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0篇
生物科学   37篇
  2023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形态学及化学研究,结合nrDNA 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该文报道了茶渍属(Lecanora Ach.)和石蕊属(Cladonia P. Browne)地衣4中国新记录种:莱氏茶渍(Lecanora layana Lendemer)、白头山茶渍(L. baekdudaeganensis B. G. Lee&Hur)、伪银茶渍(L. pseudargentata Lumbsch)和草皮石蕊[Cladonia caespiticia (Pers.) P. Gaertn., B. Mey&Scherb.]。该文对这些物种的分类学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与相似种进行了对比,同时提供了各种的地理分布图和形态图。这为中国茶渍属和石蕊属地衣物种多样性及资源利用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
不同功能群的根部真菌可能会与植物差异性地互作, 并进一步影响地下真菌与植物群落构建。本研究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方法检测了海南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中常见植物的根部真菌; 采用网络分析法比较了丛枝菌根(AM)真菌、外生菌根(ECM)真菌, 以及所有根部真菌与植物互作的二分网络(bipartite networks)结构特性。从槭树科、番荔枝科、夹竹桃科、冬青科、棕榈科、壳斗科、樟科和木犀科等8科植物的根系中, 检测到297,831条真菌ITS1序列, 这些序列被划为1,279个真菌分类单元(OTUs), 其中子囊菌门748个、担子菌门354个、球囊菌亚门80个, 以及未知真菌97个。核心根部真菌群落(420个OTUs)中, 至少有三类不同生态功能的真菌常见, 即丛枝菌根真菌(40个OTUs, 占总序列数23.4%)、外生菌根真菌(48个OTUs, 13.9%)和腐生型真菌(83个OTUs, 19.8%)。尖峰岭山地雨林根部真菌-植物互作网络结构特性的指标普遍显著高于/低于假定物种随机互作的零模型期待值。在群落水平, 不同功能型的根部真菌-植物互作网络表现出不同或相反的结构特性, 如丛枝菌根互作网络表现为比零模型预测值高的嵌套性和连接性, 以及比零模型低的专一性, 而外生菌根互作网络呈现出比零模型预测值低的嵌套性和连接性, 以及比零模型高的专一性。在功能群水平, 植物的生态位重叠度在AM互作网络高, 而ECM互作网络低; 真菌的生态位宽度在ECM互作网络窄, 而在AM互作网络较宽。共现(co-occurrence)网络分析进一步揭示, ECM群落的物种对资源的高度种间竞争(植物、真菌高C-score), 以及AM群落的物种无明显种间竞争(低C-score), 可能分别是形成反嵌套ECM互作网络及高嵌套AM互作网络结构的原因。上述结果说明, 尖峰岭山地雨林中至少有两种及以上的种间互作机制调节群落构建: 驱动AM互作网络冗余(nestedness)及ECM互作网络的高生态位分化(专一性)。本研究在同一个森林内探讨了不同功能型的真菌-植物互作特性, 对深入理解热带森林的物种共存机制和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付伟  赵遵田  郭守玉 《菌物研究》2007,5(3):176-182
通过分析近10年在PNAS,Nature及Science上发表的涉及地衣的文章,并结合相关文献,总结了当前地衣学研究的主要方面及重要进展。对地衣化石、共生进化、系统发育、共生藻、功能遗传学、地衣生殖及生态生理学等领域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概述,同时展望了中国地衣学研究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3种枝状地衣乙酸乙酯提取液对水霉病主要病原菌两性绵霉菌丝的体外抑菌效果。菌株分离自河流水体,经培养、形态观察及ITS区序列测定比对,鉴定为两性绵霉Achyla bisexalis。结果显示枝状地衣黑穗石蕊、中国树花、地茶的乙酸乙酯浸提液均对两性绵霉有抑制作用,最低抑制浓度均为800 mg/L;在供试浓度为3 200 mg/L时,3种地衣提取物均能完全抑制菌丝的生长。  相似文献   
5.
研究表明, 在一些进化分支或有机体之间存在着核苷酸或氨基酸替代速率差异.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种群内的中性分子突变与物种多样化相关. 超过98%的陆生真菌属于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 而且前者的物种多样性明显多于后者. 获得了地衣型真菌红脐鳞的21种蛋白编码基因序列, 并应用这些及GenBank中的相关序列进行了随后的分析. 建立了3组矩阵: (1) 13种真菌, 包括105种蛋白编码基因; (2) 9种真菌, 包括21种蛋白编码基因; (3) 299种真菌的nu LSU rDNA序列. 应用这些数据, 检测了子囊菌门与担子菌门以及子囊菌内部主要纲之间的基因替代速率. 蛋白质数据和nu LSU rDNA数据分析显示, 子囊菌的基因替代速率显著快于担子菌; 而且在子囊菌内部, 物种丰富的粪壳菌纲进化速率最快, 物种数量较少的锤舌菌纲进化最慢. 结果提示, 子囊菌的快速进化不是得益于互惠共生、生态条件、无性繁殖、代谢速率或者短世代时间, 而可能是由奠基者效应引起的. 这是物种数量与进化速率相关的又一证据, 与奠基者效应是导致物种丰富的分支进化速率较快的主要原因的假说相吻合.  相似文献   
6.
中国鸡皮衣属地衣一新记录种(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菌物标本馆(HAMAS-L)的鸡皮衣属地衣进行研究过程中,发现一中国新记录种亚澳鸡皮衣(Pertusariathwaitesii)。该种地衣体灰白色至烟灰色,表面有皱褶,缝裂成网块状,无粉芽和裂芽;果疣半球形,顶部扁平,孔口较多,轻微下陷;子囊盘陷生于果疣中,每个子囊含有2个孢子,孢子长椭圆形,孢子壁双层,端壁微加厚;皮层含有地衣黄,在波长365 nm紫外光照射下呈现红褐色,髓层含有原岛衣酸。该种与海滨鸡皮衣(P.subobductans)和亚孔鸡皮衣(P.subpertusa)都含有2个长椭圆形的孢子,但是海滨鸡皮衣含有降斑点酸,皮层遇KOH由黄色变成红色;而亚孔鸡皮衣含有富马原岛衣酸,且孢子较大。亚澳鸡皮衣生长在海拔1 200~2 300 m的阔叶树树皮上。  相似文献   
7.
8.
9.
郭守玉 《菌物学报》2000,19(2):193-199
将中国92种石蕊属地衣划分为8个地理成分:广布成分19种,占总种数的21%,环北极成分32种(35%),泛热带成分8种(9%),欧亚成分5种(5%),东亚-北美成分7种(8%),东亚成分13种(14%),中国喜马拉雅成分1种(1%),中国特有成分7种(7%)。对中国石蕊属地衣所属的主要地理成分的形成进行了初步讨论,提出东亚特有种云南石蕊(Cladoniayunnana)和北美特有种拟胀石蕊(C.transcendens)为一对地理替代种;比蒙氏石蕊(C.Beaumontii),圆筒石蕊(C.cylindrica),丛杯石蕊(C.mateocyatha)和大翅石蕊(C.macroptera)等4种为东亚-北美间断分布种。指出中国喜马拉雅成分戴氏石蕊(C.delavayi)及欧亚成分中的细枝石蕊(C.corymbescens)在中国分布的北界是秦岭山脉。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描述了地衣型石耳属一新种,周鳞石耳.新种脐叶体上表面以周边皮层碎片上翘而形成的大量准鳞芽,类似于淡腹鳞石耳,但是,不同之处在于新种脐叶体下表面黑色,覆以大量同色而多分枝的假根以及具有不同的地理分布.从而呈现为地理替代现象.文中为新种提供了拉丁文特征提要、英文描述、图片与地理分布图以及新种及其相关种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