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9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赖苑威 《海南医学》2008,19(5):89-89
目的报道闭合复位克氏针骨折内固定术在手部掌、指骨骨折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7例23处手掌、指骨新鲜闭合性骨折,采用手法整复、闭合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1年,X线片显示所有骨折均解剖复位,骨折愈合时间6~12周,平均8.5周,术后伤肢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在X线监视条件下对掌、指骨新鲜闭合性骨折行闭合骨折复位内固定术具有损伤小、固定确切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桡骨头骨折的手术治疗选择。方法:总结经手术治疗的桡骨头骨折37例,分析不同分型及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本组随访37例手术治疗患者,肘关节功能优良率达91.9%,疗效满意。结论:根据桡骨头骨折的不同分型,正确选择内固定、桡骨头切除或假体置换,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
背景:纳米级的羟基磷灰石纤维蛋白凝胶材料与人体内组织成分更为相似,具有良好的生物与力学性能,但缺乏骨诱导作用.目的:观察纳米羟基磷灰石纤维蛋白凝胶/重组人成骨蛋白1复合人工骨的骨缺损修复能力.方法:制备新西兰大白兔单侧桡骨缺损模型后,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分别植入不同材料行骨缺损修复:纳米羟基磷灰石纤维蛋白凝胶/重组人成骨蛋白1人工骨组、纳米羟基磷灰石/纤维蛋白凝胶组、空白对照组(未植入任何材料).术后4,8,12周行大体标本观察、X射线、扫描电镜、放射性核素骨扫描及生物力学测试,比较各组材料修复骨缺损的能力.结果与结论:术后4,8,12周,纳米羟基磷灰石纤维蛋白凝胶/重组人成骨蛋白1人工骨组X射线评分、成骨效果、放射性核素聚集强度、生物力学强度均高于纳米羟基磷灰石/纤维蛋白凝胶组(P < 0.05).空白对照组骨缺损区无骨性连接,骨端硬化,骨缺损未能修复.说明纳米羟基磷灰石纤维蛋白凝胶/重组人成骨蛋白1复合人工骨具有良好的骨缺损修复能力,有望成为一种理想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不同企业职工急救知识掌握情况。方法采用问卷调查表对来自不同企业职工552人进行急救知识问卷调查,根据职工单位不同对照分析。结果发现职工急救知识点掌握存在一定差异。结论针对不同企业应采用不同的急救培训方法和培训内容,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的普及教育,提高职工参与急救的实战能力。  相似文献   
5.
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并发症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手术引起的常见并发症和产生的原因.方法 2002年1月-2007年10月,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手术后17例出现并发症.其中男15例,女2例;年龄31~82岁.均为闭合性骨折;新鲜骨折16例,陈旧性骨折1例;粉碎性骨折15例.Evan's分型Ⅰ型2例,Ⅱ型5例,Ⅲ型7例,Ⅳ型3例.伤后至就诊时间1~6 h,平均2.5 h.采用动力髋螺钉固定7例,动力髁螺钉同定6例,股骨近端交锁髓内钉固定1例,2枚空心钉固定2例,外院转入麦氏鹅头钉固定1例.结果 术后出现断钉后髋内翻3例、头颈钉突出股骨头5例、骨折复位不良4例、感染导致慢性骨髓炎内固定失败1例、患肢短缩3例、患肢延长1例.无股骨干骨折、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结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症,主要由于内固定方式选择不当,术中骨折复位不良、固定不牢靠、术后处理不当等引起.  相似文献   
6.
背景:纳米级的羟基磷灰石纤维蛋白凝胶材料与人体内组织成分更为相似,具有良好的生物与力学性能,但缺乏骨诱导作用。目的:观察纳米羟基磷灰石纤维蛋白凝胶/重组人成骨蛋白1复合人工骨的骨缺损修复能力。方法:制备新西兰大白兔单侧桡骨缺损模型后,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分别植入不同材料行骨缺损修复:纳米羟基磷灰石纤维蛋白凝胶/重组人成骨蛋白1人工骨组、纳米羟基磷灰石/纤维蛋白凝胶组、空白对照组(未植入任何材料)。术后4,8,12周行大体标本观察、X射线、扫描电镜、放射性核素骨扫描及生物力学测试,比较各组材料修复骨缺损的能力。结果与结论:术后4,8,12周,纳米羟基磷灰石纤维蛋白凝胶/重组人成骨蛋白1人工骨组X射线评分、成骨效果、放射性核素聚集强度、生物力学强度均高于纳米羟基磷灰石/纤维蛋白凝胶组(P 〈 0.05)。空白对照组骨缺损区无骨性连接,骨端硬化,骨缺损未能修复。说明纳米羟基磷灰石纤维蛋白凝胶/重组人成骨蛋白1复合人工骨具有良好的骨缺损修复能力,有望成为一种理想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7.
8.
目的:纳米级的羟基磷灰石纤维蛋白凝胶材料与人体内组织成分更为相似,具有更佳的生物性能。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纤维蛋白凝胶/重组人成骨蛋白-1复合人工骨(Nano-Hydroxyapatite /Fibrin glue / Recombination Human Osteogenic protein-1,Nano-HA/FG/ rhOP-1)的骨缺损修复能力,为应用于临床骨缺损修复提供依据。 方法:实验于2008年10到2009年10月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组织工程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多孔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纤维蛋白凝胶,重组人成骨蛋白-1。②实验动物:雄性新西兰大白兔45只,随机分为植入Nano-HA/FG/ rhOP-1复合材料组、植入Nano-HA/FG材料组、空白对照组,每组15只。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要求。③实验方法:制备双侧桡骨骨缺损动物模型,然后用2种人工骨材料植入骨缺损处进行修复,空白对照组不植入任何材料。④实验评估:术后4,8和12周分别行大体标本观察、X线、扫描电镜(SEM)、放射性核素骨扫描(ECT)及生物力学测试,比较各组材料修复骨缺损的能力。 结果 实验动物均进入结果分析。 ①X射线片检查结果:术后4周、8周、12周,植入Nano-HA/FG/ rhOP-1复合材料组X射线评分高于植入Nano-HA/FG材料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植入Nano-HA/FG/ rhOP-1复合材料组成骨效果明显优于植入Nano-HA/FG组和空白对照组。③放射性核素骨扫描( ECT)检测结果:术后4周、8周、12周,植入Nano-HA/FG/ rhOP-1复合材料组放射性聚集强度高于Nano-HA/FG材料组。④生物力学检测结果:术后4周、8周、12周,植入Nano-HA/FG/ rhOP-1复合材料组生物力学强度高于Nano-HA/FG材料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 Nano-HA/FG/ rhOP-1复合材料组具有良好的骨缺损修复能力,可望成为一种理想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9.
背景:纳米级的羟基磷灰石纤维蛋白凝胶材料与人体内组织成分更为相似,具有良好的生物与力学性能,但缺乏骨诱导作用。 目的:观察纳米羟基磷灰石纤维蛋白凝胶/重组人成骨蛋白1复合人工骨的骨缺损修复能力。 方法:制备新西兰大白兔单侧桡骨缺损模型后,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分别植入不同材料行骨缺损修复:纳米羟基磷灰石纤维蛋白凝胶/重组人成骨蛋白1人工骨组、纳米羟基磷灰石/纤维蛋白凝胶组、空白对照组(未植入任何材料)。术后4,8,12周行大体标本观察、X射线、扫描电镜、放射性核素骨扫描及生物力学测试,比较各组材料修复骨缺损的能力。 结果与结论:术后4,8,12周,纳米羟基磷灰石纤维蛋白凝胶/重组人成骨蛋白1人工骨组X射线评分、成骨效果、放射性核素聚集强度、生物力学强度均高于纳米羟基磷灰石/纤维蛋白凝胶组(P < 0.05)。空白对照组骨缺损区无骨性连接,骨端硬化,骨缺损未能修复。说明纳米羟基磷灰石纤维蛋白凝胶/重组人成骨蛋白1复合人工骨具有良好的骨缺损修复能力,有望成为一种理想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