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地球科学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以延庆综合地震台2018~2019年SS-Y型伸缩仪、SSQ-2I型水平摆倾斜仪、DSQ型水管倾斜仪3套形变仪器的数字观测资料为基础,分析形变观测的主要干扰因素及其机理,为识别形变观测数据异常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 地电阻率定点观测区环境被干扰严重影响观测质量, 装置系统在地表布设的工作方式难以取得有效观测和持续发展, 因此装置系统向井下深部布设受到人们关注。 同时, 地表大极距观测方式难以持续发展, 也促使地电阻率定点观测向井下小极距观测方式发展。 井下小极距观测相比地表大极距观测占地面积小, 能较好地排除或减弱地表测区环境干扰对观测结果的影响, 既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又能较好地为地震监测服务。 2018年, 在总结已建井下地电阻率台站布极方式和建设工艺的基础上, 新建延庆台井下小极距地电阻率观测。 本文重点分析了延庆台井下小极距地电阻率观测装置系统建设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如水平向和垂直向观测相结合、 布极方式、 电极制作和埋设深度等装置系统技术过程, 以及水平向和垂直向观测装置系数的计算等。 延庆台建设较好地获得了近全空间观测布设, 从理论上解决了井下小极距地电阻率建设的难点, 为将来要进行井下小极距地电阻率观测装置系统建设的台站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徐化超  王辉  曹建玲 《地震》2018,38(3):13-23
本文利用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1991—2015年的GPS速度场资料, 基于弹性球面块体模型获得了区域活动断裂的滑动速率, 并讨论了断裂滑动速率分配的动力学意义。 反演结果表明,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主要块体以北东向并兼顺时针旋转运动为主; 区域断裂平均闭锁深度为17 km; 另外, 各主要断裂滑动速率也不尽相同。 其中, 阿尔金断裂、 东昆仑断裂左旋走滑速率为10~12 mm/a, 祁连—海原断裂左旋走滑速率为3~5 mm/a, 鄂拉山断裂、 拉脊山断裂右旋走滑速率为1~3 mm/a。 阿尔金断裂、 祁连—海原断裂、 东昆仑断裂的走滑速率被其端部的山脉隆起和逆冲断裂所吸收和转换, 鄂拉山断裂和拉脊山断裂则起到了调节块体间运动平衡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对断层应力状态进行分析有助于理解断层力学性质及其上发生的地震活动。文中搜集了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地区的中小地震震源机制结果,反演了区域地壳水平应力场,并进一步基于摩尔-库仑准则分析了区域主要断裂带的稳定性。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地壳水平应力场主要表现为剪切型应力状态,龙门山地区表现为压缩型应力状态,而川西高原地区主要表现为拉张型应力状态;区域地壳最大主压应力方位近平行于地形高程梯度方向,最大主张应力的方位近平行于地形高程等值线的切线方向,反映了青藏高原重力扩展作用对区域水平应力场的控制作用;基于应力的断裂带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的14条主要断裂带中,莲峰-昭通断裂在2014年前后稳定性最低,应力状态最接近于破裂状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