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生物科学   15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苦参碱对胆囊癌患者血清及胆囊组织中MMP-7,p-STAT3及E-Cad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治疗的60例胆囊癌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患者均择日行胆囊癌标准根治术,实验组患者者在对照组患者基础上术后给予苦参碱胶囊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清及胆囊组织中MMP-7,p-STAT3及E-Cad水平的变化情况,以及5年中位生存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及胆囊组织中MMP-7,p-STAT3及E-Cad水平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治疗后血清及胆囊组织中MMP-7,p-STAT3及E-Cad水平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5年中位生存月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苦参碱能够降低胆囊癌患者血清及胆囊组织中MMP-7,p-STAT3及E-Cad水平,延长生存时间,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作者于1996年在内蒙古调查了汉、回、蒙古族5项人类遗传学经典指标(拇指类型、环食指长、扣手、交叉臂、惯用手)。研究结果显示:(1)3个民族间拇指类型、扣手出现率存在显著性差异,交叉臂、惯用手出现率则无显著性差异,环食指长出现率蒙-汉、蒙-回间存在显著性差异;(2)拇指类型、扣手、惯用手出现率无性别间差异,环食指长出现率男女间存在显著性差异;(3)惯用手与扣手、惯用手与交叉臂间存在明显的相互关系,交叉臂与扣手之间则无关;(4)与国外人群比较,3个民族环指长出现率高,交叉臂R型出现率较高,扣手R型出现率较低,惯用手L型出现率高于印度的一些群体。 Abstract:Authors in vestigated 5 general indexes of anthrotogical genetics including pollical type,palmar digital formula,hand clasping,arm folding and handedness in Han,Hui and Mongol nationalities in 1996.The results showed as follows:(1)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frequency of pollical type and hand clasping in 3 nationalities,but those of arm folding and handedness showed nosignificant difference and the frequencies of palmar digital formula between the Mongol and the Hui reveal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2)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sexual difference in the frequency of pollical type,hand clasping and handedness while the long type (R) of ring finger revealed significant sexual difference.(3)There were obvious correlations between handedness and hand clasping,handedness and arm folding but no relation between arm folding and hand clasping.(4)In comparison with foreign ethnic groups,the 3 nationalities showed higher frequencies of long type (R) of ring finger and right-arm folding but the frequence right-hand clasping revealed slightly lower.The findings showed higher frequence of Left-Handedness than that of Indian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3.
亚洲21个人群体部特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对亚洲群体体部测量资料的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 ,认为亚洲群体可分为北方类群与南方类群。北方类群人体格较粗壮 ,如身材高、骨盆宽、体重大、胸围大、四肢相对短。南方类群人体格较为纤细。我国南方一些少数民族从体部特征来说属于南方类群。北方类群还可分为 5个组。每个组都具有各自独特的体部特征。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口年龄增长、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及生活水平的提高,患病率的日趋增加。胆囊息肉病因复杂甚至有些息肉有癌变倾向,严重影响人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而中药治疗PLG逐渐的得到了重视,发现中药的治疗起到了很好的疗效,尤其是不超过10mm的PLG,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研究。本文介绍了中药治疗PLG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作者于1996年在内蒙古调查了汉、回、蒙古族5项人类遗传学经典指标(拇指类型、环食指长、扣手、交叉臂、惯用手)。研究结果显示:(1)3个民族间拇指类型、扣手出现率存在显著性差异,交叉臂、惯用手出现率则无显著性差异,环食指长出现率蒙-汉、蒙-回间存在显著性差异;(2)拇指类型、扣手、惯用手出现率无性别间差异,环食指长出现率男女间存在显著性差异;(3)惯用手与扣手、惯用手与交叉臂间存在明显的相互关系,交叉臂与扣手之间则无关;(4)与国外人群比较,3个民族环指长出现率高,交叉臂R型出现率较高,扣手R型出现率较低,惯用手L型出现率高于印度的一些群体。 Abstract:Authors in vestigated 5 general indexes of anthrotogical genetics including pollical type,palmar digital formula,hand clasping,arm folding and handedness in Han,Hui and Mongol nationalities in 1996.The results showed as follows:(1)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frequency of pollical type and hand clasping in 3 nationalities,but those of arm folding and handedness showed nosignificant difference and the frequencies of palmar digital formula between the Mongol and the Hui reveal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2)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sexual difference in the frequency of pollical type,hand clasping and handedness while the long type (R) of ring finger revealed significant sexual difference.(3)There were obvious correlations between handedness and hand clasping,handedness and arm folding but no relation between arm folding and hand clasping.(4)In comparison with foreign ethnic groups,the 3 nationalities showed higher frequencies of long type (R) of ring finger and right-arm folding but the frequence right-hand clasping revealed slightly lower.The findings showed higher frequence of Left-Handedness than that of Indian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6.
蓝色色素在蓝粒小麦种子糊粉层中的生物合成途径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至今仍不清楚。应用RT—PCR和RACE方法从蓝粒小麦正在发育的种子中克隆到一个编码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的基因(DFR)。推测其为花青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一个关键基因,且与蓝粒小麦中蓝色色素形成密切相关;其开放阅读框编码一个包含354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与一些从其他植物中已克隆到的DFR有很高的同源性:大麦(94%)、水稻(83%)、玉米(84%)。从长穗偃麦草(2n=70)、蓝粒小麦、浅蓝粒小麦自交产生的白粒后代小麦以及中国春的基因组中分别分离到一个全长DFR序列。经聚类分析表明DFR cDNA核甘酸序列与从中国春基因组中克隆的DFR具有100%的同源性,且与长穗偃麦草、蓝粒小麦、白粒小麦基因组中分离的DFR均有很高的同源性。4个DFR基因组DNA均含有3个内含子,且它们之间的差异主要在内含子区,表明该基因在进化上很保守。经Southern杂交分析,DFR小麦中至少有3-5个拷贝,不同小麦材料间未见明显差异,但与长穗偃麦草有明显差异,属于一个DFR超基因家族。Northern分析表明该DFR在蓝粒和白粒种子的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存在明显差异,都在开花后大约18d表达最强,在同一时期的蓝白种子中,DFR蓝粒种子中的表达量高于白粒。DFR转录本在小麦和长穗偃麦草的幼叶中积累多,但在芽鞘中的表达显著低于幼叶中;在小麦的根和长穗偃麦草的发育种子中均未检测到DFR的表达。推测蓝粒小麦中可能存在调控DFR在蓝粒小麦中表达的调控基因,类似于玉米花青素合成途径中的调节基因。  相似文献   
7.
采用RT-PCR和RACE方法从蓝粒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Thinopyrum ponticum(Podp.)Z.W.Liu et R.R.-C. Wang)发育种子中克隆到两个查尔酮合酶基因(TaCHS.t1,TaCHS.w1),分别编码394个氨基酸,二者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6.0%和98.9%;而且克隆到一个类黄酮3′5′-羟化酶基因(F3′5′H)3′-末端.分别从长穗偃麦草(Thinopyrum ponticum(Podp.)Z.W.Liu et R.R.-C.Wang)、蓝粒小麦、白粒小麦和中国春基因组中分离到查尔酮合酶基因(CHS)的全长序列(ThpCHS.tg,TaCHS.bg,TaCHS.wg,TaCHS.csg),它们的核苷酸序列之间具有很高的同源性,且均含有一个内含子(intron),序列差异主要在内含子.通过DNA序列比较,发现一个CHS与亲本之一的长穗偃麦草基因组同源性达100%,一个CHS与另一白粒亲本基因组同源性达99%,表明来自于父、母本的CHS在蓝粒发育的种子中均表达.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CHS在小麦中的拷贝数至少有4个,不同颜色的蓝粒小麦、白粒小麦间拷贝数基本一致,但都与长穗偃麦草有差异,根据以上结果初步判定CHS在蓝粒小麦中属于一个多基因家族.Reverse Northern分析表明CHS在开花后15 d发育的蓝粒小麦中具有较强的表达;花后21 d F3′5′H和DFR的转录本积累显著高于CHS,基本上检测不到CHS的表达.这三个基因在蓝粒小麦中的表达顺序与其他植物花青素合成途径中的基因表达次序一致:CHS先于F3′5′H,F3′5′H先于DFR.实验还表明F3′5′H和DFR在幼叶中表达也较强,CHS仅在发育种子中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花后21 d,F3′5′H在白粒、蓝粒小麦和中国春种子中均强烈表达,蓝粒小麦CHS和DFR转录本比白粒小麦多.因此,认为在蓝粒小麦中存在花青素生物合成途径,在蓝色色素形成过程中,该途径中的结构基因受到调节基因的调控.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蒙古族3个群体5项舌运动类型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1997年9月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调查了947例蒙古族3个群体(厄鲁特蒙古族、巴尔虎蒙古族、布里亚特蒙古族)的卷舌、叠舌、翻舌、尖舌、三叶舌形状。研究表明:(1)呼盟蒙古族能卷舌(80.86%)、能尖舌(77.30%)者超过半数,能叠舌(4.86%)、能翻舌(29.25%)、能三叶舌(28.62%)的人较少。(2)除尖舌外,其它4种舌型均不存在性别间的差异。(3)5种舌运动类型间多相关关系。(4)3个群体翻舌出现率具有明显的差异,而另外4项舌运动类型多不存在差异。(5)与其他群体比较,呼盟蒙古族卷舌出现率较高,翻舌出现率较低。  相似文献   
9.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发病、病变机理及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各组织器官形态特征与功能变化的一门学科,被称作是联系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和纽带。据统计我国现阶段临床病理医生的需求量很大,而高水平临床病理诊断医师尤为欠缺。近年来,病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运而生,旨在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病理学人才。然而由于我国传统的病理学研究生的培养仍存在种种弊端,毕业的研究生难以获得临床与科研二者综合能力的提升,因而限制了其自身在病理学事业方面的发展。本文依据我科室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经验,探讨病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以及如何培养高层次病理学人才,促进其科学研究与外科病理诊断的有机结合,为推动我国病理学事业的蓬勃发展打好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在人群中极其普遍,病毒一旦侵入机体,将长期存在于体内,且具有潜伏-活化的生物学特性。在病毒与宿主共同进化的漫长过程中,病毒靶向性的产生了多种免疫逃避机制,通过编码病毒自身免疫调节分子,参与调控机体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等方面的功能,以躲避宿主的免疫杀伤作用。HCMV的免疫调节基因被认为在病毒的致病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将对近年来有关HCMV的免疫调控机制研究作一综述,从病毒编码的免疫调节分子功能的角度并结合本实验室的相关研究成果,探讨病毒与宿主免疫的相互作用过程,从病毒干预宿主免疫关键分子作用的角度映射机体对抗病毒的免疫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