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9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福州市区蚊虫孳生习性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福州城区蚊虫孳生习性与分布现状。方法:调查不同环境孳生地种类与分布,捕捞幼虫计数密度(条/勺),以人工小时诱捕蚊数计算刺叮率(只/h.m)。结果:调查各类水体 33种 16257处,发现阳性水体32种45522处,阳性率27.8%。建筑工地、高层建筑地下层积水池、开放式排水沟和下水道口等环境积水是城区致倦库蚊的主要孳生环境,建筑工地积水池最高幼虫密度1065~2342条/勺,成蚊刺叮率141.5只/h.m,是普通居民区的16.2倍。白纹伊蚊的孳生环境多达28种,主要为建筑工地和高层建筑地下层水泥池、阳台积水和水缸、桶类、轮胎等容器型积水。结论:城市蚊虫孳生环境与50~60年代明显不同,建筑工地、高层建筑地下层、阳台等建筑类积水和花圃蓄水缸成为现代都市蚊虫重要的孳生环境。  相似文献   
2.
<正> 本文报告作者对福建省不同地区蝇类调查结果,共记述福建省粪蝇科2属6种;花蝇科13属27种;厕蝇科1属3种;丽蝇科24属66种;麻蝇科20属54种。  相似文献   
3.
福州市2004年登革热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福州市2004年登革热疫情及病原学特征进行分析.方法调查和分析福州市2004年登革热流行病学特点及影响因素;用C6/36细胞分离患者血清标本中病毒,并用单克隆抗体鉴定型别;通过比对核苷酸序列,分析本次疫情可能的传染源.结果福州市2004年9月中旬起至10月底发生一起登革热暴发疫情,所确认的93例病例消长情况基本与当地的蚊媒消长情况相一致.从病例的10份血清标本中分离出6株病毒,经单克隆抗体鉴定均为登革热病毒1型,病毒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比对证明同源性与柬埔寨分离株(DENV-1/KHM/2001;GenBank Accession No.L0904278)最为接近.结论福州市2004年登革热疫情为感染登革1型病毒所引起;疫情的发生主要为输入性病例流行引起.  相似文献   
4.
福州市蝇类调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蝇类是多种疾病的传播媒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蝇类的防治工作,已经不仅仅是为了切断虫媒传染病的传播,同时也是为了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和改善投资环境,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的重要内容之一。福州市蝇类最早见于陈桂光和王乾章等50年代的部分调查报道[1,2]。1990~1997年,作者先后多次在福州市区和郊区开展调查研究,来获大量标本,经整理,发现福州市蝇类种类繁多,查获种类从陈、王报道的23属44种激增至51属114种,为促进我省蝇类的调查与防治工作的开展,为城市除四害工作提供依据,特把调查结果整…  相似文献   
5.
福建嗜人按蚊生态习性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嗜人按蚊(A.anthropophagus)是传播疾病和马来丝虫的主要媒介,近年来越引起学者的重视。其分布地区及形态特征,国内学者研究较多,但对生态习性研究较少。为此,我们对福建嗜人按蚊生态习性做了现场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6.
闽东地区蝇类调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宁德市辖9县(市、区),位于福建省东北部,背靠山区,滨临东海.为了解该地区蝇类分布情况,为控制肠道传染病的流行提供科学依据,于1999~2001年,在全区开展了蝇类调查[1-3].以笼诱法和挥网法,调查各县(市)蝇类分布情况,共捕获蝇类6科51属115种.结果见表1.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莆田市秀屿港蝇类种类、种群密度与季节消长。方法选择码头、生活区为观察点,调查不同环境蝇类组成和种群密度,观察重要蝇种季节消长。每月观察2次,以笼诱法计算种群密度。结果本调查于2003~2004年在秀屿港共捕获各种蝇类9757只,隶属5科25属31种,平均密度指数为106.05只/(笼·d)。家蝇是当地优势蝇种,占全部捕获蝇数的33.07%,其次是市蝇和丝光绿蝇,分别占全部捕获蝇数的19.37%和18.64%。当地蝇类于2~12月均可捕获,3月种群密度明显上升,5月为活动高峰期。重要蝇种家蝇于5~7月为活动高峰,大头金蝇于7月为活动高峰,而巨尾阿丽蝇则于5月为活动高峰。结论秀屿港蝇类种类丰富,种群密度较高,环境整治是控制蝇类种群密度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8.
人畜帐观察中华按蚊的嗜血趋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在福建省不同地区采用人畜帐法观察中华按蚊嗜血趋性,10次通霄观察,以人、猪、牛为诱饵,分别捕获中华按蚊159、3160、18985只,平均趋吸比例为1:20:117。以观察点人畜数加权法估算建瓯、邵武、福州的中华按蚊趋吸人血率分别为5.8%、3.2%、13.5%。入帐蚊不易逃逸并容易捕捉,人为误差少,所得结果比较符合实际情况。调查简单易行,是该方法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福建山区虻类吸血活动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福建山区7-8月虻类吸血活动规律观察结果,计捕获吸血虻类4属36种,浙江虻为山区优势虻种。当地虻类吸血活动以傍晚16-19时为高峰,约占日刺叮率的49.6%,平均生头耕牛1天可受2379.6只吸血虻的攻击;重要虻种吸血量为66-448mg,以日刺叮率估算,山区1头耕牛因虻类刺叮1天大约失血1000g.  相似文献   
10.
在原嗜人按蚊密度较高的将乐县会石村监测媒介,监测中仅捕获到中华按蚊;6~10月份人饵平均叮人率为0.90只/人.夜;人房搜捕法平均叮人率为1.01只/人.夜;中华按蚊趋吸人、牛血率分别为0.57%和99.43%;经产蚊比率为50.7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