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9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15篇
医药卫生   501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3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2.
目的 了解北京地区冬春季儿童、婴幼儿哮喘急性发作时的呼吸道常见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流感病毒(IFA1、IFA3、IFB)、副流感病毒(PIF1、PIF3)、腺病毒(ADV)的感染情况及与临床症状和嗜酸细胞的关系。方法 对2000年11月至2001年3月及2001年11月至2002年3月,来首都儿科研究所哮喘中心就诊的哮喘急性发作的患儿176名,采用病毒分离及间接免疫荧光法,对鼻咽分泌物(nasopharyngeal secretions,NPS)中七种病毒抗原进行监测,并同时记录临床症状和用药情况及进行鼻咽分泌物和外周血中嗜酸细胞计数。结果 176例哮喘急性发作患儿NPS中,79例检测出病毒,阳性率为44.9%。其中RSV 66例,感染率为37.5%、IF7例(4.0%)、ADV6例(3.4%)及PIF4例(2.3%)。RSV占79例病毒感染患儿的83.5%;4例患儿同时测定出RSV和其他病毒混合感染。这些病毒在哮喘急性发作的患儿中检出率与年龄呈反比,小年龄组的患儿病毒感染多;检出病毒的患儿病情重,伴发热的患儿显著多于未检查出病毒的患儿。病毒感染与非感染组的NPS中嗜酸细胞数目检测无明显差别;但血中嗜酸细胞的数目,病毒检出阳性的患儿,较病毒测定阴性的患儿明显减少(t=2.676,P〈0.001)。结论 北京地区冬季近半数哮喘急性发作的患儿呼吸道病毒检测阳性,其中RSV是婴幼儿哮喘发作的主要感染病毒,引起较严重的临床症状;病毒检出阳性的患儿,血中嗜酸细胞的数目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3.
脑缺血及再灌注对血液粘度与红细胞变形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大鼠脑缺血及再灌注模型 ,探讨血液粘度、红细胞变形性指标 (DI)在脑缺血及再灌注情况下的变化。实验表明 :在缺血过程中 ,主要由于RBC的代偿作用 ,全血粘度减低 ,RBC变形性增强 ;在再灌注过程中 ,全血与血浆的粘度都升高 ,到再灌注 1 2h发现有恢复正常的趋势 ;说明在缺血、缺氧情况下 ,三磷腺苷减少及一些化学因子的释放促使了这种改变 ,长时间的再灌注会起到修复作用。随着切变率的增加 ,同组实验组中DI的测量值均呈指数函数递增 ,对此建立该模型下的数学方程 :φ =a +b×e[-c(x-x0 ) ] ;同时对同一切变率不同实验组的RBC变形性也做了研究 ,发现DI变化不仅与缺氧及代谢性酸中毒有关 ,而且与RBC自身的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4.
嗅神经母细胞瘤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嗅母细胞瘤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预后。方法:根据治病例及文献报道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手术、放射治疗和化疗的意义。结果与结论:单纯手术切除易术后复发,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为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肺神经内分泌癌组织中c-myc和E2F1蛋白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c-myc和E2F1蛋白在肺神经内分泌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0例多种肺神经内分泌癌组织中c -myc及E2F1蛋白表达,并分析其与各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c- myc和E2F1蛋白表达定位于癌细胞核;c- myc蛋白表达与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大体类型以及预后相关,P<0. 05(P值分别为0. 041、0 .003、0 .019、0. 033和0 .000),与患者性别、年龄无关,P>0 05(P值分别为0 069 和1 000);E2F1表达与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预后有关,P<0 .05(P值分别为0. 000、0. 001、0. 000、0 .011和0 .000),与患者性别、年龄无关,P>0. 05(P值分别为0. 105和0 .844)。结论:c- myc、E2F1 蛋白在肺神经内分泌癌的发生、演进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并可作为分子指标检测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技术评价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度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我院首发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153例(观察组)和同期15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应用超声测量双侧颈动脉的血管僵硬度(β)、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血管弹性系数(Eρ)、顺应性(AC)及脉搏波传导速度(PWV);SWE技术测量双侧颈动脉的纵向平均弹性模量的平均值(MEmean)、最大弹性模量的平均值(MEmax)及最小弹性模量的平均值(MEmin)。比较两组上述各指标,并对β及PWV与MEmean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PWV和MEmean在预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方面的价值。结果观察组CIMT、Eρ、β、PWV、MEmean及MEmax均明显升高,AC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β及PWV与MEmean值均呈正相关(r=0.651、0.723,均P0.05)。PWV、MEmean预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6、0.805。结论 SWE能在一定程度上评估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的僵硬度,且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骶尾部卵黄囊瘤9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骶尾部卵黄囊瘤(Y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9例骶尾部卵黄囊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染色,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8例为女童,1例为男童,发病年龄16个月~44个月。以臀部或骶尾部包块为主要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检查均可见到典型的内胚窦结构以及腺样、乳头状和疏松网状结构。免疫组化显示9例AFP(+),其中5例呈灶状(+),4例胞质呈弥漫性强(+);2例PLAP灶状(+);8例CK呈强(+),1例(-);9例CD30、HCG、EMA、CD15和CD117均(-)。5例确诊后及时进行化疗,3例未化疗者短期内复发死亡,1例失访。结论骶尾部卵黄囊瘤多见于女婴,恶性度高,化疗敏感,诊断主要依靠组织形态与免疫组化染色。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不同方式氟比洛芬酯复合芬太尼用于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平行分组研究.选择2010年1月至2010年10月择期行骨科、胸外科、肝胆外科等大中型手术的病人,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14 ~ 91岁,体重35 ~ 95 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A组:术毕即刻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00 mg,然后芬太尼1.0 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进行PCIA;B组:氟比洛芬酯200 mg+芬太尼0.6 mg用生理盐水配稀释至100 ml,进行PCIA;C组:术毕即刻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00 mg,氟比洛芬酯200 mg+芬太尼0.6 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进行PCIA.3组背景输注速率2 ml/h,PCA量2 ml,锁定时间10 min.分别于术毕、术后4、8和24 h时记录静态和动态VAS评分和镇静评分.术后24 h内记录镇痛有效、过度镇静、恶心、呕吐、瘙痒、头晕、嗜睡和呼吸抑制的发生情况.术后24和48 h时随机选择一个中心B组镇痛泵内容物,取样后进行微生物培养试验.结果 共完成2596例,其中A组875例、B组946例、C组775例.与A组比较,B组术毕、术后4、8和24h时静态和动态VAS评分和各时点镇静评分均降低,C组术毕、术后4、8h时静态和动态VAS评分均降低,术后4、8h时镇静评分升高,2组镇痛有效率均升高,B组过度镇静发生率降低,C组过度镇静发生率升高,2组术后恶心和呕吐的发生率降低,C组术后头晕发生率降低(P<0.05);与B组比较,C组各时点静态和动态VAS评分、镇痛有效率、恶心、呕吐以及瘙痒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毕、术后4、8h时镇静评分升高,过度镇静发生率升高,头晕发生率降低(P<0.05).术后24、48 h时泵内容物标本细菌和真菌培养均为阴性.结论 对于大中型手术病人,氟比洛芬200 mg复合芬太尼0.6 mg PCIA(背景输注速率2 ml/h,PCA量2 ml,锁定时间10 min)术后镇痛的效果更佳,且不良反应发生几率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HDAC1)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肝细胞癌(HCC)患者肝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2例HCC和相应的癌旁组织中HDAC1及MMP-2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HCC组织中,HDAC1及MMP-2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1,P<0.05);HDAC1蛋白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AFP浓度、肿瘤分化程度、脉管癌栓无关联(P>0.05),与肿瘤TNM分期相关联(P<0.05);MMP-2蛋白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AFP浓度、肿瘤分化程度无关联(P>0.05),与脉管癌栓、肿瘤TNM分期相关联(P<0.05,P<0.01);HCC组织中,HDAC1及MMP-2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 HDAC1及MMP-2在HCC患者肝组织中表达有一定的肿瘤特异性,二者的高表达提示HCC已属晚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不同疗程抗菌药物对肝切除术后患者医院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收治的128例原发性肝癌行肝切除术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65例和对照组63例,对照组患者术前1h和术后6h给予抗菌药物治疗,而研究组患者则采用术前1h和术后2次/d,连续治疗3d的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并分别对两组患者的肝切除术情况,术后感染发生情况,术后身体状况予以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312.43±27.86)ml,肝门阻断时间(23.89±3.27)min,手术时间(97.27±10.15)min,腹腔双套管时间(65.68±7.29)h,胃管留置时间(21.35±3.46)h,尿管留置时间(71.96±8.82)h,术后下床活动时间(73.12±8.57)h等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术后感染率为4.61%(3/65),拆线天数(10.28±1.47)d,体温(37.16±4.35)℃,总胆红素(15.09±2.63)μmol/L,白细胞(8.45±1.36)×109/L,中性粒细胞(72.10±8.03)%等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肝切除术后采用短疗程抗菌药物治疗能够获得与长疗程抗菌药物治疗相当的感染预防效果,且未对手术及术后身体状况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