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地球科学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塔里木盆地轮南低隆起早古生代地层中发现有大量运移沥青及有机包裹体。本研究应用地质地球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区沥青及有机包体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其与油气运移与聚集的关系。结果表明这些沥青与有机包裹体可大致划分为三期 :这三期沥青反射率分别是 :1.2 0 %~ 1.35 %;0.80 %~ 0.95 %;<0.0 5 %;与之对应的三期有机包裹体特征是 :黄绿色荧光,共生盐水溶液包裹体均一温度为 80~ 90℃;绿色荧光,均一温度 6 0~ 70℃;兰绿色荧光,均一温度 10 5~ 15 0℃。沥青与有机包裹体是油气生成与运移的直接证据。轮南低隆起早古生代地层中这三期沥青与三期有机包裹体的大量发现,说明在该区曾出现过三次较大规模油气生成与运移。结合该区埋藏史,受热史推断出这三期油气运移与聚集发生在晚志留世-早泥盆世,白垩纪-早第三纪及晚第三纪。本研究成果为该区油气藏的成因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埕岛潜山带裂缝分布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埕岛地区地质、测井、试井等资料,利用A.M.Sibbit和Q.Faivre裂缝参数估算方法,对埕岛潜山带的裂缝宽度、孔隙度、储渗类型进行了估算;采用曲率法、应力场模拟技术及断裂因子等方法,对潜山带风化期破裂缝及构造裂缝分布进行了预测和评价,将本区裂缝发育情况分为四级。文章指出,I级和Ⅱ级裂缝发育带是研究区下一步勘探的优先目标。  相似文献   
3.
埕岛潜山带的古岩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系统观察描述岩心和综合分析地震剖面资料基础上,对埕岛潜山带的古岩溶作用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对风化壳的岩溶地貌特征,岩溶标志与特征、岩溶分带以及控制岩溶作用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详细阐述,对于本区古岩溶作用发育的历史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根据本区构造发展历史,将下古生界碳酸盐岩的溶蚀作用划分为四期,即:同生-近地表成岩期、风化壳期、浅埋藏期、深埋藏期,这对于深入研究该区的储集层特征和孔隙演化规律以及  相似文献   
4.
埕岛中东部潜山带古生界和太古界储层裂缝分布评价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本文根据埕岛地区地质、测井、试井等资料,对研究区古生界及太古界地层中裂缝的参数进行了估算和评价。采用曲率法、应力场模拟技术及断裂因子等方法,对研究区风化期破裂缝及构造裂缝分布进行了预测评价。  相似文献   
5.
复合型含油气系统的特征与描述 : 以塔中含油气系统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塔中含油气系统的研究,发现它难以用传统的含油气系统方法来描述。它主要有二个油源区三套生油岩,发育有三套储层;不同油源在不同时期生成的油气在储层内共生、甚至相互混合,使油气成因复杂。据此提出了它是一个复合型含油气系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复合型含油气系统的特点是多油源、多期成烃、油气成因复杂,出现在迭合型盆地。并针对这些特点,初步提出了工作思路及描述方法。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烃源岩生烃热模拟实验与生烃动力学研究主要采用封闭体系。然而,在某些地质条件下,烃源岩所处的地质环境更接近于开放体系。应用美国加里福尼亚州理工学院环境能源研究中心多冷阱热解气相色谱仪,结合Kinetics生烃动力学专用软件,对取自东营凹陷的1块ES3页岩生油岩在开放体系条件下进行了生烃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该生油岩C1-5、C13^ 、C6-12及C1^-生成活化能分别为:238~339、205~268、222~272和251~285kJ/mol。在此基础上,结合利津洼陷埋藏史与受热史,对烃源岩生烃史、生成烃类油气比等成烃特征进行了研究。本研究为生烃动力学方法在油气评价中的应用提供了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7.
埕岛-胜海潜山带的古岩溶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埕岛-胜海潜山带的取心资料,在系统观察描述岩心和综合分析地震剖面资料的基础上,对研究区的古岩溶作用进行了全面研究,对风化壳的岩溶地貌特征、岩溶标志与特征、岩溶分带以及控制岩溶作用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详细阐述,对于本区古岩溶作用发育的历史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根据本区构造发展历史,可将下古生界碳酸盐岩的溶蚀作用划分为4期:第一期(加里东早期)同生-近地表成岩早期溶蚀作用;第二期(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风化壳期的岩溶作用;第三期(海西晚期-印支期)浅埋藏期溶蚀作用;第四期(燕山期及其后)深埋藏期溶蚀作用。这对于下一步深入研究该区的储集层特征和孔隙演化规律以及对于该区勘探区块的综合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SLLJ地区Es^s4的冲积扇具有五层微沉积序列,本文利用从三维地震资料中提取的多种地震参数,首先对参数用K-L法压缩处理,然后与各层砂砾层厚度用最小二乘法拟合改造后,再进行主特征因子分析求取各微层序的钻井加权地震相因子值,并转化为地震相平面图,通过与钻井相,测井相三相综合分析,成功地将其转化为各微层序的沉积微相平面图,因此本文提供了一种从地震角度进行微沉积层序研究的方法,该方法对相似复杂地质体的  相似文献   
9.
东营凹陷北部原油有机地化特征与成因类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东营凹陷北部油气藏分布范围广 ,储集层位多。应用有机地球化学方法 ,通过对典型原油样品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原油饱和烃单体烃碳同位素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 ,该区原油可大致划分为三种类型。类型Ⅰ :Pr/Ph介于1.0~ 1.3;Pr/nC17介于 0 .4 0~ 0 .80 ;Pr/nC18介于 0 .4 0~ 0 .6 0 ,伽玛蜡烷指标 <0 .10 ,Ts/Tm介于 0 .80~ 1.30 ,单体化合物碳同位素较重 ;类型Ⅲ :Pr/Ph介于 0 .80~ 0 .30 ;Pr/nC17介于 1.0~ 0 .6 0 ;Pr/nC18介于 2 .0~ 1.0 ;伽玛蜡烷指标 >0 .4 0 ;Ts/Tm介于 0 .4 0~ 0 .70 ;单体化合物碳同位素分布较轻。类型Ⅱ原油上述指标介于类型Ⅰ与类型Ⅲ之间。这三类原油的地质分布也具有一定特点。第Ⅲ类原油分布最广 ,在利津—民丰生油洼陷周围均有分布 ,类型Ⅱ与类型Ⅰ原油主要分布在民丰洼陷周围。成果为该区油气藏成因与含油气系统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