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8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分析房间隔膨出瘤合并房间隔缺损(ASD)介入封堵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5例在本中心就诊的房间隔膨出瘤合并ASD患者,其中,男性1例,女性4例。年龄17~51岁,平均(37.0±13.1)岁。通过体格检查,胸片X线,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明确诊断,在本中心通过介入封堵治疗ASD。术后进行门诊临床检查及经胸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5例患者ASD最大径为6~13mm,平均(8.4±2.7)mm,膨出瘤最大径14~20mm,平均(18.4±2.6)mm。1例使用30/30PFO封堵器,4例使用ASD封堵器,ASD封堵器尺寸为16~24mm,平均(20.0±3.3)mm。5例患者封堵成功,无残余分流。随访期内无严重并发症。结论:通过合理的技术和器械对房间隔膨出瘤合并ASD进行介入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77岁,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腹部疼痛,伴腹胀,于当地医院就诊,行 B 超检查提示腹主动脉瘤形成,遂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介入诊疗科就诊。既往高血压20年,控制良好;肝炎病史40年。患者入院后查体血压150/90 mmHg (1 mmHg =0.133 kPa),心率18次/分。  相似文献   
3.
<正>过去的50多年来,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者生存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然而,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是医患双方对于医学发展的共同追求。半个多世纪以前,许多天才的心脏病学家,就已经开始尝试对先心病进行介入治疗。从1953年Rubio应用钢丝导管切割狭窄的肺动脉瓣,到1966年Rashkind应用球囊扩张导管进行房间隔造口术;从1982年Kan应用球囊导管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一体式分叉型覆膜支架应用于介入治疗孤立性髂动脉瘤(IIAAs)的安全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自2011年8月至2016年7月,共7例男性患者,年龄49~82岁,平均年龄(69±10.5)岁,因IIAAs接受一体式分叉型覆膜支架介入治疗。其中单侧病变3例;双侧病变4例,4例合并髂内动脉瘤。6例患者使用Microport Aegis-B一体式分叉型覆膜支架,1例使用Powerlink一体式分叉型覆膜支架,远端共使用9枚髂动脉延长支架。1例患者行髂内动脉预栓塞以避免II型内漏。术后分别于1、6、12个月及以后每年一次行临床及影像随访。结果:7例患者均成功置入一体式覆膜支架,技术成功率为100%。一体式支架主体近端直径为24~26 mm,长度为80~90 mm。6例患者单侧髂内动脉开口覆盖,1例患者双侧髂内动脉开口覆盖,无盆腔及臀肌缺血发生,围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时间(32.5±19)个月(12~70个月)。患者随访期内无支架移位,无支架相关死亡等严重并发症。1例随访内发现轻度II型内漏。结论:一体式分叉型覆膜支架治疗IIAAs安全有效,近中期疗效满意,特别是对于近端锚定区不足或双侧受累的患者有其独到特殊的应用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对于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前、术后肾动脉血流及肾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110例,根据男性肾动脉受累类型不同分为ⅠA组(单侧或双侧肾动脉均为动力型缺血)10例、ⅠB组(单侧肾动脉为静力型缺血)36例、ⅠC组(双侧肾动脉为静力型缺血)8例;根据男性肾动脉受累数目分为双侧肾动脉未受累(未受累组)20例、单侧肾动脉受累(单侧受累组)38例、双侧肾动脉受累(双侧受累组)34例;根据女性肾动脉受累数目分为双侧肾动脉未受累(未受累组)8例、单侧肾动脉受累(单侧受累组)7例、双侧肾动脉受累(双侧受累组)3例。术前及术后观察双侧肾动脉的缺血情况及肾功能检查指标。并将各项指标进行对比。结果 220支肾动脉中动力型缺血共42支(19.1%);静力型缺血共80支(36.4%),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肾动脉动力型缺血全部得到显著改善,静力型缺血者可得到不同程度改善。随着肾动脉受累数量的增加,男性或者女性患者的肾功能受累情况呈进行性加重,且术后较术前呈下降趋势。结论对于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主动脉腔内修复术能够开大主动脉真腔,提升肾动脉灌注,改善患者肾功能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联合反向髂内动脉覆膜支架置入术治疗腹主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自2013年4-6月,于北京安贞医院行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联合反向髂内动脉覆膜支架置入术的患者共3例,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57、66、65岁,采用双侧切开暴露股动脉,对侧送导丝置入转流侧髂内动脉内保留,依次送入腹主动脉支架主体、髂分支及转流支架并分别完全释放.结果 腹主动脉支架选择ENDURANT(Medtronic,美国)或EXCLUDER(GORE,美国)的2例患者转流支架内可见造影剂充盈,转流侧髂内动脉及其分支显影良好,另1例腹主动脉支架选择Zenith(COOK,美国)的患者自转流支架开口处闭塞.术后1个月CT血管造影显示所有患者未出现支架内漏和支架移位等并发症.结论 对于腹主动脉瘤累及双侧髂动脉需行腔内修复术并覆盖双侧髂内动脉患者,同时并行反向髂内动脉腔内覆膜支架置入术能够保护单侧髂内动脉,但还需进一步扩大病例数以分析影响转流支架通畅的因素,并进行长期随访观察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的进步,进一步减少患者创伤、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舒适度是必然趋势.传统经股动脉TAVR需要穿刺双侧股动脉建立一主、一副两条入路,其中主入路用于输送球囊和瓣膜等器械,副入路送入猪尾导管行主动脉根部造影指导定位 [1-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瓣膜病介入中心于2021年...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使用改良输送鞘通过法行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以改良输送鞘通过法行房间隔介入封堵术完成的100例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其中女72例,平均年龄3~76(37±16)岁。全部患者经胸超声心动图完成诊断及对缺损大小进行测量,并使用改良输送鞘通过法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该术式输送鞘无需加硬导丝导引而直接经过缺损送入左心房。结果经胸超声心动图证实100例患者共存在101处缺损,其中有1例患者有2处缺损。测得缺损平均最大径为(20.3±6.7)mm,共植入4个品牌的100枚封堵器,封堵器平均尺寸为(28.1±7.5)mm。封堵器均通过改良输送鞘通过法植入成功,经胸超声心电图证实100例患者房水平分流消失。术中1例患者出现心房颤动(房颤),术后房颤消失。随访时间为1~12个月,随访期间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使用改良输送鞘通过法实施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并发症发生率低,近中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heatham Platinum支架(CPs)治疗主动脉缩窄(CoA)的效果及急性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介入诊疗科以CPs植入术治疗CoA连续8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4例、女33例,年龄21(18,25)岁,对发生急性并发症的患者的资料进行分类收集并分析。结果:87例患者中,86例成功将支架植入缩窄处,支架植入后缩窄近远端动脉收缩压差由术前55(45,60)mmHg显著下降为0(0,5)mm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8.118,P<0.001),其中80例符合CPs治疗成功指标。共7例发生急性并发症,包括主动脉损伤1例,器械与技术并发症2例,外周血管并发症3例,反常高血压所致并发症1例。相较于未发生急性并发症的患者,发生急性并发症患者手术失败率更高[分别为42.9%(3/7)、5.0%(4/80),P=0.010]。结论:CPs治疗CoA安全、有效,但急性并发症关乎手术成败,应予以充分认知及有效预防,使治疗达到更理想的结局。  相似文献   
10.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0岁.1个月前出现进食哽噎感,近2w加重,就诊于当地医院消化内科.查体无阳性体征,常规化验检查无异常,亦无高血压病、冠心病及外伤史.行胃镜检查示食管隆起性病变,考虑外压性病变可能(图1).行CT检查可见自心底水平至腹腔干动脉上方,有一巨大团块影,位于食管与胸主动脉间,最大径约10cm,近段食管管腔扩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