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6篇
工业技术   9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基于GIS的高潜水位煤矿区边采边复表土剥离策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高潜水位煤矿区采煤塌陷后积水现象严重,积水后再治理造成复垦后耕地所占比例低,复垦成本增多,且施工难度增大。在地面沉陷积水前,预先进行表土的剥离存储以便后期复垦利用,是提高复垦效率的最有效方法。本文以山东某矿工作面为例,结合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将地面划分为40m×40m的地面格网单元(共7875个),对煤炭开采后地面的动态沉陷过程进行了模拟,明确了地面开始沉陷及出现积水的时间,最后定量的确定了461个地面格网单元表土剥离的时间、范围与深度,剥离的表土可用于后期土地复垦工作。研究有利于井工煤矿区的边采边复技术的研发,并促进开采与治理的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2.
为了把标准齿条拼接为任意长度,在制造齿条的时候,必须把齿条的两端加工成半个齿隙。对于齿条拼接,要求拼接后在拼接处得到正确的节线,通常的方法是借助齿向相反的配合齿条来检验拼接精度,由于每个齿条加工过程中都存在误差,因此此种方法拼接精度较低,可用于一般要求的齿条拼接。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地下管线在雷达图像的响应特征的分析,提出了基于Levenberg-Marquardt的一种双曲线拟合计算电磁波速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采用GR-Ⅲ型探地雷达系统对不同土壤含水条件下的地下管线进行探测,并将该方法应用于地下管线深度的提取,并与介电常数法和已知埋深反算法计算结果进行了精度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土壤体积含水量由17.020%增至25.333%时,基于Levenberg-Marquardt算法的双曲线拟合法计算电磁波速与实际值的差值均约为0.9 cm/ns,误差率约为8%,而基于介电常数法计算结果的误差由1.097 cm/ns增至1.670 cm/ns,误差率由9.613%增至16.510%。研究结果表明,基于Levenberg-Marquardt算法的双曲线拟合法更简便有效,适用于野外不同水分条件下的未知埋深的地下管线的空间位置检测工作。  相似文献   
4.
风沙区采煤沉陷土壤质量演变的时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灰色投影关联法,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的确定评价因素的权重,建立了风沙区采煤沉陷地土壤质量演变的时效综合评价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塌陷一年期为土壤的主要扰动年份,物理性质呈现出未扰动>>塌陷(3a)>塌陷(2a)>塌陷(1a)的趋势,具备一定的修复能力,修复周期从塌陷(1a)开始;化学指标方面呈现出未扰动>>塌陷(1a)>塌陷(2a)的趋势,采煤塌陷对化学性质的负面影响的时长大于物理性质。该方法可以为采煤沉陷地的科学治理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5.
王新静  胡振琪 《煤炭工程》2014,46(3):131-133
针对西部风沙区高强度开采动态地裂缝发育特征监测难点以及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开发了一套采动地裂缝发育周期的监测装置,文章详细阐述了装置的组成、使用方法以及数据的处理方法。该装置在补连塔12406工作面进行动态地裂缝监测,监测结果表明,高强度开采动态地裂缝扩展的程度和时间相对较小,在垂直方向上无显著落差,在水平方向上的相对位移呈现两个时长近似"开裂—闭合"的发育周期,地裂缝的发育特征与过程进一步验证了高强度快速开采地表移动变形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论煤矿区生态环境的自修复、自然修复和人工修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振琪  龙精华  王新静 《煤炭学报》2014,39(8):1751-1757
煤炭开采不可避免导致矿区生态环境的破坏,过去大多数研究和实践都是侧重人工修复,如何区分和合理选择及应用自修复、自然修复和人工修复,对经济合理地修复矿区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在阐述矿区生态修复概念的基础上,分别对人工修复、自然修复和自修复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讨论和分析,提出成本效益型矿区生态环境修复战略。研究表明:对矿区损毁的生态环境通过人工或自然的力量恢复的过程分别称之为人工和自然修复;生态系统的自修复、自我修复都是依靠自然界自身的力量,统称为自然修复。矿区生态环境的自修复是指采矿驱动力在对地表生态环境造成损毁的过程中,又自动修复部分生态损毁的现象和过程。基于开采沉陷学原理,揭示了煤矿区自修复的机理。矿区生态修复应该首先根据损毁的自然条件,分析是否存在自修复和自然修复的可能性并尽可能发挥自修复和自然修复的作用以节约修复成本;科学划分自修复、自然修复和人工修复的区域并采用相应的修复对策;对生态脆弱区尤其要重视自修复和自然修复,尽量减少人工修复,最终实现生态系统的自然演替和平衡。  相似文献   
7.
王新静  胡振琪  胡青峰  陈超 《煤炭学报》2015,40(9):2166-2172
为揭示超大工作面开采过程中土地损伤的演变规律,以神东矿区的部分典型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土地生态环境观测方法,发现地表移动变形、地裂缝以及土壤物理性质等关键要素具有一定的修复能力:① 与传统开采方式对比,超大工作面快速开采条件下,地表的移动变形和下沉总量没有变化,地表的下沉速度明显增大,地表受采动影响的时间缩短50%左右,相对均匀沉陷区的面积一次性达到78%,有效地促进了采后地形向采前状态的自修复;② 地裂缝存在明显的“分区”特性,动态地裂缝扩展程度较弱并快速闭合,发育周期与采矿地质条件有函数关系;边缘地裂缝以“O”型圈分布于开采边界,裂缝角呈近似垂直角,分布范围明显减小,也表现出较强的自修复能力;③ 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与地表移动变形以及地裂缝的分区特征基本吻合,均匀沉陷区的土壤物理性质在采动1 a后趋于采前水平,而非均匀沉陷区由于边缘地裂缝的存在,暂无自然修复现象,需要辅助人工治理。  相似文献   
8.
文中主要介绍光栅尺在数控落地铣镗床上的应用特点和安装操作方法,包括光栅尺的拆包检查、基面的平行检验、基本的装配操作、光栅尺的距离调整等。  相似文献   
9.
风积沙区采煤沉陷地裂缝分布特征与发生发育规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煤炭开发可能加剧对生态脆弱区环境的损伤,风积沙区地下煤炭开采对地表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沉陷地裂缝,且目前的研究缺乏对地裂缝从发育到湮灭全过程的研究,笔者通过井上下相结合的空间坐标控制体系和自主研发的动态地裂缝监测方法,对补连塔12406综采工作面地裂缝进行持续动态监测,提出了边缘裂缝的分布规律和动态裂缝的发生发育规律及其与地质采矿条件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①动态裂缝超前于当前工作面向前发展,裂缝超前距与工作面日进尺量呈现明显的线性正相关,平均的裂缝超前距为10.359 m,超前裂缝角为近似垂直角;②高强度开采动态地裂缝的两侧无明显落差,裂缝的宽度值在采动过程中有显著的周期性变化,呈"M"型双峰波形,且第1个峰值明显大于第2个峰值,峰值比为1.4~3.8;裂缝发育周期T包含两个时长近似相等的"开裂—闭合"过程,约为18 d,在此基础上,结合地质采矿条件,建立了T的通用函数模型,表明动态地裂缝具有快速闭合的自修复特征,不需要人工修复;③边缘裂缝以"带状"、"O"形圈的形态分布在工作面开采边界的内侧,裂缝带宽为46~50 m,裂缝带整体向内收缩,临近工作面采动会减轻原有地裂缝的影响,减轻约40%,开采结束后边缘裂缝仍然存在,是主要地表环境损伤区和重点人工修复区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