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生物科学   28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疆紫草细胞的逐级放大培养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
发根土壤杆菌体外转化甘草子叶及下胚轴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发根土壤杆菌农杆碱型15834、A_4菌株和甘露碱型8196、K_(599)菌株体外转化甘草子叶及下胚轴。结果表明:除K_(599)菌株外,其余三种菌株都能诱导产生甘草发状根无性系。其中15834菌株的诱导率最高,下胚轴的诱导率高于子叶。组织学观察表明,在感染后4天左右,下胚轴维管束鞘外细胞、特别是形成层部分细胞大量启动形成分生细胞及分生细胞团,并进一步分裂形成根原基。6—8天后根原基具单向极性生长形成完整的发状根结构。发状根能在无外源激素的培养基上迅速生长。高压纸电泳检测到发状根中存在农杆碱及甘露碱,说明Ri质粒T-DNA编码的这两种冠瘿碱合成酶基因在甘草细胞中得到了表达。  相似文献   
3.
假结核耶尔森氏菌YPIII鞭毛系统的一级主调控基因flhDC缺失突变, 所得突变株在细菌泳动实验中丧失了泳动能力; 对fliA启动子融合报告菌株的检测发现, 与大肠杆菌一样, 在假结核耶尔森氏菌中二级调控基因fliA的表达也受到flhDC的调控; 对野生型和突变株在非生物活性表面和生物活性表面生物膜形成的观察和统计表明, flhDC突变株在不同表面上生物膜的形成明显减少, 并降低了对线虫表面侵染的严重度. 以上结果表明, flhDC的突变不仅直接使YPIII的运动性丧失, 而且影响了细菌在不同表面上生物膜的形成, 这一新功能的鉴定为细菌生物膜形成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点.  相似文献   
4.
大豆(Glycine max(L.)Merrill)遗传转化目前常用的两种方法为农杆菌介导的子叶节转化系统和基因枪介导的体细胞胚转化,但这两种转化系统都存在转化频率低、难于重复及依赖于特定的基因型等问题.为了提高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子叶节的转化频率,采用了一种基于bar基因作为筛选标记基因的固体-液体筛选系统,与农杆菌共培养3d的大豆子叶节在MS添加2 mg/L 6-BA和5 mg/L的glufosinate的筛选培养基培养2周后,再转到含有0.01 mg/L TDZ和2mg/L glufosinate的液体培养基中筛选,并每周更换一次培养液.得到的再生芽首先经GUS分析为阳性后再转入生根培养基得到完整转化植株,然后通过Southern杂交分析证实外源基因整合到大豆基因组,转化植物含有1~2个基因拷贝数.该转化系统具有转化频率高、转化周期短以及不依赖于大豆基因型等优点,对影响该转化系统的一些因子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三七细胞在气升式反应器中的扩大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七细胞在5升外循环、内循环气升式反应器中能正常生长并累积三七皂甙及多糖。外循环反应器中三七总皂甙含量最高可达9.48%;内循环反应器中三七多糖含量则可高达24%。但三七细胞生长比较缓慢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张勇  杨宝玉  陈士云 《遗传学报》2006,33(12):1105-1111
分析了来源于农杆菌介导的4个独立的大豆转化系的后代遗传特性。分别采用种子切片GUS染色方法和除草剂涂抹以及喷洒方法检测gus报告基因和抗除草剂bar基因在后代的表达。其中3个转化系T1代gus基因和bar基因能够以孟德尔方式3:1连锁遗传,说明这2个基因整合在大豆基因组的同一位点。这3个转化系在T2代获得了纯合的转化系,并能够稳定遗传至T5代。有一个转化系在T1代GUS和抗除草剂检测都为阴性,但通过Southern杂交证明转基因存在于后代基因组,显示发生了转基因沉默。为了证明转基因沉默是转录水平还是转录后水平,T1代植物叶片接种大豆花叶病毒(SMV)并不能抑制转基因沉默,说明该转化系基因沉默可能不是发生在转录后水平。  相似文献   
7.
8.
植物细胞培养生产抗癌药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本文综述了国外通过植物细胞培养生产抗癌药物的进展情况。并着重介绍了长春碱、鬼臼毒素及紫杉醇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9.
紫草细胞发酵培养液中色素的回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六种不同方法回收新疆紫草细胞发酵培养液中的紫草色素,比较了这些方法的回收效果,从中找出了一种快速,成本低,对色素破坏少的沉淀剂。采用这种沉淀剂回收的色素仍保持其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0.
来源于苏云金芽孢杆菌的aiiA基因克隆至Pseudomonas/E. coli穿梭载体并转入铜绿假单胞菌PAO1菌株, Western杂交显示AiiA蛋白在PAO1中正确表达. IPTG诱导9和21 h后分别取样检测两种信号分子的含量, 表达aiiA基因的菌株信号分子被完全降解; 检测重要的毒力因子弹性蛋白酶和绿脓菌素, 表达aiiA基因的菌株中毒力因子的含量明显少于野生型对照和空载体对照; 与运动性相关的丛集运动测定也表明, aiiA基因影响了细菌的丛集运动. 进一步通过液体和固体表面形成生物膜的差异以及对生物膜结构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aiiA基因的表达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