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生物科学   4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野外调查、资料查阅及馆藏标本比对,确定了重庆维管植物1个新记录属——水东哥属(Saurauia Willd.)及其新记录种——水东哥(Saurauia tristyla DC.),另4个维管植物新记录种分别是二褶羊耳蒜(Liparis cathcartii Hook. f.)、莸状黄芩(Scutellaria caryopteroides Hand.-Mazz.)、白鳞酢浆草(Oxalis leucolepis Diels)、包氏凤仙花(Impatiens bodinieri Hook. f.)。文中描述了物种识别特征、标本引证和地理分布,提供了原生境照片。引证标本均收藏于西南大学自然博物馆植物标本室(SWNTU)。  相似文献   
2.
重庆特有濒危植物缙云黄芩的繁育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开全  邓洪平 《植物研究》2011,31(4):403-407
缙云黄芩(Scutellaria tsinyunensis)为重庆市缙云山特有分布种,目前已经处于濒危状态。本文在定点观测的基础上,运用过氧化氢检测法、花粉-胚珠比(P/O)和套袋实验等方法对缙云黄芩的开花特征和繁育系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缙云黄芩花展示和花设计具有适合蜂类等传粉昆虫的传粉综合征,熊蜂(Bombus)和食芽蝇为主要的访花者,P/O为7 618±390,繁育系统为专性异交,传粉套袋实验也证实其必需传粉者异花传粉且可能自交不亲和;其雌雄蕊紧靠的花部结构及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低、昆虫的访花频率较低等内外因素致使其自然坐果率较低(20.08%)且结实少(5.6个/株)。由于缙云黄芩小坚果萌发率较低,其有性生殖能力较低,居群扩大困难,应尽快采用人工栽培助其复壮等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3.
在对王二包自然保护区蔷薇科植物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对其亚科、属、种组成,分布区类型及其区系特征等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1)区内蔷薇科属种组成较为丰富,包含有蔷薇科植物4亚科、20属、83种;(2)本区蔷薇科植物地理成分较为复杂、区系成分古老与进化并存;(3)优势属明显;(4)植物区系具明显的温带性质。  相似文献   
4.
千佛山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对千佛山自然保护区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对其种子植物的科、属分布区类型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保护区内种子植物丰富,共153科767属2494种;(2)优势科、属明显;(3)区系起源古老;(4)种子植物地理成分复杂,吴征镒划分的中国种子植物属的15大分布类型在千佛山均有分布;(5)种子植物区系在科和属级水平上均显示出温带性质,温带分布属475属,占总属数的61.9%;(6)特有属、种丰富。  相似文献   
5.
重庆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植物多样性垂直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重庆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南方向沿海拔梯度选择的20个样地为研究对象,通过等级聚类分析,结合物种重要值、物种丰富度、区系分化强度和α、β多样性指数等方面的分析,以揭示其森林植物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在20个样方中,共记录到维管植物97科226属335种;随着海拔上升,各样地植物科、属、种总数大体上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2)植物群落在垂直梯度上差异显著;综合群落生长型和等级聚类分析结果,将群落沿海拔梯度划分为4个类型:海拔1 000m以下为常绿阔叶林和偏暖性针阔混交林,1 000~1 600m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1 600~2 100m为偏暖湿性针阔混交林,海拔2 100m以上为暗针叶林。(3)α多样性指数具有垂直变化规律;Simpson优势度和Pielou均匀度随海拔变化较小,乔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随海拔升高有明显降低的趋势,混交林类型的物种多样性和区系分化强度较高。(4)β多样性指数在低海拔区段起伏较大;随着海拔升高,乔木层Cody指数的变化格局总体上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相邻群落间物种异质性逐渐减小,物种的替代速率下降,最终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  相似文献   
6.
濒危植物丰都车前的繁育系统与传粉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海霞  邓洪平  何平  蒋庆庆  刘钦 《生态学报》2018,38(11):4018-4026
丰都车前为三峡库区特有珍稀濒危植物,目前仅在重庆市江津支坪镇涂家村附近大中坝上有一小种群分布。以野生种群和移栽种群为对象,通过野外观察和人工授粉实验对丰都车前传粉生物学及繁育系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丰都车前单花花期约4 d,花序花期约8 d,种群花期约3个月;单花开花进程可分为6个时期:花蕾期、雌蕊伸长期、雄蕊初露期、花瓣展开期、花瓣反折期、枯萎凋谢期。(2)花瓣展开前,柱头先伸出花冠,达最高可受性,之后花瓣展开雄蕊才露出,而此时大部分柱头已枯萎失活丧失可受性,只有少部分具可受性。表现出雌雄异熟的特征,一定程度避免了自交的发生。(3)花粉活力始于雄蕊初露期,花瓣展开、花药开裂时花粉活力最高,至枯萎凋谢前均具有活力。花粉活力最高期避开了柱头可受性最佳期,仅有少部分重叠。(4)繁育系统检测显示,花粉/胚珠比为15373.29,杂交指数为3。结合套袋实验表明,丰都车前可能同时具有风媒和虫媒传粉机制,传粉昆虫为中华蜜蜂、食蚜蝇,但数量偏少,不存在无融合生殖,异交为主,部分自交亲和,有时需要传粉者。(5)开花时期避开了其分布地洪水淹没期,能够顺利完成开花授粉及座果。综上所述,丰都车前的花部特征、开花物候和繁育系统为适应分布地夏季洪水水淹胁迫提供了一定的生殖保障,促进了该种群的续存。  相似文献   
7.
参照植物根尖细胞学研究的方法标准,对香薷属3种(5个居群)植物进行核形态学分析。结果表明:(1)从染色体数目看,密花香薷2居群染色体数目2n=16;野苏子2居群染色体数目2n=20,染色体数目和倍性与前人报道的一致;毛穗香薷染色体数目2n=10为首次报道。(2)聚类分析结果显示,3种(5居群)植物中野苏子和密花香薷亲缘关系较近;结合现有报道数据分析表明,该属植物仅有2种倍性(二倍体和四倍体),且二倍体占主导地位。(3)核型参数分析表明:密花香薷的稻城无名山居群1核型公式为2n=2x=16=14m+2sm,居群2为2n=2x=16=16m,着丝粒指数(CI)分别为39.57和42.32,不对称系数AI值分别为2.75和2.87,核型不对称性都为1A型;毛穗香薷的核型公式为2n=2x=10=10m,着丝粒指数(CI)为41.76,不对称系数AI值为5.25,核型不对称性为1B型;野苏子的昆明西山居群核型公式为2n=2x=20=14m+6sm,聂拉木樟木沟居群为2n=2x=20=16m+4sm,着丝粒指数(CI)分别为38.49和40.97,不对称系数AI值为4.20和4.30,核型不对称性为1B型和2B型。  相似文献   
8.
王茜  邓洪平  丁博  周光林 《生态学报》2012,32(12):3921-3930
据有关资料记载,柃属(Eurya Thunb.)植物属于雌雄异株植物,目前仅在柃木(Eurya japonica Thunb.)中有过两性花的报道。近年的调查发现,钝叶柃(Eurya obtusifolia H.T.Chang)也有性别变异,存在两性花。在对其性别特征及功能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跟踪了钝叶柃的开花和传粉过程,对不同性别花的花部形态和传粉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在重庆市北碚区选取了4个样地,测定了花部形态、花朵朝向、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性、花粉对水的耐受性、单花花粉量和单花泌蜜体积等形态和传粉相关指标,并对其开花动态、传粉昆虫种类和昆虫传粉行为进行了仔细观察,还进行了套袋试验。结果发现钝叶柃不同性别花的花部形态和传粉特征既有一些共同点,又存在着明显差异,性别变异株则呈现出雌雄植株间的过渡特征。钝叶柃是一种花期短,花小而多,开花同步性高的植物,雌花和雄花色味相同。该植物的主要传粉方式为虫媒,主要传粉者为两种蜜蜂科昆虫,但风媒也在其传粉中起着一定作用。该植物不同性别花的主要差异有:1)雄花呈灯笼状,花瓣不反卷,雌花辐射状,花瓣反卷;2)雄花较雌花大;3)雄花倾向于垂直朝下,雌花倾向于斜向下朝向枝条末端;4)雌花寿命较雄花长。钝叶柃在开花和传粉上的许多特征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其对雌雄异株性系统的适应。相应地,传粉者在不同性别植株上的行为也存在一定差异。钝叶柃不同性别花在形态上的差异是其周围各种生物因素及非生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传粉昆虫和雨水的选择可能在这些差异的塑造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嘉陵江小三峡硅藻群落结构及水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嘉陵江小三峡硅藻群落结构及水质状况,按枯水期(2006年11月—2007年3月)、平水期(2007年4—6月)和丰水期(2007年7—9月)分别采集6个样点的硅藻样品,分析其物种组成、细胞密度、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及硅藻商等,并结合理化指标对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嘉陵江小三峡共有硅藻78种(含变种和变型),隶属2纲、10科、20属;硅藻细胞密度为0.53×104~3.58×104 ind·L-1,总平均1.55×104 ind·L-1;多样性指数值(H′)为1.62~2.96,总平均2.33;均匀度指数值(E)为0.28~0.56,总平均0.42;嘉陵江小三峡水质总体上属β-中污水体,沙溪、北温泉水质较好,属微污水体,碚石、牛石沱水质次之,为β-中污水体,盐井、毛背沱水质最差,为α-中污水体。  相似文献   
10.
在对四川花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详细考察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分析了花萼山保护区野生种子植物区系特性,并同周边6个地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四川花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系成分复杂,类型丰富,区内有野生种子植物144科、810属、2 386种。有11个科的分布区类型,占中国范围内科分布区类型的73.33%;有15个属的分布区类型,占中国范围内属分布区类型的100.00%。(2)大科及大属的优势明显,种子植物区系较为古老,特有属比较丰富。(3)从科级水平上看,热带成分占60.71%,温带成分占38.39%;从属级水平上看,热带成分占38.32%,温带成分占56.34%。体现了该区从热带向温带过渡的性质。(4)与周边地区相比,花萼山与大巴山相似性最大,与伏牛山、青木川和小陇山相似性较小,其特有现象更明显,热带性质更明显。(5)花萼山的区系组成比大巴山、阴条岭和伏牛山简单,与五里坡和小陇山接近,比青木川复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