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生物科学   8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4 毫秒
1
1.
分别采用水丝蚓(Limnodrilus sp.)、卤虫无节幼体(Artemia nauplii)、枝角类(Moina sp.)和人工饲料饲养西伯利亚鲟仔鱼30 d,研究不同开口饵料对西伯利亚鲟仔鱼生长、存活率和体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卤虫无节幼体为西伯利亚鲟最适开口饵料,仔鱼的存活率最高(96.67%); 投喂水丝蚓组生长速度最快;而人工饲料组生长速度明显低于其他组,且成活率最低.不同开口饵料组间仔鱼体成分差异显著,人工饲料组水分含量最高,且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最低.采用卤虫无节幼体为西伯利亚鲟仔鱼开口饵料,然后采用水丝蚓进行强化培育,能获得较好的生长速度和存活率.  相似文献   
2.
实验以淡水(0.3‰)处理组为对照,研究了急性高渗胁迫(盐度16‰和30‰)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雄蟹血淋巴和肝胰腺中可溶性蛋白质、血蓝蛋白、血糖及肝糖原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进入16‰及30‰盐度后,蟹的血淋巴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从6—48h显著降低(P<0.05),至72h时显著增加(P<0.05),而机体肝胰腺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从12h开始至96h显著降低(P<0.05);血蓝蛋白含量在前24h显著降低(P<0.05),48h开始显著升高(P<0.05);肝糖原含量在6—96h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的降低(P<0.05);16‰盐度组蟹的血糖含量在24—48h时显著下降(P<0.05),到72h开始逐渐恢复(P>0.05),而30‰盐度组其血糖含量早在6—12h时就有显著的下降(P<0.05),到24h则开始逐渐升高。研究表明,在急性盐度胁迫下,糖类和蛋白质对中华绒螯蟹渗透压调节起重要的作用,其优先利用糖类的分解获得所需的能量,其中盐度越高,机体内葡萄糖的消耗越快,血糖水平的恢复也相应较快。对蛋白质的利用稍次之,机体可利用蛋白质的分解获得其渗透压调节的效应物游离氨基酸以维持渗透压平衡。  相似文献   
3.
在渔业和水产养殖的研究中, 常采用标记(Marking)或标志(Tagging)方法来区分不同的个体或种群1。标志技术在鱼类个体生长、存活和种群补充和生产力研究中广泛应用, 标志回捕(Mark recapture)已成为评估渔业资源状况和洄游习性研究中的重要研究手段2-4。此外, 标志技术在选择育种上也得到了应用, 用以快速有效地区分不同选育群体5。如何提高标志检测率和保持率, 以及怎样减少标志操作对研究对象生长和存活影响, 是研究和选择标志方法时应考虑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以人工繁育的俄罗斯鲟仔鱼为对象,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初次摄食时间对生长及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温17.4 ℃下,仔鱼在9~10日龄初次摄食,初次摄食前投喂对俄罗斯鲟仔鱼的生长和存活无显著性影响,延迟2 d以上初次摄食对生长影响明显,存活率在18日龄初次摄食时显著下降,24日龄时饥饿仔鱼全部死亡;23~24日龄时仔鱼如不能建立外源营养即达到饥饿不可逆点(PNR)。人工养殖条件下,俄罗斯鲟仔鱼必须在初次摄食后14 d内建立起主动摄食能力才能保证其仔鱼的正常发育、生长和存活。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采用3-丙氨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和戊二醛修饰包裹有SiO2磁性Fe3O4纳米颗粒表面,将其作为固定化载体固定化乙醇脱氢酶,研究固定化条件对固定化效率的影响,并对固定化酶性质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当Fe3O4@SiO2纳米颗粒修饰上氨基和醛基后依然具有良好的水分散性和胶体稳定性,适合作为固定化载体。通过单因素优化,发现当最适给酶量为11. 3U/100 mg,搅拌转速为150 r/min,固定化p H和固定化温度分别控制在6. 5和5℃~15℃,固定化时长为45 min时,具有较好的固定化效果,固定化率可达到60. 2%。在此条件下制备得到的固定化酶与游离酶相比,固定化酶具有良好的耐高温和耐碱性。所得固定化乙醇脱氢酶在连续使用8次后,固定化率仍保留在57%左右,表明该固定化酶具有较好的操作稳定性,可为连续生产NADH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6.
饥饿对杂交鲟仔鱼摄食、生长和体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仔鱼期是鱼类生活史中最脆弱,对环境条件最敏感的时期,饥饿是导致此阶段仔鱼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海洋鱼类补充量研究的焦点之一。殷名称曾指出采用饥饿研究的方法,可以确定仔鱼的初次摄食期和不可逆点(Point of no return),这对于鱼类苗种培育和人工养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最近,王吉桥等、宋昭彬等开始将饥饿研究应用于多种淡水鱼类仔鱼。然而,有关鲟类仔鱼的饥饿研究至今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不同碳酸盐碱度浓度条件下,钝顶螺旋藻OD560值、藻液pH值及碳酸盐碱度的变化。结果显示:培养4d后,4mg/L和8mg/L组生长缓慢且呈现下降趋势,OD560值均低于对照组,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16mg/L和32mg/L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而64mg/L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第6~12d,4mg/L、8mg/L组和16mg/LOD560值均低于对照组,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32mg/L组无显著差异,而64mg/L组在6~8d,具有显著差异(P<0.05),且在第10~12d,与其它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表现出极显著差异性(P<0.01)。NaHCO3与Na2CO3组成的缓冲体系,其pH值调节功能优于单一使用NaHCO3的对照组。在充气状态下,实验期间各组的碱度始终保持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8.
以卤虫(Artemia sp.)Ⅱ龄无节幼体作为试验材料,研究0、75、150、225 mg·L-1的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粉对卤虫体内脂肪酸和氨基酸的强化效果,试验共进行18 h,每6h取样检测一次.结果表明:强化组各时段的二十二碳六烯酸、ω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以及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除了75和225 mg·L-1组6h的二十碳五烯酸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外,其他各时段的二十碳五烯酸亦显著高于对照组;75mg·L-1组18h以及150 mg·L-1组12和18h的二十碳四烯酸亦显著升高;150 mg·L-1组的必需氨基酸总量和总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此外,150 mg·L-1组各时间段的必需氨基酸总量/氨基酸总量比值显著高于其他两个强化组和对照组,225 mg·L-1组12 h的必需氨基酸总量/氨基酸总量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南极大磷虾粉对卤虫的脂肪酸和氨基酸均具有较好的营养强化效果,并以150 mg·L-1的强化浓度,12和18 h的强化时间为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