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生物科学   7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报道了芒苞草属(AcanthochalmysP.C.Kao)的综合研究结果。从多学科的研究材料表明,芒苞草属(AcanthochlamysP.C.Kao)在解剖、胚胎、细胞、孢粉等方面,都具有许多独特的性状和特征,即有原始的,也有进化的,同时还有一些过渡性的类型和特征。在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方面,保留有与双子叶植物毛茛目(Ranunculales)相联系的特征。芒苞草科所具有这些性状和特征,在我国种  相似文献   
2.
蕨菜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树脂及正反相硅胶色谱柱从蕨菜(Pteridium aquilinum var.latiusculum)中分离纯化出9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将它们分别鉴定为胡萝卜苷、山奈酚-3-O-(6”-O-反-对羟基苯丙烯酰基)-β-D-葡萄糖苷、腺嘌呤核苷、蕨素-3-O-β-D-葡萄糖苷、牛膝甾酮、芦丁、蕨素A、坡那甾酮A和槲皮素。其中腺嘌呤核苷和牛膝甾酮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芒苞草形态学和胚胎学研究:Ⅱ.花药和胚珠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平  高宝莼 《植物研究》1992,12(4):389-398
芒苞草成熟胚珠为倒生型,薄珠心,双珠被。胎座为侧膜胎座向中轴胎座的过渡类型。胚囊发育为单孢蓼型。 成熟胚囊由印器,具二极核的中央细胞及三个反足细胞组成。助细胞呈倒梨形,极性不明显,珠孔端壁有角状的丝状器。中央细胞的二极核在受精前融合为次生核。 花药具二个小孢子囊,花药壁层为单子叶型,具分泌型绒毡层,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时,胞质分裂为连续型,四分体是左右对称式排列,成熟花粉粒为二细胞的。 在花药与胚珠发育过程中,多糖物质的消长是有规律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峨眉南星 新种 图1 Arisaema omeiense P. C. Kao, sp. nov. (sect. Auriculata Engl.) Species A. auriculato S. Buchet, sed Spadice minore, inflorescentia mascula cylindrica, 6—7 mm longa, 2—3 mm diam., densiflora, inflorescentia feminea conica, c. 5.5 mm longa, c. 2.7 mm diam., appendice filiformi 5.5—7.5 cm longa, ex laminis spatharum longe exserta, arcuatim pendula differt.  相似文献   
5.
芒苞草属的群落学特征和花粉形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研究表明芒苞草(Acanthochlamys bracteata)的花粉形态与石蒜科、鸢尾科完全不同。经请教吴征镒教授,他在来信中认为芒苞草应“属于在中国(乃至东亚)未曾记录过的一个老科——翡若翠科Velloziaceae”,横断山区一个可能是特有的单种属,分布在干旱河谷灌丛、稀疏针叶林以及亚高山嵩草草甸中。  相似文献   
6.
芒苞草科是笔者根据自己在四川西部横断山区发现的单型属——芒苞草属AcanthochlamysP.C.Kao为模式而建立的一个单型新科——Acan-thochlamydaceaeP.C.KaoFl.Sichuan9:4831989。经过近20年的艰辛工作,作者和合作者们对这一新科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提供了植物分类学、植物形态解剖学、细胞学、孢粉学、植物化学、植物群落学、植物地理学、分子生物学、系统与演化植物学等多学科证据,证明芒苞草科确实成立。如今,芒苞草科已被植物学界广泛承认,特别…  相似文献   
7.
四川幅员57万平方千米,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气候多样,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据初步统计,四川高等植物有1万种左右,仅次于云南而居全国第二位。 为查清四川植物种类及植物资源情况,经四川省科委批准,由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主持,于1979年组成了《四川植物志》编辑委员会,有30多个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一百多名植物专家分别承担了编写任务。计划编写出版26卷。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