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5篇
工业技术   27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含水层微观孔隙分形特征与渗透性关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宏观渗透性能与微观孔隙结构之间的相关性,本文研究了宏观参数渗透率与微观孔隙分形特征之间的关系。在分析砂岩孔隙介质分形模型的基础上,以林南仓矿补勘孔含水层段的9个岩芯样本为研究实例,采用切片制样和SEM技术,扫描断面微观结构,辅以MATLAB计算SEM图像中微观孔隙结构参数、计算其分形特征参数D f,建立了渗透率与分形特征参数D f的理论关系,并利用该公式计算了渗透率的理论值。为验证理论关系的正确性,对样本渗透率参数进行了实测,对比实测值与理论值,误差小于10%,说明微观孔隙分形特征与宏观渗透性能之间确实存在相关性。结论:利用钻孔岩芯微观分形特征及文中理论公式获取宏观渗透性规律将是一条可以尝试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2.
以谢桥矿为例,分析了8煤层开采最大导水裂隙带发育的高度,确定了顶板砂岩水预测的范围,研究了顶板富水性的影响因素,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概率神经网络预测了煤层顶板砂岩的富水性。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与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对存在的主要地质环境与生态系统问题进行了论述,通过类比西北内陆干旱区地下水与天然植被生长的已有成果,给出吐鲁番绿洲区天然植被能够正常生长的地下水位埋深上限值为3m、下限值为5.5m。结合2003年7月实际地下水位埋深分布,划分了3个生态分区,论述了不同区内潜水与天然植被生长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连会青  夏向学  冉伟  晏涛 《煤炭技术》2014,33(12):130-132
以石圪台矿薄基岩浅埋煤层为研究对象,解决了模型的密封性,实现了水压和水体的灵活加载,找到了隔水层材料配比。通过实验再现覆岩裂隙萌生、扩展及贯通全过程,上覆岩层不存在普通煤层开采的"三带",只存在垮落带和裂隙带"两带",导水裂隙带高度为6-16.4倍采高;顶板含水层使覆岩首先产生张裂隙,最终在采空区两端形成突水通道,造成顶板突水溃砂灾害。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矿井水源识别准确率,借助MapObject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和GRNN非线性特性,以兴隆庄煤矿为例,提出了动态构建矿井水源识别标准样品库的方法,建立了MapObjects与GRNN耦合的水源识别模型,实现了矿井水源识别。结果表明,MapObjects的空间分析功能,可以动态构建和待判水样地质环境相似的标准水源样品库,而GRNN具有很好的预测和泛化能力,可以基于构建的水源识别样品库实现矿井水源的准确识别,MapObjects与GRNN耦合技术可以提高矿井水源识别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现阶段矿井水害预警工作以水文地质参数、应力、应变等指标的阈值上下限监测为主,监测到的信息难以体现工作面开采过程中复杂的突水机理。为解决亭南矿在开采过程中顶板及老空水突水的监测预警问题,以“上三带”理论为基础,采用单因子监测指标梳理、多源数据融合预警方法,基于Spring Boot框架和GIS技术构建并设计了矿井水害“一张图”预警平台。结果表明:①该矿水害预警指标选取应集中在矿井水情、水文信息、微震导水通道监测及涌水量预测方面;②平台具备矿井水情风险五大数据库以及基础信息管理、数据信息管理和多源数据融合预警三大主要功能;③将导水裂隙带高度、进尺点与采空区距离、水压变幅3个指标的监测数据划分成4个预警等级,有效满足了矿井水害防治的实际需要。该平台的建立有助于矿井水害“一张图”管理模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随着煤炭资源开采逐步向下延伸,面临的矿井充水条件逐渐复杂。下组煤开采面临的突水水源有上部老空水、第四系松散层水、地表水、顶板砂岩裂隙水和深部奥灰水;在复杂构造条件的影响下,井下涌水出现异常,但目标充水水源水位监测数据未发生明显变化,此时准确判别井下涌水的主要充水水源对矿井防治水至关重要。通过应用实例的分析,证明以常规水化学聚类分析和环境同位素分析构成的水化学综合识别模式对复杂条件下矿井充水水源的判别成效明显,为预防矿井突水事故、保障安全生产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山西晋煤赵庄矿下组煤水压高、传统隔水层薄所带来的安全带压开采问题,采用水文地质钻探、抽水试验、压水试验、地应力测试及室内试验等技术手段,通过对奥灰顶部岩性、裂隙岩溶充填情况、钻探漏水、岩石力学指标及渗透性试验等各方面的综合研究,论证了下组15#煤底板奥灰顶部峰峰组岩层的相对隔水性。结果表明:赵庄矿15#煤下伏的奥陶系顶部峰峰组上段岩性为深灰色厚层石灰岩,致密坚硬,局部夹白云质灰岩和泥灰岩,强度较高,裂隙多呈不规则状且大量被充填,构成渗透性很差的岩层|本区奥灰峰峰组顶部至少存在30m厚度的相对隔水层段,15#煤底板隔水层厚度在38.75~67.25m之间,平均厚度为57m,且隔水性能较好|采用突水系数法对赵庄矿开采下组15#煤突水危险性评价,说明利用奥陶系顶部相对隔水层可使突水危险性大幅降低,从而解放大量煤炭资源。  相似文献   
9.
为深入探究我国煤矿水害事故现状及其相关因素特征,统计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煤矿重特大水害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煤矿水害重特大事故与原煤产量、突水水源、发生时间、发生区域、法律法规变迁、市场监管体制机制、教育培训、煤矿企业性质等8个因素的相关程度进行了分析;同时,对矿井水害事故发生原因进行了总结分析,并提出了技术对策以及管理措施。研究结果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煤矿水害重特大事故大体可分为低位频发期、异常高峰期、持续上升期、高位波动期、稳定下降期5个阶段;4—11月是水害事故高发期,8月份事故发生最多;河南、湖南、贵州、山西、黑龙江是煤矿透水事故多发地,老空水是水害事故的主要突水水源;乡镇煤矿是水害事故的重灾区,但总体呈下降趋势;法律法规变迁、市场监管体制机制、教育培训等因素也直接影响我国煤矿水害重特大事故发生频率。  相似文献   
10.
大亚湾废物处置场中工程地球化学屏障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根据地球化学障原理,探讨了将人工工程地球化学屏障应用于广东大亚湾放射性废物处置场的可行性.针对当地“酸性-氧化”水土条件,以核素^235U,^60Co,^90Sr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一系列静态模拟实验和动态淋滤柱模拟实验,测定了分配系数K、核素浓度随时间与迁移距离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Na2S作为主要添加剂建立的“碱性-还原”工程地球化学屏障,对阻滞核素^235U,^60Co,^90Sr迁移非常有效,不仅能显改善土体地球化学条件,而且能降低土体的渗透性能,人工工程地球化学屏障是一项经济、简便、实用的工程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