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生物科学   2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研究eIF3I蛋白在细胞中的泛素化修饰,阐明其对人宫颈癌细胞系Hela增殖的影响.方法:通过点突变技术获得突变体K282R,与野生型eIF3I比较泛素化的水平,研究细胞内的泛素化修饰调控.经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研究野生型蛋白eIF3I和突变体K282R对Hela细胞的细胞周期影响.再从周期蛋白水平研究eIF3I对细胞增殖的调控作用.结果:突变体K282R比野生型eIF3I蛋白的外源表达量大.在Hela细胞中K282R突变体的泛素化水平低,抑制了该蛋白的泛素-蛋白酶体途径降解.过表达eIF3I能上调周期蛋白Cyclin D1的表达量,促进细胞进入由G1期进入S期.同时,泛素化程度低的突变体K282R具有较强的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结论:抑制eIF3I的泛素-蛋白酶体途径降解能上调周期蛋白CyclinD1的表达,促进肿瘤细胞增殖,提示eIF3I在细胞增殖和肿瘤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状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在新疆南部维族妇女人群中的型别分布情况.方法:以年龄在30-59岁的新疆伽师县夏普吐勒乡维吾尔族妇女人群为基础进行筛查,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采集受试者宫颈脱落细胞,利用PCR和基因芯片技术检测HPVDNA并分型.结果:共2473名妇女入选.HPV总的感染率为9.1%,高危型中HPV-16的感染率最高为6.9%,其他高危型的感染率从高到低依次为HPV-59、HPV-56、HPV-18、HPV-33、HPV-58、HPV-51、HPV-31、HPV-45、HPV-52、HPV-68、HPV-35和HPV-39.低危型中HPV11感染率最高,其他低危型的感染率从高到低依次为HPV-42、HPV-43、HPV-6、HPV-53、HPV-66和HPV-73.HPV-44、HPV-83、HPV-MM4没检测到.多重感染率为34.2%.结论:新疆维吾尔族妇女人群中以HPV16感染为主,其次为HPV59、56、18、33等.HPV59可能是新疆维吾尔族妇女较易感染的类型.体现了新疆维吾尔族妇女感染HPV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3.
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 QS)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多种微生物中的胞间通信系统,细菌产生的自诱导物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而积累,诱导细菌对种群密度的响应,调节生物膜的形成或特定基因的表达。近年来,随着群体感应系统原理与关键元件的逐渐清晰,应用合成生物学手段进行多技术联合以及多系统间正交性设计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群体感应系统已成为合成生物学家动态调控胞间通信常用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群体感应是细胞-细胞间通信系统的基础上,对多种群体感应系统的联合设计在生物基化学品生产中自动化调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针对群体感应系统在生物电化学转化领域实现双向生物信息交流的应用进行总结;同时归纳了医学领域中群体感应系统的动态调控功能与多种疾病诊断及治疗结合的研究进展,讨论了群体感应系统在多细胞通信和实际应用等方面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丙型肝炎病毒非结构蛋白NS4B诱导细胞非折叠蛋白反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用RT-PCR和免疫印迹的方法检测稳定表达NS4B的HeLa细胞中的XBP1;通过RT-PCR的方法在表达NS4B的HeLa和Huh-7细胞中检测ATF6,Grp78和caspase-12的转录,并且通过报告基因的方法分析XBP1和Grp78启动子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在表达NS4B的HeLa细胞中检测到XBP1的两种形式(剪接和未剪接),此外,在细胞中ATF6、Grp78的转录水平和XBP1、Grp78启动子的荧光素酶活性较没有表达NS4B的HeLa和Huh-7细胞中的量有所增加;通过染色质免疫沉淀实验(ChIP)分析,这些增加可能是由于XBP1结合到了这些基因的启动子上引起的.总之,实验结果可提示HCV NS4B通过ATF6或XBP1途径引起内质网压力,导致UPR反应.NS4B可能在HCV的致病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慢性肝炎,甚至肝细胞癌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壳聚糖介导的CrmA对小鼠肝纤维化的治疗效果,以期为肝纤维化的基因治疗提供实验基础。方法:清洁级的75只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壳聚糖介导的CrmA组、壳聚糖介导的空载体组、壳聚糖组,每组15只。应用30%四氯化碳橄榄油溶液3ml/kg腹腔注射制备肝纤维化小鼠模型。治疗8周后,眼眶取血,检测血清的肝功能指标,并取肝组织做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肝脏的病理形态,Real TimePCR检测肝组织IL-1β、α-SMA、TGF—β1、TIMP-1表达量。结果:与模型组小鼠相比,壳聚糖介导的CrmA组小鼠的肝纤维化程度减轻,ALT、AST显著降低(P〈0.01),肝组织IL-1β、α-SMA、TIMP1、TGF-β1的表达明显减少(P〈0.05),而模型组、壳聚糖介导的空载体组和壳聚糖组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壳聚糖介导的CrmA能有效减轻肝纤维化小鼠的肝脏损伤和纤维化程度,为基因治疗肝纤维化提供了一种潜在的新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宫颈癌肿瘤细胞多药耐药基因1(mdr1)甲基化与宫颈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相关性,探索适用于预测临床化疗多药耐药性的敏感指标。方法:采用MassARRY EpiTYPER DNA甲基化分析技术定量分析宫颈鳞癌(n=40)新辅助化疗前后、正常对照组(n=30)中的mdr1基因启动子区15个CpG位点的甲基化状态。结果:新辅助化疗敏感组(n=31)CpG_2、3、4位点甲基化率高于行新辅助化疗耐药组(n=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新辅助化疗前组相比,化疗后组CpG_7、CpG_8、CpG_12、13、CpG_18、CpG_19、20、CpG_23、CpG_24位点甲基化率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织(n=30)相比,宫颈癌(n=80)CpG_2、3、4、CpG_5、CpG_6、CpG_7、CpG_8、CpG_9、10、CpG_12、13、CpG_18、CpG_19、20、CpG_22、CpG_23、CpG_24位点甲基化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癌mdr1基因甲基化水平高低与宫颈癌NACT疗效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雷公藤甲素(triptolide,TPL)是传统中药雷公藤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肿瘤活性,但其毒副作用限制了临床上的广泛使用。为了探讨以TPGS-b-(PCL-ran-PGA)为载体制备的TPGS-b-(PCL-ran-PGA)/TPL纳米粒的表征和体外对宫颈癌细胞的抑制作用,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优化TPGS-b-(PCL-ran-PGA)与TPL比例,制备TPGS-b-(PCL-ran-PGA)/TPL纳米粒,对纳米粒进行表征,包括粒径大小、ζ电位、包封率、累积释放率,用MTS法体外研究游离型TPL和TPGS-b-(PCL-ran-PGA)/TPL纳米粒对宫颈癌细胞半数抑制浓度(IC50),用克隆形成实验分析TPGS-b-(PCL-ran-PGA)/TPL纳米粒对宫颈癌细胞HeLa的抑制作用,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纳米粒对HeLa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显示:当TPGS-b-(PCL-ran-PGA)与TPL为50∶1时制备的纳米粒粒径为(95.3±5.2)nm,zeta电位为(-12.2±0.9)mV,其累积释放曲线呈双相分布,TPGS-b-(PCL-ran-PGA)纳米粒对HeLa细胞在24、48和72 h的IC50(2.8、1.8、0.9 μg·L-1)远远低于游离型TPL(P<0.01),克隆形成实验证明纳米粒能显著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并能显著诱导HeLa细胞凋亡。研究结果表明,TPGS-b-(PCL-ran-PGA)/TPL纳米粒能抑制宫颈癌细胞HeLa的生长,其作用主要通过TPL和TPGS共同诱导细胞凋亡,可以作为抗宫颈癌等肿瘤的候选药物。  相似文献   
8.
肿瘤转移是一个多阶段、多途径、涉及多基因及其信号通路变化的一系列复杂过程。了解肿瘤转移相关基因的信号传导通路以及对肿瘤转移的作用机制,为寻找抑制肿瘤转移的关键靶点具有重要的意义。Ezrin高表达与肿瘤转移密切相关,它可通过改变肿瘤细胞极性及细胞运动、调节肿瘤细胞间黏附及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黏附、参与肿瘤细胞内信号转导而影响恶性肿瘤转移。Ezrin过度表达可以破坏正常细胞内信号传递网络的平衡,其中主要涉及的为细胞信号转导相关分子(Rho)及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等信号传导途径。Ezrin借助于细胞内错综复杂的信号转导网络调控细胞的形态构成、黏附、吞噬、运动、血管形成等一系列的生物学过程,最终实现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本文就Ezrin蛋白的信号转导通路及其对肿瘤转移作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应用PCR技术从含有丙型肝炎病毒(HCV)全长开放阅读框的质粒pBRTM/HCV1~3011中获得NS5A全长基因片段,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将其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中。通过酶切、PCR及测序鉴定证实,NS5A基因已正确插入到pcDNA3.1(-)中。再利用脂质体介导转染Huh7细胞,30h后收获细胞,经Western blot验证,证实HCV的NS5A基因在Huh7细胞中已经获得表达。在培养条件完全一致的条件下,表达NS5A基因的Huh7细胞与pcDNA3.1(-)转染的细胞在转染30h后被收集起来,乙醇固定,PI染色后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G0/G1期由60.6%下降到49.7%,S期由23.9%上升到32.7%,而转染pcDNA3.1(-)细胞的细胞周期与正常的Huh7细胞则差别不大。从而证明HCV NS5A蛋白对Huh7细胞周期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丙型肝炎病毒非结构蛋白NS4B诱导细胞非折叠蛋白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RT-PCR和免疫印迹的方法检测稳定表达NS4B的HeLa细胞中的XBP1;通过RT-PCR的方法在表达NS4B的HeLa和Huh-7细胞中检测ATF6,Grp78和caspase-12的转录,并且通过报告基因的方法分析XBP1和Grp78启动子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在表达NS4B的HeLa细胞中检测到XBP1的两种形式(剪接和未剪接),此外,在细胞中ATF6、Grp78的转录水平和XBP1、Grp78启动子的荧光素酶活性较没有表达NS4B的HeLa和Huh-7细胞中的量有所增加;通过染色质免疫沉淀实验(ChIP)分析,这些增加可能是由于XBP1结合到了这些基因的启动子上引起的。总之,实验结果可提示HCVNS4B通过ATF6或XBP1途径引起内质网压力,导致UPR反应。NS4B可能在HCV的致病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慢性肝炎,甚至肝细胞癌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