,平均生存136d.5例失败.结论 TIPSS是治疗门脉癌栓引起的上消化道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局部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对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用经导管血栓局部先团注量灌注尿激酶250 000 U,然后以125 000~150 000 U/h持续灌注. 结果全组溶栓治疗时间4~76 h,平均38 h, 尿激酶用量750 000 U~9 750 000 U,平均5 150 000 U,血管再通率88.3%.病程<4周的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形成患者46例,溶栓后阻塞段血管再通44例(95.7%).在14例慢性血栓形成患者中,血管再通9例(64.3%).对残存狭窄>3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肝静脉流出道梗阻(HVO)的介入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肝移植术后(劈离式肝移植2例,活体肝移植3例)发生HVO,实施支架植入(4例)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介入技术要点。结果介入治疗3例采取经皮肝穿刺肝静脉入路,2例采取右颈内静脉入路。肝静脉造影显示HVO发生在肝左或肝右静脉与下腔静脉吻合口3例,在肝总静脉与肝右静脉吻合口2例。5例介入治疗均成功,介入术后肝静脉与右心房间压力梯度从(15.4±5.6)mmHg 下降到(1.9±1.2)mmHg 。术后随访9~482d,无一例发生再狭窄。术后1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4例术前明显升高的血清转氨酶和(或)胆红素术后均恢复正常。术前伴有大量腹水、消化道出血的2例术后腹水均缓解,消化道出血停止。结论HVO是肝移植术后少见并发症,危害严重,介入治疗是其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导致缺血型胆管损伤的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6月至2008年6月,11例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导致胆管损伤,接受肝动脉支架成形联合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和(或)经皮经肝胆管引流(PTCD)处理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患者成功植入12枚冠脉支架,5例单独采用胆道ERCP引流,3例采用PTCD,3例ERCP疗效欠佳后改用PTCD。随访4个月至4年,6例死于感染,其中5例1年内死亡,3例再次接受移植,2例生存至今。结论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导致缺血型胆管损伤总体疗效欠佳。肝动脉支架联合胆道长期引流可延长移植物存活期,为再次肝移植提供机会  相似文献   
5.
6.
【摘要】 目的 构建小鼠胆总管结扎(BDL)及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两种门静脉高压症(PHT)模型。方法 24只C57BL/6小鼠,随机分成4组(BDL组及相应对照组,CCl4诱导组及相应对照组),每组6只。BDL及CCl4诱导法构建PHT小鼠模型后,经门静脉主干穿刺测取门静脉压,并通过血清谷氨酸转氨酶(ALT)及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检测,肝脏切片苏木精-伊红(HE)及天狼星红染色,α- 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免疫组化检查分别对模型肝功能、肝纤维化及肝星状细胞激活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两种建模方法均使小鼠门静脉压上升,CCl4诱导组上升更为显著。两模型组小鼠与相应对照组相比,均呈现严重肝功能损伤、肝纤维化及肝星状细胞激活。结论 BDL及CCl4诱导方法均能成功构建PHT小鼠模型,其门静脉压、血清学生化指标及肝脏病理学改变均符合PHT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应用血管性介入栓塞治疗盆腔疾病导致严重并发症的原因,进一步提高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 201例盆腔疾病患者用Seldinger法穿刺插管行盆腔靶器官的供血动脉栓塞,对术后出现的严重并发症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发生严重并发症9例,发生率为4.5%.其中臀部缺血坏死4例,尿频、尿急、尿痛、血尿2例,下肢麻木、感觉障碍2例,阴道流脓血性分泌物2例,会阴严重水肿1例.结论盆腔血管性栓塞治疗中注意控制某些相关因素可有效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PVA颗粒作为栓塞材料在部分性脾栓塞术(PSE)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脾亢)中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50例肝硬化脾亢行PSE患者,依据PSE术所采用的栓塞材料不同分为2组:A组26例,栓塞材料为明胶海绵颗粒;B组24例,栓塞材料为300~700 μm的 PVA颗粒.随访观察两组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和红细胞计数变化及术后反应.选取术后1年资料完整的41例进行分析,其中A组22例,B组19例.结果两组术后1年内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两组术后红细胞计数一直无明显变化(P>0.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不同类型胆道狭窄的多层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以55例经皮胆道造影(PTC)或内镜逆行胆道造影(ERC)证实的移植术后胆道狭窄患者为对象,分析缺血型胆道狭窄(IBS)23例及非缺血型胆道狭窄(NIBS)32例患者的肝内、外胆道及肝动脉病变情况,根据二项分布样本总体概率的Z检验比较两组多层CT表现差异。结果多层CT检查中,54/55例(98.2%)胆道狭窄患者发现不同程度胆管扩张,1例弥漫性肝内胆管狭窄、无肝内外胆管扩张的IBS患者漏诊。IBS患者肝门区胆管狭窄(21例,91.3%)、肝内胆管不均匀扩张(16例,69.6%)发生率显著高于NIBS患者(分别为4例,12.5%和12例,37.5%)(单侧P值<0.01);胆总管吻合口狭窄(8例,34.8%)、肝外胆管扩张(8例,34.8%)、肝内胆管均匀扩张(6例,26.1%)发生率显著低于NIBS患者(分别为27例,84.4%、29例,90.6%和20例,62.5%)(单侧P值<0.01)。CTA发现16/23例IBS及5/32例NIBS患者肝动脉狭窄,IBS患者肝动脉狭窄发生率高(单侧P<0.01)。IBS组5例合并肝内胆汁瘤及2例合并胆源性肝脓肿患者全部出现重度以上肝动脉狭窄。2/3例胆漏患者合并IBS,CTA发现1例肝动脉血栓、1例极重度肝动脉狭窄。结论IBS、NIBS在胆道狭窄部位、继发性胆管扩张部位和肝内胆管扩张多层CT上有不同的表现特征,肝门区胆管狭窄及肝内胆管不均匀扩张为IBS主要表现;CTA还能发现相关血管病变,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TACE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细胞癌(HCC)门静脉癌栓(PVTT)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纳入TACE联合CT引导下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的HCC合并PVTT患者48例。根据PVTT部位,分为门静脉主干癌栓(A型)、门静脉一级分支癌栓(B型)和门静脉二级及以下分支癌栓(C型)。根据粒子是否植入到PVTT内,分为癌栓内直接植入法(癌栓内部植入组)和癌栓周围植入法(其粒子植入到癌栓周围1.7 cm内的肝实质或肿瘤内,癌栓周围植入组)。比较不同类型PVTT及不同植入方法的癌栓控制率(DCR)、癌栓进展时间(TTP)及患者总生存率(OS)。结果 48例患者均成功进行TACE及粒子植入治疗。A、B、C型PVTT患者,中位OS(mOS)分别为8、11.5和15个月,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癌栓DCR分别为61.5%、70.8%和72.7%(P=0.548),肝内肿瘤DCR分别为69.2%、75.0%和81.8%(P=0.483);癌栓中位TTP分别为4.5、8和11个月(P=0.030),肝内肿瘤中位TTP分别为5、9和9.5个月。癌栓内部植入组和癌栓周围植入组的mOS分别为10和11.5个月(P=0.239);癌栓DCR分别为69.2%、68.2%(P=0.591),肝内肿瘤DCR分别为73.1%和77.3%(P=0.502);癌栓中位TTP分别为7和10个月(P=0.276),肝内肿瘤中位TTP分别为8和9.5个月(P=0.089)。结论 TACE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HCC伴PVTT,可有效控制PVTT和肝内肿瘤进展,延长患者生存期;癌栓内直接植入法和癌栓周围植入法,对PVTT的疗效无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