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生物科学   40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肉苁蓉的胚胎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肉苁蓉的胚胎发育马红,屠骊珠,李天然(内蒙古大学生物系,呼和浩特010021)寄生植物肉苁蓉(Cistanchedeserticola)为多年生根寄生草本植物,是我国西北沙漠地区重要的中药材,可补精血,滋肾壮阳,润肠通便,因此有“沙漠人参”之称。关于...  相似文献   
2.
用Ca2+ 和胰酶处理大叶藻(Zostera m arina)叶绿体膜研究了其类囊体膜多肽成分与Mg2+ 诱导其Chla荧光和类囊体膜表面电荷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观察到:1.在正常的叶绿体膜中,Mg2+ 诱导PSⅡ荧光强度的增高与其诱导类囊体膜表面电荷密度的降低密切相关;2.用Ca2+ 处理这种叶绿体膜,除去类囊体膜表面的32~34 kD多肽对Mg2+ 诱导的上述现象无影响;3.如果用胰酶消化Ca2+ 处理过的叶绿体膜,进一步除去膜表面的26 kD多肽,Mg2+诱导的这些现象则全部消失。这些实验结果清楚地表明,在大叶藻的叶绿体膜中,类囊体膜表面的26 kD 多肽是阳离子诱导这两种相关现象的特异性作用部位。对阳离子调节激发能在PSⅡ和PSⅠ之间分配的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金双歧对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预防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红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4,16(5):292-292,296
目的探讨微生态制剂金双歧对早产儿早期应用是否能起到预防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发生.方法对2000年1月~2002年12月入住青海省红十字医院新生儿,符合早产儿诊断126例,随机分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24 h内即加用双歧杆菌三联片(商品名:金双歧)口服或鼻饲,对照组只治疗原发病,观察2周内NEC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62例,发生NEC 8例,对照组64例,发生NEC 20例.结论及早对早产儿补充微生态制剂,使其占据肠黏膜表面,作为生物屏障构成肠道的定植阻力,阻止致病菌入侵,或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从而起到降低早产儿NEC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羊驼体内存在天然缺少轻链的重链抗体,克隆重链抗体可变区(VHH),即可构建单域抗体(single-domain antibodies,sdAbs),又称纳米抗体(nanobody,Nb)。利用非免疫羊驼噬菌体文库筛选肿瘤特异性蛋白B7-H4的纳米抗体,经过4轮淘选,ELASE鉴定阳性克隆噬菌体,测序获得其DNA序列后体外转录为mRNA,将修饰纯化后的mRNA转染到肿瘤细胞,利用细胞免疫荧光检测mRNA在肿瘤细胞内是否表达,Western印迹进一步验证其表达情况;通过CCK-8法鉴定其对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能力;划痕实验鉴定其对肿瘤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Transwell法鉴定其对肿瘤细胞的侵袭能力的影响;裸鼠荷瘤模型瘤旁注射mRNA,鉴定其在体内实验对肿瘤组织的作用。结果显示,通过淘选获得1个高亲和性的噬菌体株菌H6;DNA测序并导出的氨基酸序列符合羊驼纳米抗体结构;将其mRNA导入肿瘤细胞,能有效表达出纳米抗体H6;转染H6-mRNA的肿瘤细胞(0.84±0.08)与未转染H6-mRNA的对照组(1.83±0.04)相比,其增殖能力明显受到抑制,P<0.01,其迁移和侵袭能力(78.60±5.36)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197.80±21.04),效果优于B7-H4 mRNA的siRNA(95.40±16.56);在裸鼠乳腺癌模型中能有效抑制肿瘤生长,效果优于紫杉醇和B7-H4 mRNA的siRNA。这说明筛选所得抗B7-H4纳米抗体H6能特异结合B7-H4蛋白并封闭其功能,导致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受到抑制。该结果为利用B7-H4作为治疗癌症的靶点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5.
随着表观遗传学的飞速发展,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理论又重新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近年,哺乳动物获得性性状的跨代遗传现象也得到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获得性性状的跨代遗传过程中,由环境压力导致的表观遗传信息经由生殖系在代际间传递.其中,在环境压力相关的表观遗传信息的建立及传递过程中,精子小非编码RNA(small non-coding RNA,sncRNAs)发挥关键作用,环境压力信息以sncRNAs的形式储存在成熟精子中,通过受精作用,精子sncRNAs参与胎儿原始生殖细胞基因组的表观遗传修饰,将表观遗传信息跨代传递,进而影响获得性性状相关的基因表达.本文主要综述了精子sncRNAs参与获得性性状跨代遗传的机制,为研究遗传性的代谢疾病、促进人类生殖健康及家畜良种繁育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用Ca2+和胰酶处理大叶藻(Zosteramarina)和刺松藻(Codiumfragile)叶绿体膜,研究了它们的类囊体膜多肽组分与Mg2+诱导Chla荧光和膜表面电荷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观察到:(1)在大叶藻的叶绿体膜中,Mg2+诱导PS-Ⅱ荧光强度的增高与其诱导类囊体膜表面电荷密度的降低密切相关;但这种相关性的效应不存在于刺松藻的叶绿体膜中。(2)用Ca2+处理这两种叶绿体膜分别除去其类囊体膜表面的32-34KD和30-31KD多肽,对上述Mg2+诱导的现象无明显的影响。(3)用胰酶进一步消化这些Ca2+处理过的叶绿体膜分别除去其类囊体膜表面的26KD和23-24KD多肽,那么在大叶藻的叶绿体膜中,Mg2+诱导荧光和类囊体膜表面电荷变化的相关性效应则全部消失;但在刺松藻的叶绿体膜中,Mg2+诱导荧光增高的效应完全消失,而Mg2+诱导膜表面电荷变化的性质则保持不变。这些实验结果不仅证明,类囊体膜表面的26KD和23-24KD多肽分别为大叶藻和刺松藻叶绿体膜中阳离子诱导激发能在PS-Ⅱ和PS-Ⅰ之间分配变化的特异性作用部位;而且说明阳离子调节激发能在这两个光系统之间分配的机理,在这两种海生植物的叶绿体膜中  相似文献   
7.
8.
用逆相蒸发技术制备带不同表面电荷的脂质体及脂质体化的重组乙肝基因工程疫苗(r-HBsAg)。制备的脂质体平均粒径为150-450nm,不同电荷脂质对粒径无明显影响,加入r-HBsAg使粒径略有增大。r-HBsAg包裹率为44-57%,不同电荷脂质体间无明显差异。荧光染料Calcein包裹率为3-7%,明显低于r-HBsAg的包裹率。用准弹性光散射(quasi-elasticlightscattering,QELS)技术测定脂质体的泳动速率,加入r-HBsAg及新型免疫佐剂ASD系列后,对脂质体的泳动速率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三尖杉属中三种植物即:三尖杉Cephalotaxus fortunei,粗榧C.sinensis 和柱 冠日本粗榧C.harringtonia cv.Fastigiata越冬期的光合器功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这三种常绿三尖杉植物越冬时叶绿体的光合放氧活性受到抑制,但光系统II中心的活性和镁 离子调节光能分配的功能存在。说明其越冬特性与松柏科植物类似。 叶绿体膜的低温荧光测定结果表明三种植物的F685,F695和F735的比率各不相同。用SDS—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叶绿体膜蛋白,发现柱冠日本粗榧的多肽数与三尖杉和粗榧有明显差异。以上特征可能有助于分类或系统位置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用Ca^2+和胰酶处理大叶藻和剌松藻叶绿体膜,研究了它们的类囊体膜多肽组分与Mg^2+诱导Chla荧光和膜表面电荷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观察到:(1)在大叶藻的叶绿体膜中,Mg^2+诱导PS-Ⅱ荧光强度的增高与其诱导类囊体膜表面电荷密度的降低密切相关;但这种相关性的效应不存在于剌松藻的叶绿体膜中。(2)用Ca^2+处理这两种叶绿体膜分别除去其类囊体膜表面的32-34KD和30-31KD多肽,对上述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