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工业技术   7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针对燃煤电厂NOx排放的预测问题,提出了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和双向门控循环(PSO-Bi- GRU)神经网络的NOx排放预测模型。通过主成分分析对影响NOx排放的运行参数进行降维,消除变量间的耦合;基于双向门控循环神经网络学习NOx排放的非线性特性和前后时序信息,提高特征提取能力;采用粒子群算法对Bi-GRU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超参数寻优,使网络结构最大程度匹配影响NOx排放的变量特征,克服依靠经验选取或手动调节参数而导致预测精度低的问题。最后基于某电厂660 MW机组燃煤锅炉运行参数,建立NOx排放预测模型,并与单向门控循环神经网络、传统Bi-GRU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进行对比。仿真结果表明,PSO-Bi-GRU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效果最好,其平均绝对误差、平均绝对百分误差、均方根误差均最小,验证了本文所提PSO-Bi-GRU神经网络NOx排放预测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燃煤电站NOx排放预测模型可提高脱硝经济性。NOx排放机理复杂,相关性变量众多,有效的融合相关变量之间的信息,能提高NOx排放预测精度。提出了一种基于互信息-图卷积神经网络的NOx排放预测模型。基于某660MW燃煤电站的运行参数,计算影响NOx排放的特征变量之间的互信息,设计特征变量间的邻接关系,获取特征邻接矩阵,构建了基于图卷积神经网络的NOx排放预测模型。将所提出的NOx预测模型与基于LSTM、BPNN和LS-SVM的典型NOx预测模型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MI-GCN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泛化能力和较高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3.
用改进式Rose釜测定了101.33kPa下N-甲基乙酰胺 醋酸二元体系和N-甲基乙酰胺 醋酸 水三元体系的汽液平衡数据。对N-甲基乙酰胺 醋酸体系VLE数据进行了面积法热力学一致性检验,用NRTL、Wilson、UNIQUAC模型关联得到了相应的模型参数。最后用二元体系的NRTL模型参数推算了所测N-甲基乙酰胺 醋酸 水三元体系的汽液平衡数据。推算结果中,温度的平均偏差为0.94℃,水在汽相中的平均偏差为0.0137。  相似文献   
4.
以顺丁烯二酸酐和呋喃为起始原料,经Diels-Alder[4+2]缩合反应,制备去甲去氢斑蝥素,同时在去甲去氢斑蝥素分子中引入电负性较大的氧原子、氮原子。去甲去氢斑蝥素经SN2取代、缩合和过氧酸氧化三步反应,合成了5,6-环氧去甲去氢斑蝥素衍生物,去甲去氢斑蝥素经S_N2取代、缩合、过氧酸氧化和取代四步反应,得到5,6-二羟基去甲去氢斑蝥素衍生物。所得化合物均经~1HNMR和ESI-MS确证。  相似文献   
5.
断路器分断的四个过程和游离气体通过灭弧室喷出壳外而形成飞弧,通过对飞弧形成的研究,提出了对原DZ20系列断路器的改进,成为无飞弧断器器的措施及其主要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6.
天津市低压电器公司(以下简称天低TIANDI)是以生产塑壳式断路器为主导产品的企业,在国内历次塑壳断路器的联合设计中都是主要设计、试制单位.从DZ10到DZ20等系列不但在设计、工艺制造水平上有了显著进步,而且在产品的分断能力、体积、结构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天低TIANDI为适应低压配电系统的需求,率先开发生产了具有:体积小、无飞弧、分断能力高、智能脱扣器、接线方式多、安装方式灵活等特点的TM30系列塑壳断路器,  相似文献   
7.
电站锅炉NO_x排放是大气污染物的重要来源,建立有效的预测模型是降低NO_x排放的基础。NO_x的排放特性受多个热工变量的影响,针对变量间的相关性和强耦合性,提出一种基于互信息变量选择和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的预测模型,实现对NO_x排放的动态预测。以互信息"最小冗余最大相关"为准则对特征变量进行重要性排序和变量选择。在变量筛选过程中采用序列前向选择方法,以模型预测精度为目标确定最优输入特征集和最佳模型参数。将筛选出来的特征变量集作为LSTM预测模型的输入,并采用多层网格搜索算法优化网络超参数,建立了NO_x排放动态预测模型。基于某660 MW超超临界燃煤机组的运行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减少模型输入变量的数目,降低变量间的信息冗余,同时提高了预测模型的精度和鲁棒性。  相似文献   
8.
跳机电磁阀配电系统可靠性关系到机组安全运行。针对跳机电磁阀配电系统中因电源切换易造成跳机电磁阀误动问题,分析了误动及遮断系统失效原理,从取消电源切换装置和改变供电拓扑结构两方面考虑,提出两种配电系统改进方案,并采用动态故障树蒙特卡洛联合动态Bayes网络对跳机电磁阀配电系统进行可靠性研究。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的改进方案不仅解决了电源切换引起电磁阀误动问题,提高了供电稳定性,而且系统具有较高的可用率。  相似文献   
9.
采用SR500光谱光度计对甚高频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本征微晶硅薄膜过程进行了在线监测,分析了硅烷不同注入方式对等离子体光发射谱和薄膜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硅烷梯度注入时,等离子体中的Hα*、Hβ*和Si H*峰强度逐步升高,且高的Hα*/Si H*比值有利于高晶化率界面层的沉积;这与采用XRD分析薄膜的结构得到的结果一致。选择硅烷梯度注入方式沉积微晶硅薄膜电池本征层,在沉积速率为1 nm/s本征层厚度为2400 nm时,最终获得了光电转换效率为7.81%的单结微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  相似文献   
10.
在150℃条件下,以钛酸丁酯为钛源,盐酸和蒸馏水为溶剂,采用水热法通过改变水热反应时间、Ti(OC_4H_9)_4浓度、盐酸和水的比例,在掺F-SnO_2玻璃基板上制备TiO_2薄膜。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等对样品的形貌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TiO_2薄膜由均匀排列的金红石相纳米棒阵列组成,具有良好的结晶度和明显的(002)取向,Ti(OC_4H_9)_4浓度越大,TiO_2纳米棒结合的越紧密,样品在紫外光区和可见光区都有良好的光吸收性,浓度为0.05mol/L时禁带宽度最小为2.96 e V;增大盐酸比例,会导致薄膜紫外吸收边带发生蓝移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