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67篇
生物科学   14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道应用抗保幼激素生理活性物质“抗11”调控家蚕生长发育的初步试验结果。从3龄饷食开始,连续添食300~500ppm药液48小时;或以400~500ppm的药液浓度给4龄起蚕连续添食48小时,3眠蚕诱发率可达100%。3龄或4龄添食,当龄历期延长,但全龄历期均比对照区缩短,如4龄添食区缩短近5日,所诱发的3眠蚕能结茧、化蛹、羽化、交配、产卵,所结的茧小,量低,纤度变细。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植源性β-蜕皮素(简称MH)对家蚕丝腺成长及合成甘氨酸、丙氨酸有关酶系的影响,探讨了5龄不同时期添食β-蜕皮素后丝腺体的成长及后部丝腺和脂肪体中丙氨酸-酮丙二酸、丙氨酸-乙醛酸和鸟氨酸转氨酶活力的变化。通过实验观察到:(1)5龄早期(饷食)添食β-蜕皮素,龄期延长8—9小时,茧层量增加,后部丝腺和脂肪体内丙氨酸-酮丙二酸转氨酶、丙氨酸-乙醛酸转氨酶在处理后6-12小时内,比对照组增高40—50%。随之酶活力略下降,至5龄后期复又升高,明显超过对照组。脂肪体中鸟氨酸转氨酶在β-蜕皮素处理后6小时和48小时均低于对照组。12—24小时以及48小时后直至老熟则明显高于对照组。(2)5龄后期(V—136小时)口腔注射β-蜕皮素,龄期缩短12—18小时。脂肪体和丝腺体中丙氨酸-酮丙二酸转氨酶、丙氨酸-乙醛酸转氨酶活力明显高于对照组(一般增高20—40%),老熟时迅速下降。本文对有关保幼激素和β-蜕皮素对5龄家蚕两种靶细胞(丝腺细胞和脂肪细胞)的相互配合和制约以完成对蚕整体的调节控制,以及这两种昆虫激素应用于蚕业生产以控制5龄期的长短和增加蚕丝产量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中西药结合治疗对母儿ABO血型不合的疗效以及新生儿溶血发生与孕次关系的探讨。方法:对314例抗体滴度≥l:64的ABO母儿血型不合孕妇(20-45岁)进行研究,其中246例孕期给予以中西药结合治疗(茵陈蒿汤联合25%葡萄糖液、维生素C、维生素E、苯巴比妥),68例作为对照,观察孕妇IgG抗A/B抗体效价变化及新生儿溶血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抗体效价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新生儿溶血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次越大,新生儿溶血的发生率越高。结论:中西药结合治疗对降低孕妇IgG抗A/B效价及防治新生儿溶血疗效满意,新生儿溶血发生可能与孕次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陶瓷产品浸泡废酸液处理系统应用于陶瓷产品元素溶出实验后浸泡废酸液的无害化处理技术领域。现有陶瓷产品元素溶出实验完成后,浸泡废酸液或是通过实验室下水管路直接排入下水,或是经实验人员手动进行无害化处理,由于废液酸性较强,会对实验人员健康不利,同时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损害。本系统通过特定管路链接,自动收集试验完成后的浸泡废液后,添加一定比例中和试剂后,经循环自动中和处理使实验室排放废水达到符合排放指标。  相似文献   
5.
2011年12月至2012年9月,在湘中丘陵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石栎(Lithocarpus glaber)针阔混交林、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es)落叶阔叶林、石栎(Lithocarpus glaber)-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常绿阔叶林1 hm2的长期定位观测样地,采集0–15 cm、15–3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可矿化有机碳(MOC)、易氧化有机碳(ROC)、水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分析4种森林土壤MBC、MOC、ROC、DOC含量的季节变化特征,为揭示天然林保护与恢复对土壤有机碳(SOC)库的影响机理过程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森林土壤MBC、MOC、ROC、DOC含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且不同森林同一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季节变化节律基本一致,MBC、MOC、ROC含量表现为夏、秋季较高,春、冬季较低;DOC含量表现为春、夏、冬季较高,秋季最低;同一森林不同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的季节变化节律不同;土壤MBC、MOC、ROC、DOC含量与土壤自然含水率、SOC、全N、水解N、全P(除杉木人工林土壤MBC、MOC、ROC外)、速效P含量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 H值、全K、速效K含量相关性不显著,表明不同森林类型外源碳库投入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是导致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的主要原因,该区域森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各组分含量的季节变化与各森林类型组成树种生长节律及其土壤水分含量和SOC、N、P的可利用性,以及土壤活性有机碳各组分的来源有关,森林土壤MBC、MOC、ROC、DOC含量可作为衡量森林土壤C、N、P动态变化的敏感性指标。  相似文献   
6.
生态系统碳循环对温度的响应是全球变化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总初级生产力(GPP)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在最适温下达到最大值(GPP_(max)),之后随温度的升高而保持不变甚至下降,因此GPP_(max)代表着最适温度下的植被光合潜力。然而,关于森林生态系统GPP_(max)的时空分布和影响因子仍不清楚。本文以中国东部南北森林样带(NSTEC)上的长白山温带针阔混交林、会同亚热带杉木人工林、千烟洲亚热带常绿针叶人工林、鼎湖山亚热带常绿针阔混交林和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等5种典型生态系统为对象,利用涡度相关技术分析森林GPP_(max)的时空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所有森林生态系统中,GPP对温度的响应模式均为单峰曲线,最适温下的GPP_(max)表现为长白山温带针阔混交林千烟洲亚热带常绿针叶人工林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会同亚热带杉木人工林鼎湖山亚热带常绿针阔混交林。在所有的站点中,温度是引起GPP_(max)空间变异的最主要因素,GPP_(max)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少。此外,太阳辐射、降水和饱和蒸汽压差也显著影响GPP_(max)。在时间尺度上,对每个森林生态系统GPP_(max)年际变异的对比分析发现,温度是长白山温带针阔混交林GPP_(max)年际变化的主要控制因子,5 cm土壤含水量是影响会同、千烟洲和鼎湖山通量观测系统GPP_(max)年际变异的主要因子,未发现影响西双版纳热季雨林年际变异的主要因子。本研究有助于理解未来气候变暖背景下GPP的变化趋势,并为中国碳循环的准确模拟提供实验证据和参数依据。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探讨涎液化糖链抗原(KL-6)、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和透明质酸(HA)联合诊断结缔组织病合并间质性肺疾病(ILD)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69例结缔组织病合并ILD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合并ILD组),以单纯结缔组织病患者67例,同期体检的60例健康受试者分别作为单纯结缔组织病组和对照组。比较三组受试者血清KL-6、MMP-7和HA,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结缔组织病发生ILD的独立影响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诊断效能。结果:三组血清KL-6、MMP-7和HA水平有差异(P<0.05),合并ILD组患者血清KL-6、MMP-7和HA水平明显高于单纯结缔组织病组和对照组(P<0.05),单纯结缔组织病组患者血清KL-6、MMP-7和H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血清KL-6、MMP-7、HA等三指标及粉尘接触史均是结缔组织病发生ILD的显著影响因素(P<0.05)。 ROC分析显示: 血清KL-6、MMP-7和HA等三指标诊断结缔组织病发生ILD的AUC(0.95CI)分别为0.715(0.439~0.988)、0.702(0.440~0.959)、0.711(0.500~0.919),三指标联合应用的AUC(0.95CI)为0.811(0.705~0.913),诊断效能较高。结论:结缔组织病合并ILD患者血清KL-6、MMP-7及HA升高,联合应用诊断可提高对ILD的诊断效能,为早期诊断ILD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 FGF)是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家族(FGFs)的成员之一。它是哺乳动物和人体中一种非常微量的活性物质,因其具有广泛的生理功能和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b FGF生物活性的多效性以及神经营养的广谱性,为其从基础走向临床提供了保证。而b FGF如何发挥神经损伤修复作用的功能和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的发现及研究,这也是目前国内外探索和开发b FGF新临床药物的研究热点之一。针对b FGF的生物学特点及其在神经损伤修复中的功能,特别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氮肥和钙肥对烤烟(Nicotiana tabacum)生长的影响,对成熟期烤烟的根系形态、生理代谢指标和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施0.12 g kg-1氮相比,施0.20 g kg-1氮的烤烟根系最长侧根长、根系体积、根干重、叶干重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极显著升高,MDA含量极显著下降,SOD活性显著下降,但对侧根数、CAT活性和O2·的影响均不显著。施钙0.40 g kg-1,根系体积、侧根数、CAT和SOD活性以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比对照提高,MDA含量和O2·则降低;施钙1.00 g kg-1,最长侧根长、根干重和叶干重均提高。氮×钙互作对烤烟的最长侧根长、根系体积、根干重、叶干重和生理代谢指标的影响均极显著,但对侧根数的影响不显著。因此,施0.20 g kg-1氮和0.40 g kg-1钙能最大限度地改善烤烟根系形态、生理状况及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0.
板蓝根热加工过程中氨基酸组分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利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对板蓝根的新鲜植物组织和不同加工程度的板蓝根药材中的总氨基酸和游离氨基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板蓝根的新鲜植物组织和不同加工程度的板蓝根药材氨基酸在含量上有明显差别。结论为:不同加工程度的板蓝根药材中氨基酸含量差别明显,其中碱性氨基酸含量的差别尤其显著,该差异可能是由于加工过程中发生美拉德反应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