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生物科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利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对采自黄海水域的1个管壳缝类硅藻——非洲南氏藻进行了形态学研究,并对其地理分布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1)该种壳体带面呈矩形,壳面窄椭圆形,具有钝圆的末端。(2)壳缝居中,由两条等长的分支组成。(3)管壳缝由复杂、接合的肋突支撑,但无龙骨。(4)每条线纹仅有1个孔纹,壳套上最多有1列孔纹。(5)目前本种仅发现于南非萨尔达尼亚湾和中国黄海。非洲南氏藻是该属在中国的第一个报道种类,因此,该属也是在中国第一次报道。  相似文献   
2.
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 Scherffel)主要以囊体形态形成赤潮,由单细胞向囊体形态的转变是赤潮爆发的关键.本研究推测囊体形成的前提是游离单细胞达到一定密度阈值,当密度低于该阈值时,囊体无法形成.基于此,本文探究了不同条件(温度、营养充气搅动、摄食压力、初始密度)下囊体形成时游离单细胞的密...  相似文献   
3.
棕囊藻北部湾株的18S rDNA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北部湾棕囊藻(Phaeocystis)藻华的成因,采用PCR克隆了棕囊藻北部湾株核糖体18S r DNA序列。结果表明,棕囊藻北部湾株具有游动单细胞与群体结构两种形态;其18S r DNA序列和NCBI基因库中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的同源性为99%~100%,在系统进化树上与不同海域来源的球形棕囊藻聚在一大分支上,且与球形棕囊藻间的遗传距离均小于其他种。首次从分子生物学上确定棕囊藻北部湾株为球形棕囊藻。  相似文献   
4.
利用扫描电镜对华南沿海及澳大利亚分布的镰刀藻属(Falcula)和伪镰刀藻属(Pseudofalcula)硅藻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发现一中国新记录硅藻,即中间镰刀藻(F. media Voigt);首次报道了半波镰刀藻(F.semiundulata Voigt)的超微形态结构;通过与透明伪镰刀藻(P. hyalina (Takano) Gómez, Wang&Lin)的比较进一步界定了两属的形态学差异。其中,二者顶纹区结构的差异最为显著:镰刀藻属的顶纹区由数条狭缝组成,而伪镰刀藻属的顶纹区为嵌入壳套的眼点且呈网格状结构。此外,明确了镰刀藻属物种多是大型海藻上的植表生硅藻,而伪镰刀藻属则为典型的动表生硅藻,其宿主为海洋桡足类。本文扩大了中间镰刀藻、半波镰刀藻和透明伪镰刀藻的地理分布区域,厘清了镰刀藻属和伪镰刀藻属的形态学划分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