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2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微型探头超声内镜检查技术的关键和难点问题是如何在病灶处留水。本研究旨在探讨新检查技术以提高微型超声探头的图像质量。方法 内镜检查术中应用微型超声探头,对35例食管病变病人进行超声检查。使用自制双管内镜及堵水装置,比较堵水法和水浸法的超声质量。结果 堵水较水浸法注水量显著减少、超声检查时间显著缩短、超声图像更为稳定和满意。结论 堵水法特别适用于难以储水的部位,集水浸法、水囊法优点于一身,该方法易学、便于掌握,是微型探头内镜检查技术良好改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胃镜食管覆膜支架置入治疗食管气管瘘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食管气管瘘患者26例,采用经胃镜食管支架置入术,观察术后瘘封堵的有效性、并发症及短期生活质量。结果食管支架置入均一次成功,术后患者感染减轻,咳嗽好转,进食增加,营养状态好转。结论经胃镜食管覆膜支架置入术治疗食管气管瘘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短期疗效好,已成为治疗食管气管瘘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上消化道异位胰腺的内镜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上消化道异位胰腺的内镜诊断经验,以引起对该疾病的重视,减少漏诊和误诊。方法内镜检查发现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表面光滑、糜烂或溃疡,行黏膜活检病理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结果11例病人中,胃窦异位胰腺8例,十二指肠3例。内镜诊断:5例诊断为异位胰腺,4例诊断为黏膜隆起性质待定,1例诊断为胃息肉,1例诊断为胃平滑肌肉瘤,重复活检,1例诊断为恶性肿瘤,外科手术切除,11例病人活检或手术病理均为异位胰腺。结论部分异位胰腺可有典型的内镜下特征,但其余一部分呈多样性,与息肉、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等难以鉴别,需依赖黏膜活检病理诊断。内镜超声显示病灶仅限于黏膜下层未达肌层者,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镜及超声胃镜联合胸腹腔镜简捷微创切除食道、胃、十二指肠上消化道直径〉2cm良性肿瘤方法的可行性及其临床价值。方法2005年06月至2009年02月,消化内科与腔镜外科、胸外科、麻醉科多科联合行微创手术,33例巨大广基良性肿瘤患者,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25例术中胃镜准确定位,超声胃镜确定病变的性质和深度,腹腔镜、胸腔镜行局部切除术。8例胃、十二指肠病例,由腹腔镜腔外保驾内镜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黏膜剥离术切除病变。结果胃镜+胸腔镜行3例巨大固有肌层食管平滑肌瘤切除术,腹腔镜+胃镜+超声内镜行胃切除术23例,十二指肠切除术5例,联合手术均一次性成功,手术时间15~39min,术中出血量10~30ml,无中转开腹。术中内镜定位准确,术后病理证实均完整切除,切缘无残留,无吻合口瘘、切口感染或腹腔内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住院4~6d,随访6个月。5年,无复发。结论食管、胃、十二指肠巨大广基良性病变,通过胃镜、腹腔镜、胸腔镜联合手术,优势互补,提高腔镜手术中病变定位的准确率及手术的成功率,大大降低开腹率,是一种简捷、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有着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我科自2005年11月以来,开展了改良经皮经肝门静脉穿刺TH胶胃冠状静脉栓塞(PTVE,必要时包括胃短静脉及胃后静脉)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FGV)破裂出血3例,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微型内镜超声在结直肠癌术前分期中的价值和意义。方法应用内镜超声对68例结直肠癌进行了检查,并将内镜超声的结果与切除标本的病理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内镜超声对肿瘤侵犯深度的诊断总正确率为82%,对T1、T2、T3及T4期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80%、83%、85%及77%,对淋巴结转移的检测正确率为85%,其中阳性预测率22/25(88%),阴性预测率36/43(84%)。结论内镜超声可以对结直肠癌术前正确地分期,并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及大肠息肉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收集172例胃及大肠息肉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6例,其中观察组给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EMR),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手段进行手术,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5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93%(χ^2=15.73,P<0.05);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0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7.67%(χ^2=31.65,P<0.05)。结论对于胃及大肠息肉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不仅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而且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亦较低。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90年代初,出现了一种可以通过活检孔插入腔内进行局部扫描的微探头超声(Miniprobe Sonography,MPS),可随胃镜通过食管狭窄段、随十二指肠镜进入胆管和胰管、随肠镜进入肠腔[1]。探头直径为2.5~2.6 mm,频率为12~20 MHz,进行内镜介入超声断层扫描,应用方便,患者耐受性好。但在实际应用中,普遍存在食管难以保留脱气水的问题,直接影响超声图像质量和临床应用。我们经过反复实践,将堵水法应用于食管病变的微探头内镜超声检查,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9.
经胃肠镜微探头超声检查用于上消化道病变时,由于超声介质脱气水难以储留而往往影响到声像图的质量,这在食管等部位尤其突出。用于下消化道病变时,由于结肠弯曲度较大而使微探头易折损,且又价格昂贵。为了提高微探头超声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我们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