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3 毫秒
1.
2006年福州流感监测点病原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2006年福州市流感监测点分离的58株流感毒株,为防治提供依据。[方法]用鸡胚法和MDCK细胞法分离病毒,用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对病毒进行型和亚型鉴定。[结果]病毒阳性率8.1%(58/712)。其中甲1亚型(H1N1)39株;乙型(B)19株,其中Yamagata系8株,Victoria系11株。[结论]2006年福州市全年流感以H1N1型为主,与往年不同的是流行高峰除4月外,1月形成一个更高的流行峰,夏季高峰仍在7月。2007年应密切关注甲3亚型流感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福建省2006年发现的1例登革热病例进行实验室检测并鉴定病毒型别。[方法]应用免疫层析及ELISA方法检测感染者双份血清中病毒IgM和IgG抗体,逆转录-套式PCR方法扩增登革病毒特异性核酸片段,并与1~4型病毒特异性产物比较,判定其型别。[结果]双份血清标本均检出病毒IgM抗体,恢复期血清中IgG抗体出现阳转。使用通用引物和型特异性引物,在急性期标本中检出血清3型登革病毒特异性核酸,其他型别为阴性。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该病人系从菲律宾回国,在当地有蚊虫叮咬史。[结论]该登革热病例为血清3型病毒感染。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其感染地可能为菲律宾,为防止病毒暴发流行,应对其进行密切监测。  相似文献   
3.
在近几年乙脑流行季节,从福州地区部分医院采集到67例临床脑炎患者的血清(双份血清20对,单份血清47份),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血凝抑制试验分别检测出Colti病毒和乙脑病毒抗体。用上述两种方法检测的结果,有四种血清抗体反应类型,第一种是仅查到Colti病毒抗体,占4.45%(3/67);第二种是仅查到乙脑病毒抗体,占20.9%(14/67);第三种是既查到Colti病毒抗体,又查到乙脑病毒抗体,占23.9%(16/67);第四种是既未查到Colti病毒抗体,又未查到乙脑病毒抗体,占50.7%(34/67)。67例血清中查出Colti病毒抗体阳性(ELISA滴度≥1∶100)有19例,阳性率占28.4%(19/67),其中20对双份血清中有2对恢复期血清较急性期血清Colti病毒抗体有4倍以上升高,此2例患者的血象检查结果与Colti病毒引起的疾病的血象相符。以上试验为我省首次检测到Colti病毒抗体,这说明我省不仅存在Colti病毒引起的感染,而且也存在Colti病毒引起的脑炎患者。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登革热监测与媒介调查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开展疫情监测和媒介调查,防止登革热暴发流行。方法:采集可疑病人双份血清、不明原因发热病人和健康人静脉血,以血凝抑制和免疫荧光法检测IgM和IgG;以房屋指数、容器指数和布雷图指数确定媒介种群密度。结果:1999年原流行区发现可疑病人3例,IgG阳性1例,患者系境外感染;福州、漳州不明原因发热73例,IgM和IgG抗体为阴性;以免疫荧光法检测1999年流行区健康人群血清100份,IgG阳性率为17.0%,其它地区250份均为阴性。11个县(市、区)38个媒介调查点仅捕获白纹伊蚊,其幼虫密度平均房屋指数37.3%,容器指数45.0%,布雷图指数78.9;沿海地区白纹伊蚊密度远较山区县为高。白纹伊蚊各类孳生环境多达27种。结论:登革热在福建沿海地区存在流行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分离自福建省的1株登革1型病毒(FJ231/04)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并同其它病毒株全基因序列进行比较,了解其序列特征和可能的传播来源。方法采取分段扩增、克隆、测序的方案,设计10对引物分别扩增不同的片段,基因组5’末端序列采用RACE技术进行扩增,扩增产物随后克隆到质粒载体并测序。通过末端重叠序列进行拼按后组成全长病毒基因组序列。结果拼接后的病毒全基因组全长10735nt,编码一个长的开放读码框。参考已公布的登革1型病毒的全基因序列,对该病毒株进行进化分析。序列的进化分析表明,该福建省分离株属登革1型病毒中的第1群(基因1型)病毒。在遗传距离上,该毒株和2002年的泰国分离株最为接近(差异为0.53%)。根据病毒发现时间及其核酸差异,推测该病毒可能是通过在东南亚一带感染者或病人带入福建。结论通过对登革病毒金基因组序列的测定可以获得毒株的特征。此外病毒序列的进化分析,还可为了解病毒可能的来源以及传播途径,正确了解登革病毒在我省的流行病学概况提供重要的线索。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胶体金免疫色谱测试法与血凝抑制试验检测登革热IgM、IgG、抗体的敏感性、特异性。方法 PanBio胶体金免疫色谱测试卡和血凝抑制试验分别检测血清IgM、IgG抗体。结果 在所检测的68份血清中,胶体金免疫色谱测试法检查登革热IgM抗体检出率明显低于血凝和抑制试验,两者检出率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两者IgG抗体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胶体金免疫色谱测试法操作快速、简便、而血凝抑制试验经济、实用、特异性好。  相似文献   
7.
逆转录-套式PCR鉴定福建省登革Ⅰ型病毒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目的检测急性感染者血清中的登革病毒,并判定其型别。方法从血清中提取病毒RNA,使用通用引物和型特异性引物,用逆转录-套式PCR方法扩增登革病毒特异性核酸片段,电泳后观察判定型别。同时还将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结果用通用引物扩增5份标本,均出现511bp扩增带,在型特异性引物的扩增下均出现482bp的扩增带,初步判断为DVⅠ病毒。经测序分析进一步确定为DVⅠ病毒。结论运用此方法证实2004年福建省登革热流行系DVⅠ病毒引起。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从脑炎病人的血液和脑脊液中分离乙脑病毒。[方法] 对发病5日内的血液24份和脑脊液2份标本接种C6/36细胞,再做免疫荧光试验、乳鼠接种、血凝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结果] 证实有10株乙脑病毒,其中9株从血液分离,1株从脑脊液分离。6月份分离到7株、7月份2株、8月份1株。[结论] 说明我省6月、7月和8月有乙脑流行。  相似文献   
9.
我省首次从脑炎患者中检测出Colti病毒抗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的几年乙脑流行季节,从福州地区部分医院采集2到67例临床脑炎患者的血清(双份血清20对,单份血清47份),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血凝抑制试验分别检测出Colti病毒和乙脑病毒抗体,用上述两种方法检测的结果,有上血清抗体反应类型,第一仅查到Colti病毒抗体,占4.45%);第二种是仅查到乙脑病毒抗体,占20.9%;第三种是查到Colti病毒抗体,又查到乙脑病毒抗体,占23.9%;第四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福建省健康人群乙脑抗体水平,为评价疫苗接种效应、及时调整疫苗接种策略及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在2个区县辖区内采集7个年龄组共630名健康人群血清,用ELISA法进行IgG抗体检测。[结果]乙脑疫苗接种率为53.8%,抗体阳检率为86.0%;不同年龄组人群的接种率及抗体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不同性别人群的抗体水平类似(Χ^2=1.15,P〉0.05)。[结论]乙脑疫苗的基础免疫接种率应继续巩固提高,对高龄段人群适当进行疫苗补种,以巩固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