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10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扁平苔藓(LP)的恶变尚有争论,大多数报告其恶变率在0.2%~10%,主要为糜烂型。作者描述了8204份标本中的280例临床或病理诊断为OLP,以后经活检证实有恶变或癌前病变的8例患者的变化情况。8例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6例。诊断为LP时年龄15~76岁(平均46岁)。开始恶变年龄34~76岁(平均51岁)。5例同时诊断为LP和恶变,其病损的周围为LP,中央已恶变。2例在第一次证实为OLP后7年恶变,另一例在24年后恶变。多数病例临床上诊断为糜烂型,  相似文献   
2.
本文综述了国外近年最新报道的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口腔粘膜癌前病变标志,包括癌前标志酶 ,细胞表面成分,核受体等。提出了该领域今后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HIV感染者中与人类疱疹病毒1、3、4、5、8型相关的口腔损害的发病情况及其与CD4的关系,以期初步明确HIV感染者中常见的口腔疱疹病毒损害的发病特征.方法 对2007年12月至2011年12月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科992例未接受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进行口腔检查,并收集患者CD4计数等资料,采用SPSS11.3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相关指标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992例患者中发生与疱疹病毒相关的口腔损害209例(21.1%),单纯疱疹、带状疱疹、毛状白斑、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和卡波西肉瘤分别占10.8%(107/992)、0.7% (7/992)、9.1%(90/992)、9.3%(92/992)和0.5%(5/992).单纯疱疹和毛状白斑与CD4计数有关(P<0.05),而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口腔带状疱疹和卡波西肉瘤与CD4计数无关.结论 云南地区HIV感染者中人类疱疹病毒感染相关口腔损害以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和毛状白斑多见.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壳聚糖/葡甘聚糖膜单独、以及膜加载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第4代人牙周膜细胞共同培养,观察壳聚糖/葡甘聚糖膜对人牙周膜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观察不同质量比壳聚糖与葡甘聚糖共混膜对第4代细胞HPDLCs增殖影响及其对碱性磷酸酶活性(ALP)影响。结果:不同质量比的壳聚糖/葡甘聚糖混合膜对HPDLCs的增殖有促进作用,加载bFGF后,HPDLCs增殖得到增强,且壳聚糖/葡甘聚糖膜比3:0和1:2的混合膜还可增强ALP的活性水平。结论:壳聚糖/葡甘聚糖膜是一种潜在的牙周组织再生膜。  相似文献   
5.
随着HIV感染、恶性肿瘤放化疗及其它系统性疾病患者增加,一些以前极少见的真菌菌体,如曲霉菌、隐球菌和组织胞浆菌等非念珠菌引起的口腔真菌感染的流行趋势有所上升,它们可表现为原发的不常见的口腔病损,或者是系统性真菌病的口腔表现。正确识别非念珠菌感染,对机体免疫损伤早期诊断十分重要,本文对部分非念珠菌感染的口腔损害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芦荟壳聚糖口腔复合膜对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4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芦荟壳聚糖口腔复合膜贴敷于溃疡面,对照组采用碘甘油液涂擦溃疡面,每天3次,连用5天。观察溃疡面积大小和疼痛指数。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2%和60.0%,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平均溃疡期和疼痛指数比较2组也有差异(P<0.05)。结论:芦荟壳聚糖口腔复合膜可缩短溃疡发作期的作用又可减轻疼痛,是一种有潜力的口腔溃疡局部药物。  相似文献   
7.
库拉索芦荟对实验性口腔鳞癌发生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库拉索芦荟对4-NQO诱导的大鼠口腔粘膜鳞癌发生的影响。方法:51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除对照组(9只,不处理)和丙二醇组(9只,仅涂丙二醇)外,肿瘤组(9只)和高低剂量预防组(各12只)均用0.5%4-NQO涂擦腭粘膜至12周,预防组动物同时灌喂高或低剂量芦荟12周,20周时所有动物同时处死,切取腭粘膜进行病理学评价和免疫组化PCNA检测,结果:肿瘤组癌变率为88.9%,高低剂量预防组癌变率分别为16.7%和25%,统计分析表明,高低剂量预防组癌变率明显低于肿瘤组(P<0.01),高低剂量预防组问无差异(P>0.05);PCNA阳性指数高低剂量预防组明显低于肿瘤组(P<0.05)。结论:库拉索芦荟对实验性口腔粘膜鳞癌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芦荟大黄素在体外对人舌癌细胞株Tea8113及肺癌细胞株YTMLC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及诱导凋亡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理,为进一步明确芦荟的药理作用及扩展芦荟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不同浓度的芦荟大黄素作用了舌癌和肺癌肿瘤细胞,应用MTT法观察药物对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应用免疫荧光、DNALadder、流式细胞仪及透射电镜检测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9.
实验性口腔癌发生过程中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利用金黄地鼠颊癌模型,探讨口腔癌发生过程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变化及其规律。方法:0.5%二甲基苯并蒽(DMBA)丙酮液处理地鼠颊粘膜,每周3次,3、6、9和12周分批处死动物;对照组不处理。利用抗PCNA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方法(LSAB)检测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地鼠颊粘膜PCNA表达主要位于基底层和少数棘层细胞,3周单纯增生类似正常,6 ̄9周上皮呈不同程度异常增生,P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综述了国外近年最新报道的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口腔粘膜癌前病变标志,包括癌前标志酶、细胞表面成分、核受体、染色体杂合性缺失(LOH)以及抗P53蛋白血清抗体等。提出了该领域今后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